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82章 開封知府文天祥的蝗災選擇(上)

熊貓書庫    革宋
🔊點這里聽書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趙嘉仁的長子趙謙看著部隊里面養的大白鵝邁著優雅的步伐,伸著修長的脖頸啄食著蝗蟲,心中忍不住有點理解了王羲之為啥那么喜歡鵝。

  根據他老爹趙嘉仁的教育,這些美麗傲慢地盤意識強烈的家伙都是能夠飛行上萬里的天鵝的后裔。趙謙自己觀察的結果,軍隊里面飼養的旱鴨子們跑的飛快,用急切的步伐與快速的行動啄食蝗蟲,其效率遠不如那些動作優雅的大白鵝。

  高大的身材與修長的脖頸讓大白鵝有遠超鴨子的效率,然而趙謙裝作無意識的和戰友們交流的結果是,戰友們覺得動作慌張的鴨子比大白鵝更有效率。

  趙謙聽他老爹趙嘉仁說過,這世界上只存在兩種狀態,一種是又快又好,另外一種是又慢又糟。原本趙謙覺得快總是比慢的好,然而大白鵝隨便一擺頭,就有一只大蝗蟲落入大白鵝的肚內。為了爭搶一只小蝗蟲,鴨子們都要進行爭搶。

  當然,此時趙謙上士并沒有看著鴨子和大白鵝們吃蝗蟲,他和戰友們一起正在撲打蝗蟲。撲打蝗蟲的蟲網他是戰友們一起制作的,在休息時間,趙謙在黑板上寫下了自己的感想,那是一個四字成語‘箭如飛蝗’。

  評話的說書先生經常用‘箭如飛蝗’這個詞匯形容古代的殘酷戰爭,譬如說岳里面講述岳飛麾下的猛將楊再興誤走小商河。岳飛派兒子岳云抵擋金軍,激戰數十個回合,金軍支撐不住。楊再興單騎獨馬沖入金軍之中,準備活捉完顏宗弼但沒有抓到,殺死金軍數百人后返回。而后楊再興與李璋率領三百名騎兵,分為兩隊,靠近臨潁。楊再興在小商橋同金軍遭遇,楊再興與金軍大戰,殺死金軍士兵二千多人以及金軍將領萬戶撒八孛堇、千戶一百人。但終因寡不敵眾,中箭無數而死。后來金軍得到他的尸體,焚燒之后,共得到箭鏃竟有兩升之多。

  見識了排隊槍斃的威力之后,趙謙已經確定這種傳說只是傳說。現在的大宋軍隊排隊槍斃,挨上三槍就足以致命,在尸體中燒出箭鏃兩升,楊再興的肉體結構肯定和正常人不同。

  趙謙每分鐘都感覺有蝗蟲撞在他臉上,或者落在他身上,如果是箭矢以這樣的頻率落在身上,那就只有死路一條。若是有子彈以這樣的頻率落在身上,趙謙確定自己在五秒鐘內就會完全失去戰斗力,十秒鐘內就會死于非命。

  蝗蟲不吃肉,這是趙謙親身體會的結果。在沒有個人危險的時候,他奉指導員之命到附近的村落查看情況。到了村里,就見到村民正在地頭跳大神。

  帶著模仿蝗蟲頭部的頭像的面具,這幫村民在箭如飛蝗的環境下瞧著大鼓,看著跳大神的巫師在在蝗蟲肆虐的田地前面舞著,繃著。

  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麻藥,趙謙忍不住想起了老爹趙嘉仁的話。那是趙謙在十歲的候跟著老娘到了寺里上香,回來之后聽老爹無奈的感嘆。趙謙忍不住問老爹這是啥意思。老爹趙嘉仁帶著無奈說出了這樣的話。

  看著正在啃食麥苗的蝗蟲,看著在地頭前面舞動的巫師和一臉虔誠的村民。趙謙再也忍耐不住,他對戰友們喝道:“咱們把鴨子帶過來。另外,咱們自己也去撲打蝗蟲!”

  部隊里面實施的是無神論教育,水旱蝗災在部隊的教育里面被認為是自然災害,而不是什么神明的工作。然而戰友聽了之后面露為難之色,“趙班長,咱們是來調查的,咱們十個人能保住一畝地么?”

