時光荏苒,歲月如歌。
很快到了臘月,天氣更加的酷寒,楊河關注的軍需所那邊有了進展。
他需要的車床與一些零件工具已經打制出來。
此時他站在鋪中,熱氣騰騰,火焰熊熊,一干鐵匠滿頭大汗,正在忙忙碌碌著,寒冬臘月,在兵器鋪干活還是很舒服的,當然,夏天就很遭罪了。
“丁丁當當…”
鐵錘敲擊的聲音不斷。
火器鋪內,郁鐵匠與他兒子郁有鐵,李鐵匠與他兒子李有鋼,鐵匠牛金錠與他兒子牛小栓,都有力在鑄鐵凹模上敲擊著銃管,火花四濺,熱氣逼人。
這些老鐵匠由張出遜與李天南帶著,經莊內這段時間調整后,打制銃管已經不是問題。
而原流亡鐵匠牛金錠聲稱自己擅長打制盔甲兵器,尤其善造刀劍,有著家傳的手藝,不過暫時還是制造火器。
看他們干活非常賣力,顯然知道新安莊就是他們的樂土,獎金制度也對他們非常有吸引力。
特別對原料楊河絕不吝嗇,這些鐵匠打制銃管,直接用的就是精鐵。
這是非常難得的,很多衛所軍器局直接發給一堆生鐵,讓你慢慢敲擊打鍛。
這是個痛苦的過程,精鐵不易得,熟鐵也不易。
要得到熟鐵此時只有兩種方法,一種爐中直接冶煉出。
一種就是所謂的鑄鐵柔化術,將生鐵活生生鍛打成熟鐵。
一般來說生鐵不能鍛打,但老祖宗自有妙法,就是早在戰國時期,就想到了解決辦法:鑄鐵柔化術。
將生鐵加溫到千度以上,這時鑄鐵接近熔點,會軟化成半固體狀態,就可以鍛打了。
只是這種手法非常累,要先將生鐵鍛打成熟鐵,熟鐵再鍛打成精鐵,也就是多煉好鐵,才可以造銃。
許多鳥銃用鐵四十斤,指的就是這個生鐵量,用鑄鐵柔化術一直鍛打到七八斤精鐵,這當中的損耗率驚人,也累得驚人。
所以鐵價相差大,生鐵每斤不過銀一分五厘,熟鐵就要一錢三分,多煉好鐵更要一錢六分六厘,當中的人工成本,都相差甚遠。
莊內安樂,制度誘人,又有好料,有什么理由不賣力呢?
“丁丁當當…”
郁鐵匠等人賣力干著活,個個樂呵呵的,非常享受手中工作。
看他們都用鋼芯做冷骨,不斷敲擊著,將燒得熾熱的厚實精鐵料打卷成鐵管,合縫處鐵料會多一寸左右,敲擊前鐵板也是前小后大,這是因為后面膛壓大的緣故。
所以銃管就是一頭粗一頭細,粗的做銃腹,細的做銃口,樣式也為八棱型。
卷管合縫時,合縫處也會撒上白銅粉,使合縫處更為結實親和。
看他們努力的樣子,楊河滿意的點頭,打制認真,技藝到位,工料充足精良,這火器質量就不會有問題。
而且因為直接用精鐵,一天之內,各鐵匠加助手,基本每人也可以打制一到兩根銃管,以后等他們徒弟學徒慢慢上手的話,還可以更多。
再經標準與測量工具的控制,他們銃管的長度、口徑,質量就基本保持一致了。
而銃管粗胚打制出來后,就送到張出遜與李天南這邊,鉆膛與打磨,配裝等。
擺在眼前的是兩架車床,很長的臥式,大多數是厚實木料,不過槽中包鐵,更耐久用。
床的一端固定著鉆桿,后面是大大的搖柄,鉆桿其實可以取下,要套上時,用螺栓擰緊就行。
另一端則是活動的鐵木臺,銃管可以固定在中間。
“開始吧!”
