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12章 聯軍

熊貓書庫    續南明
🔊點這里聽書

  兩天后。

  崇禎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一只數百人的軍伍在荒野上艱難的行走。

  這天又起了一些風雪,寒風呼嘯,貶人肌骨,天氣寒冷之極。

  隊伍中人將自己包得嚴嚴實實的,不過放眼過去,個個臉上充滿興奮。

  兩天前那場戰事后,各村寨爭先前來拜訪,在鄧巡檢的協調下,不出所料的組建了一只剿匪聯軍。

  十二個村寨聯合,共出動了八百大軍。

  這其中當然以新安莊為主力,楊河也精銳盡出,出動連他在內的二十個鐵甲兵,鐵甲兵內含張出恭、張出敬兩個翼虎銃手,張出恭又持新安銃。

  五十個火器手也出動四十隊兵,殺手隊也出動五十隊兵。

  隊伍還有管楓與呼延晟兩個神射手,一個新加入的夜不收裴珀川。

  又有米大谷、韓官兒等五個軍官,共計一百一十八人。

  齊友信、胡就義、張出遜等人守留,與余下青壯,輜重隊,婦孺一起守莊。

  然后就是各村各寨的兵力了,有的莊子出兵幾十人,有的百多人。

  出兵最多的是占城集,共出動二百六十人,內含五十個弓箭手,二十桿鳥銃,可謂聲勢浩大。

  占城集靠近蛤曼諸湖,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一個很大的圩集,內有口兩千多,三百多戶人,青壯男丁四五百。

  這個人口兵力對付一般的土匪當然沒問題,但對上焦山匪就無可奈何了,畢竟當時焦山匪弓箭手就有一百六十人。

  一樣被強迫繳納了三分之二的財帛,各家各戶大出血,很多人連過冬的糧食都被搜刮走了。

  再過一兩個月,說不定集內會發生人相食的慘劇。

  所以占城集民眾個個對焦山匪恨之入骨,得知新安莊大捷之事,他們義無反顧,孤注一擲,出動了圩內一大半的青壯,顯然是拼命了。

  還有新安莊西面一個大莊子戴圩,多戴氏族人聚集,也出動了一百五十人的兵力。

  他們丁口沒有占城集多,但弓箭手的數量竟也達到五六十人,此時一樣出動弓箭手五十人。

  又有別的莊子,或出動幾個弓箭手,或出動十幾個弓箭手,最后這只隊伍竟有弓箭手一百六十人。

  睢寧黃河水北岸,基本屬于三不管地帶,官府力量薄弱,這邊土質也相對好些,所以大量的鄉民在這邊結寨自保,這一片的村寨人口相加起來,估計青壯人數有二千三百左右。

  往日他們沒有組織,力量分散,眼下匯集后,竟也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

  不過此次聯合作戰,最北面的黃山社順河集因為離得遠,沒有參加戰斗,不過他們派人挑來幾擔糧米,表示心意與共進退。

  十二莊聯合,八百大軍浩浩蕩蕩向焦山匪寨逼去,人員眾多,來源復雜,當然需要頭腦組織。

  眾人公推新安莊主楊相公為剿匪總辦,以鄧巡檢為幫辦協調,然后余者各家頭領為坐辦。

  這個結果各人沒有異議,新安莊的戰斗力有目共睹,焦山匪來犯,他們一百多青壯對戰近二千匪賊,結果大勝,斬首七八百,己方只傷亡十幾個。

  那滿墻掛的匪賊人頭就是力證,還有莊外一堆堆的匪賊尸體,各莊各戶都是看到的。

  往常這一片莊子其實也想過聯合之事,組織起來一同對抗匪賊,只是誰也不服誰,還有種種復雜的利益糾葛,最后往往作罷。

  眼下成立剿匪總辦,順理成章。

  對這個職務楊河當仁不讓,沒有這只隊伍的絕對指揮權,他肯定不會出兵。

  二十七日他被公推為總辦后,立時發布一系列命令,敲定各莊的出兵人數,特別該分攤的糧草份額等等。

  聯合出兵還要吃他的?

  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楊河也聲明,匪寨積蓄頗多,如能剿滅匪賊,他會從中拔出一萬兩銀子作為專門的養兵費用。