  趙官家登基之后,或者說收復開封之后,大宋的本初子午線終于被確定。本初子午線是通過大宋開封觀天臺(遺址,現在已經新建)的觀天尺的那條經線。經過這條經線的,從北極到南極的海平面高度的一千分之一,為一米。

  這個一米的距離以十進制,一米的十分之一為一分米,4趙氏度的溫度下,一立方分米的水重量,為一公斤。而一公斤又等于兩市斤。根據測量得出了一個很奇妙的結果,傳統的一宋斤是600克,也就是一斤二兩。市斤與宋斤的關系雖然很奇妙,但是在工業領域,宋斤正在退出度量衡。至少是在國營企業,根據地球尺寸得出的全新度量衡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度量衡。

  所以最新的畝是公畝,一公畝是100平方米。相對的,一宋畝大約是666.67平方米。一個班十個人,想清除666.67平方米的面積,幾乎是不可能的。根據軍隊里面對蝗災的歸納,蝗災時刻,一平方米的范圍里面可能出現一萬只蝗蟲。666.67平方米,就是666萬6千7百只蝗蟲,一個班十個人,一個人要解決66萬6千七百只蝗蟲。

  趙謙腦子里旋轉著這樣的數據,他只感覺到一種絕望。在這樣可怕的數據面前,也許求神拜服,跳著有關‘蝗蟲大仙’的大神,更能夠讓民眾感覺到某種心理上的安慰。

  就在趙謙上士面對數量巨大的蝗蟲之時,文天祥文知州問道:“蝗蟲所到之處都是黃河故道么?”

  趙官家在黃河戰役中大敗蒙古軍,從戰斗局面上,這是一場十萬宋軍對十萬蒙古軍的大血戰,宋軍到最后以千人傷亡,造成了數萬蒙古軍的傷亡,并且徹底擊敗了蒙古軍。

  然而在大宋民間,人民在意的反倒不是這場驚人的勝利。讓黃河改道,是大宋民間為止驚嘆的大事。黃河改道在大宋民間看來,已經是等同天意的大事。讓這樣的一條大河改道,意味著天意從此再歸大宋。趙官家逼著小皇帝禪讓并沒有在民間引發任何反彈,就是因為大宋百姓覺得能夠做出讓黃河改道的趙嘉仁完全有了成為官家的資格。

  但是趙嘉仁趙官家并不認為這和天意有一絲一毫的關系,趙官家認為這只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趙官家的交代里面,就有一個‘黃河故道’的問題。蝗蟲趨水喜洼,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由干旱地方成群遷往低洼易澇地方。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說。

  文天祥本來以為趙官家不知道被誰給蠱惑了,當了這么一段時間的開封知府,文天祥就明白黃河故道的自然環境真的如同趙官家所料。

  黃河故道曾經水量豐富,便是水流中斷,也該是一個魚米之鄉。文天祥曾經這樣認為。然而搜集的情報結果與文天祥的想象截然不同,根據軍隊的測量,黃河故道的河道高度普遍高過河道兩邊的土地,黃河干涸之后,留下的其實是一條‘高高的土墻’。沒有了黃河水的浸潤,這條土墻很快就變得干涸,干燥,枯萎。

  黃河水帶來的不僅有泥沙,更有大量礦物質。黃河故道的整體高度比較高,又富含礦物質,在沒水之后就變成了大片大片的鹽堿灘。不僅沒有絲毫的水分,更是沒辦法讓植物生長。文天祥曾經騎馬經過黃河故道,他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荒灘,灰白色的沙土綿延到目力達不到的遠方。騎著馬走出去上百里,看到的除了沒有長出植物的沙灘,還是沒有長出植物的沙灘。

  連生命力頑強的野草都沒辦法在黃河故道上生存,只有在一洼洼積存的雨水旁邊才能看到一絲絲的綠色。在那些荒灘上,看到的最多的是龜裂的大地,馬匹的馬蹄踏上去,沙土崩毀成一個個深深的坑洞。

  對于一個江西人,文天祥覺得自己仿佛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在江西,無論如何都看不到這樣的局面。只要有低洼的地方都不會缺水,只要有水的地方,植物都能夠自在的生長。在植物自在生長的地方,就能夠開辟成農田。