看了這粗糙的車床一陣,楊河吩咐道。
張出遜與李天南忙應一聲,各取一根銃管固定在鐵木臺中間,銃管的孔洞就正對著鉆桿。
然后鉆桿的前端,就是蘇鋼的單面鉆頭。
張出遜與李天南二人都有些緊張,他們依楊河的吩咐,各從罐中掏出充為冷卻油的菜油抺上鉆頭,然后張出恭與張出敬各持搖柄,搖起兩架車床的鉆桿來。
鉆桿緩緩轉動著,因涂了芝麻油作潤滑油的緣故,聲音還是很小的。
楊河吩咐二人要注意勻速,然后在他的指揮下,張出遜與李天南又各推活動的鐵木臺,將固定著的銃管緩緩移來,靠向鉆頭,最后鉆進去,開始緩緩鉆膛。
楊河要二人注意鉆頭情況,鉆孔時由于摩擦會產生大量熱量,就算用好鋼村料,這時若繼續鉆,也會損傷刀具。
傳統的做法是等待冷卻,甚至用濕布,這邊就是將銃管后移,鉆頭露出,繼續涂抺冷卻油,也有些潤滑油的作用。
然后繼續鉆,就這樣不斷抺冷卻油,差不多三個小時左右,一根銃管就鉆完了,而且質量非常完美,頗有鏡面效果。
將銃管取出來觀看,張出遜等人都是嘆為觀止,似乎跟從楊相公起,就是沒完沒了的驚喜。
楊河也拿起一根銃管細看,非常滿意,這速度,這質量,不說在大明,就是全世界也第一了。
唯一遺憾,沒有更好的鋼材與冷卻油,否則鉆一根槍管,不需要半小時。
眾人圍著看,都是欣喜非常,同時李天南感覺有了這車床工具,似乎鉆膛技藝要求大大下降,特別搖動鉆桿,似乎…
他鼓起勇氣,吞吞吐吐向楊河說,他的弟弟李天西,妹妹李竹娘,也懂一些鉆膛搖柄方面的事,往常在老家時,都是二人幫忙自己,不知可不可以調來搖桿?
楊河爽快的道:“行,就讓二人過來搖柄,給她們個中級技工的待遇。”
有了車床,搖動鉆桿更多是助手的作用,她二人懂得這方面的事,過來搖柄沒問題。
也正好將張出恭與張出敬解放出來,干別的事情。
鉆完膛,下面是各種零件裝配,很多要使用到螺栓等標準件,因為打制了板牙跟絲錐,這方面輕松得太多,特別質量標準如一,更讓張出遜等人第一次感覺打制鳥銃如此輕松便利。
新安銃關鍵部位還有陰陽機與銅栓,這都需要老師傅精心打磨,可惜莊中鐵匠太少,這是制約火器產量的重要因素。
不過每個月一百多桿產量還是有的。
這些零配件早前張出遜等人陸續有打制一些,完工的銃管都測試后,一一裝配上,最后銃成。
軍需所靶場上,楊河端詳手中一桿新安銃,握在手中,就可以感覺那種精良。
天鵝頸樣式的銃托,利于握持與貼腮瞄準,火繩裝在火繩倉內,不再礙手礙腳,自動開合的火門裝置,不怕大風吹散引藥。
銃身銃托涂了生漆,光澤良好,各部件統一的標準,基本公差極小,打磨得非常光滑,一看就是精工大氣之作。
后面還有銅栓,一樣塞合緊密,推拉自如。
“不錯。”
楊河滿意的點了點頭。
雖沒有具體測試過,但手中的火器,射擊壽命超過四千發是肯定的。
特別現在口徑標準如一,質量幾乎一致,每桿銃的膛壓都一樣,就可以使用定裝紙筒彈藥了,以后這后勤的復雜度,更大大降低。
一切都很完美,唯一的弊端,太貴。
粗粗估計,打制一桿新安銃,成本要八到十兩銀子左右。
這個成本會嚇跑一大批人,但楊河卻認為非常值得。
他不是那些鼠目寸光的官員與軍閥,他八到十兩銀子的新安銃壽命超過四千發,士兵們在戰場上也打得放心,用得安心,最大程度發揮火器的威力。
而很多官兵使用的鳥銃,成本二兩三錢,便宜,然壽命只有三十發,還動不動就炸膛,士兵用得提心吊膽,基本不用,使文明的力量成為空廢。
區區五倍的成本,之間卻是一百多倍的質量差距,傻子才用二兩三錢的貨。
“以后新安銃,將威震天下!”
楊河滿意的想著,嗆啷一聲,拉開了手中的銅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