  楊河提議剿滅匪賊后,剿匪總辦保持不變,并設置五百人的鄉勇,維持這一片的治安。

  各村寨都是贊許,他們早想這樣做了,只是養兵費用又讓各人為難。

  五百人的鄉勇常備兵是個很大的負擔,每月至少需要糧草一百六十石,鹽一百五十斤,還有軍服,號衣,兵器,銀餉等等,一年下來不知要多少。

  這么多人,一個州縣都很難負擔,更別說一些莊子了。

  眼下家家難過,要掏這筆糧餉更不是簡單的事,這些青壯還是家中勞力,他們走了,余下的人更苦更累。

  不過楊相公說從匪賊繳獲部分作為糧餉,那就好辦了。

  楊河又敲定哪部分人為戰兵,哪部分為輔兵。

  誰在前,誰在后,隊伍該如何集結諸事。

  因此二十八日喧嘩一天,各莊于今日辰時匯集,浩浩蕩蕩向匪寨逼去。

  組建聯軍的同時,楊河還派出哨騎哨探焦山匪動靜。

  正好新加入一個夜不收裴珀川可用。

  此人來歷神秘,自己還有馬匹盔甲,似乎甲胄是繳獲于清軍的。

  又使用一把橫刀,弓馬嫻熟,舉止中,有一種古典的韻味,頗類漢唐,讓楊河有些好奇。

  不過詢問過鄧巡檢,此人確實是原李莊莊民,在莊中還有妻與子,皆在焦山匪進犯時遇難,他自己因外出而躲過一劫。

  看他殺賊之心真切,來歷也清白,楊河就將這裴珀川收下來,編在哨探隊中。

  裴珀川騎術嫻熟,哨探能力出眾,他傳回消息,焦山匪仍在寨中,沒有外出。

  冷風劈面,夾著細碎的雪風飛舞。

  楊河策在馬上而行,路邊都是半人高的枯草,還有些殘雪,路面被凍得堅實。

  不時可看到荒灘與湖蕩,北岸處作為黃河泄洪地,河流湖蕩頗多,好在河與河之間都有基本的木橋石橋,不用繞道。

  這一邊,也是大片大片的平原荒野。

  “這一片地理交通都不錯…”

  楊河看著四邊,若有所思,此時他身著鐵盔鐵甲,厚厚的暗紅貂裘皮毛圍領斗篷,戴著羊毛手套的手只是抓著韁繩。

  楊大臣策馬他身旁,一樣八瓣帽兒鐵尖盔,涂了紅漆的甲片臂手,又有厚厚的斗篷。

  他扛著大棒,只是警惕的掃看四周。

  又有韓大俠、陳仇敖、胡就業、曾有遇、張出恭、張松濤等人策馬身后,余者鐵甲兵走路跟隨。

  皆一色鐵盔鐵甲,系著斗篷。

  現莊中馬匹不少,然他們不會騎馬,只能走路。

  鄧巡檢哆嗦的縮在馬上,肥胖的身體擠得緊緊的,一聲不響。

  胖瘦皂隸劉可第、汪丁,攢典曾玉之,三個弓兵跟著。

  在他們身后,韓官兒、羅顯爵帶著四十個火器兵,后面又是各莊各寨匯集的一百六十個弓箭手,一片的腳步轟響。

  這些人大多沒有冬氈與斗篷,天寒地凍,都是厚實長布從頭上包下,在脖子上繞了一圈又一圈,以此來保暖。

  甚至很多人口鼻都包住,只露著眼睛,然后頭上各種各樣的帽子。

  放眼后面持各樣兵器的人,基本如此,冬天野外行軍,不注意保暖怎么行?

  只是各人沒有制服,雖都是青壯,但穿著五花八門,不免給人烏合之眾之感。

  不象新安莊人馬,統一的服飾,整齊的武器,充滿了強烈的壓迫力量。

  各莊青壯不時看向他們,眼中滿滿都是羨慕。

  隊伍中間是輜重隊,挑著各種各樣的擔子,內有可供八百大軍食用三天的糧草,各色帳篷,鍋壺等等。

  還有人抬著長梯,木板,這都是作戰時必須設備。

  各莊雖有獨輪車,然這種充滿湖蕩河流的地形,還是走路挑擔子更快。

  最后輜重隊中還有人拖扛盾車,一共十輛,那是楊河為自己火器隊野外作戰設計的盾車。

  盾車寬有一人多,高有一人左右,略靠右有一個類似垛口的圓弧低陷處,但敵方射箭時,己方可以躲避,當己方要射擊了,就可以將火銃架在木垛上面。

  盾車硬木所制,厚達一寸,約三十多毫米,可以良好的防護弓箭,就是一般的弩箭也無法擊穿,可以給后面的火銃手極大的安全感。

  此時不是純火器時代,任何盾牌掩護都無用,面對敵人的弓箭手,誰不害怕?

  有個盾車遮掩一下,不說實際的保護,那種心理安慰更是不可代替。

  楊河設計的盾車,兩邊有小輪,理論上可推、可拉、可抬、可扛,全重不過三十斤,攜帶非常便利。

  此時民間最輕的獨輪車,也超過一百斤,明軍中使用的輕車,差不多有三百斤,偏廂車更重六百斤以上。

以此盾車防護弓  箭最好不過,當然,對上火器就沒辦法了。

  精良的鳥銃,使用柳灰火藥的話,在百步左右射擊,可以打穿這樣的硬木兩層,躲在盾車后,仍然是死路一條。

  暫時楊河的盾車還缺少輪子,只能拖扛著走,因為沒有木匠,制作車輪子,那是個高深度的技術活。

  最后新安莊殺手隊斷后,也是一色的冬氈斗篷,整齊的刀盾長矛,壓迫力驚人。

  寒風呼嘯,雜草起伏,八百大軍直逼匪寨。

  他們從新安莊前出發,從東南越過山頭,途經白山社一些地方,直往目的地焦山莊而去。

  從新安莊到匪窩,直線距離是二十里,但這種鄉間小道走起來估計有三十多里。

  好在都是鄉民,這種道路走起來并不吃力,就是那些挑著沉重擔子的輜重隊員,一樣健步如飛。

  眾人士氣很高,雖寒冷天氣各人呵著濃濃的白氣,縮手跺腳,但都談笑風生。

  皆言,剿滅焦山匪賊后,眾鄉梓在這一片就有好日子過了。

  因為沒有車輛等繁累的輜重,眾人走得很快,他們從辰時出發,到巳時中,已經看到前方的匪莊。

  一個位于焦山下,白馬湖邊的大莊子。

  楊河眺望向那邊,他估了估,大軍從七點出發,走到差不多十點,約走了三個小時。。)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