  江西多山,平原地區只有鄱陽湖一帶。便是在這鄱陽湖平原,就出現了擁有土地百萬畝的大地主,這種大地主一年能夠出售百萬石的稻米。如果按照江西的自然環境,平坦的河南大地上,應該到處都是能夠出產百萬石糧食的廣闊平原,而不該是這種毫無肥力,連野草都養不活的貧瘠沙地。

  有著這樣的認知,文天祥知州已經知道大概答案是什么,而農業局和水利局的干部遺憾的答道:“現在蝗災就是順著黃河故道從南向北而來。”

  “唉!看來,我們只能認了!”文天祥無奈的答道。

  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在大水泛濫后,則經常發生嚴重的旱災。水、旱災害的交替發生,使在沿湖、濱海、河泛、內澇地區出現許多大面積的荒灘或拋荒地,這就直接形成了適于飛蝗發生并猖獗的自然地理條件。開封以下黃河河泛蝗區以及渤海灣蝗區也都直接受黃河歷代決溢改道、入海水道的改變以及河口泥沙堆積等作用形成。因此,從對黃淮平原東亞飛蝗發生基地的分布及其近300年來北宋時代蝗蟲猖獗發生的記錄,以及各地縣(府、州)志所記載的資料,結合各河道歷代變化分析中,可以認為:這一地域內飛蝗發生基地以及蝗區的形成是與黃河河道的歷代變遷有較密切的關系。

  這是趙官家早在河南收復之后就講過的問題。文天祥在江南,對于蝗災的感受并不深刻。便是松江府的那次蝗災,經過鴨子們的努力以及百姓的撲打,蝗蟲硬生生被殲滅在松江府境內。這讓文知府對于蝗災有種輕蔑。

  聽了文天祥的說法,農業廳的干部們都如蒙大赦,他們連忙說道:“知府,我們定然調集不到足夠的人力。蝗災只能認了。”

  水利局的干部連忙補充道:“現在開封府的百姓就這么十萬人,加上部隊也就是十來萬人。我們沒辦法殲滅這么多蝗蟲。好在蝗蟲經過的地方也沒有太多農田,便是糧食收成影響也很小。”

  文天祥沒有立刻說話,在他的經驗中松江府在遭受大規模蝗災的時候還能保住六成以上的收成,這已經是極為驚人的結果。從那抗災之后,人民群眾通過事實證明,只要他們好好執行趙嘉仁趙官家和官府的政策,水旱災害可以靠大家的努力解決。連蝗災這樣以前除了求神拜佛之外只能束手無策的可怕災害都能夠有效抵抗。大家對于農業的看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原本很多人養鴨子完全是為了圖利,所以這么辛苦的工作讓不少人主動放棄了。現在再看這種套養不僅是增加了糧食產量,還有一種消滅蟲子的作用。在文天祥完成任期的時候,在松江府已經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那就是有專門的養鴨子的專業人員。其他不養鴨子的會給這幫人出些錢,每年可以分到鴨蛋和鴨肉。

  至于這種經營之后的結果如何,文天祥沒機會接觸到。所以他并不知道是否最終達成了百姓們的想法。

  文知州知道趙官家的個性,這個人在不久前又進行了一次官員內部普查,調查內容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調查所有官員和干部們的宗教信仰。根據文天祥所知,趙官家對于有宗教信仰的官員和干部是另眼相看的,那些人會被打進另冊,晉升受到極大影響。趙官家自己是‘不語怪力亂神’的人,他可不接受手下有宗教信仰。

  回想自己的晉升,文天祥更能理解。從成功抗擊蝗災之后,整個松江府的農業生產組織里面就有了更多信心。然而往事只是在文天祥心頭縈繞,他卻完全沒有辦法從過去的經驗中得到任何支持。河南這地方不是水鄉,無法像江南那樣大規模飼養鴨子和鵝。另外,江南那地方人口眾多,田地也已經開發完畢。便是趙官家要求江南土地實施輪耕制,每一片林地和田地都能有充分的人去照顧。

  現在的河南就是一片荒蕪的大平原,既沒有足夠的人,更沒有足夠的飼養的家禽來應對。以這樣的局面,除了祈禱上天讓蝗災的影響最小化之外,大概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在這種時候,文天祥一句‘聽天由命’,是非常容易做出的決定,然而之后呢?他又該如何給趙官家交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