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103章 宣政殿

熊貓書庫    隋唐大猛士
🔊點這里聽書

  國家崩潰,始于財政。

  天下興盛,源自軍隊。

  宣政殿中,皇帝向諸位宰輔們提出,自明年始,鹽價要降。“我朝立國之初,鹽每斗加價百錢,后一直加價到三百,加上鹽民制鹽成本,鹽商販運成本利潤,最后一斗鹽竟至近四百錢。民間百姓,都對朝廷鹽政極為不滿,私鹽販賣一本萬利,誘使無數人鋌而走險。自明年起,朝廷向鹽民收鹽,每斗十錢,而加價一百五,鹽商販運售賣,最終百姓購買時,鹽價不得超過二百錢一斗。”

  這幾乎是直接腰斬了一半的鹽價,對朝廷來說,原本每斗鹽是收三百錢,現在只一百五,是實打實的降了一半了。

  當即就有宰相叫苦。

  “陛下,朝廷剛發行了五千萬貫債券,未來五年內要陸續兌換償還,本息合計五千四五百萬貫啊,全指望著鹽稅呢,這減少一半,那么以后每年鹽稅可能就不到兩千萬貫,這巨大的窟窿怎么填?”叫苦的是民部尚書、平章事崔君肅。

  “朝廷稅收不能全賴于鹽,一年收幾千萬貫的鹽稅,民部官員自然笑開顏,可百姓卻越來越不滿,開皇之時,一斗鹽不過十錢,而現在卻是近四百錢,近四十倍了。”

  “可開皇時的租庸調稅制下,百姓承受的稅賦其實比現在的兩稅高的多啊。”崔君肅辯解道。

  “可百姓卻不會那樣想,他們只看到鹽價漲了四十倍。朕也認為確實高了些,鹽并非什么珍稀之物,甚至不如糧食還要田地還有農夫,沿海之地皆可曬鹽,連煮海都不需要了,而就算在中原甚至邊疆內地,那也有鹽湖礦鹽等,鹽最大的成本不是制鹽,而是運輸,可通過朝廷的運河、官道,加上設立于各地的鹽倉,朝廷可以統籌調度,然后再分銷給商人販賣,能大大降低路上的運輸成本。”

  “可是財政怎么辦?陛下也常與我等說,國家崩潰,必始于財政之崩潰。若是少了這兩千萬的鹽稅,朝廷從哪里補這窟窿呢?”崔君肅擔憂的道。

  “總是有辦法的,朕近來查閱檔案,發現這兩年茶、酒的稅收大增,另外車船牛馬稅也新增了不少,茶酒非民生必需所品,稅高點無妨,且茶酒等近年大量外銷,產量擴大,增稅不少。”

  當然羅成突然要降鹽稅,最大的自信,還是來源于現在外貿打開了,擊敗西突射匱可汗后,幾條西域的絲綢之路都已經打開,同時吐蕃和象雄的稱臣,也讓朝廷開拓了新的商路。

  更別說,如今在皇家海商艦隊的帶領下,海上絲綢之路正在構建完成。

  交趾港市舶司、南海港市舶司、江都港市舶司、蓬萊港市舶司、天津港市舶司以及旅順港市舶司、平壤港市舶司,這是現在朝廷設立的七大海港市舶司,通過這些市舶海關,大秦的商貨正源源不斷的運往關外、海東以及南海、天竺、波斯等地。

  而內陸邊疆,也有邊市。

  朝廷對于這些外貿稅是很高的,普通貨物是十抽其一,而一些不涉及民生的商品,往往抽稅是十抽其二,如果是一些純粹的奢侈之物,比如珍珠瑪瑙香料之類的,則是稅三分。

  百分之三十的稅。

  甚至一些稀缺緊銷的商品,如果是入關,則還可能采用直接博買,就是由官府先買下一定份額的,由朝廷拿去銷售。

  另一方面,外貿興盛,不僅僅是市舶關稅能增收,同時也促進了手工作坊等的興盛,朝廷工商稅也大大增加。

  “朕算了筆賬,通過市舶海關和邊市再加上新增的工商稅,完全可以把這兩千萬貫缺口填補回來。而且外貿現在形勢很好,陸上與海上絲路暢通,我們的絲綢、瓷器、紙張、茶葉、酒、陶器、樂器等都很受歡迎,甚至還有金銀器、銅器、鐵器,乃至我們的鎧甲武器,都很受歡迎。”

  各種高級絲織品,那是最搶手的,這是只產于中原的寶貝,尤其是以蠶絲織成的各種華麗的錦繡緞綾等等,老外根本想象不出這種華美的東西怎么來的,所以現在朝廷對于絲綢的出口也有了政策管控,減少了生絲生絹的出口數量,而大大提高絲織成品的出口量。

  比起生絲生絹,絲織成品大大提高了附加值,促進了織坊繡紡等工坊的發展,既能多吸引許多年輕的婦人姑娘就業賺錢,也能為朝廷多增稅。

  甚至原本武器鎧甲這一塊,原本是禁止出口的,但現在朝廷也開始放松了些條件,開始出售高級的武器鎧甲,從明光鎧甲到橫刀都出口,這些鎧甲武器都不是秦軍制式的,形式用料上完全是外貿款式,倒不是更差,而是更講究更華麗也更貴。

  有大臣曾反對出口這些鎧甲武器,但羅成卻認為朝廷花了極大的成本投入到軍器鎧甲的研究和生產之上,過去這一直是個只投入不收益的坑。

  但為了保證國家軍力,這是必須。

  可羅成也認為,其實改變下思路,讓朝廷的軍器部門生產些外貿裝備出售,甚至建立一些民用的作坊出售,其實也是可以的。

  至于說大秦的武器鎧甲到了敵人的手里,會資敵這些,其實并不用擔憂。

  畢竟外貿的目標這么多,只售高端型為主,比如那些華麗的明光甲,起碼也是將校級的,隨便一套都十分昂貴,就算藩人也不可能買去裝備到底層士兵。

  而一樣武器,如果不能大規模裝備,其實并沒多少意義。

  至于說仿造之類的更不用怕了,真要仿,有的是辦法弄到樣品,但其中的技術不是想仿就能仿的,而且還得有一個成本和產量規模的問題,如果他們不能解決這些,僅只是高價仿成了少數的秦軍裝備,那又有什么意義。

  所以不如轉變思路,發展軍工外貿,通過秦軍裝備上的性能優勢,大大提高出口價格,大賺一筆,這樣一來,朝廷的軍工部門就能夠有投入有回報,甚至可能實現盈利。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