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三十七章 道武真君(大章)

熊貓書庫    秦時小說家
🔊點這里聽書

  處暑時節,秦廷朝會,放眼諸夏,罕見也!

  數百年來,自從平王東遷以后,天下遂分春秋之世與戰國之世,春秋之時始于周都遷于洛陽,終于晉陽之戰,韓趙魏三家滅智伯瑤,瓜分晉國之土地。

  戰國者,萬乘之征戰之國,春秋以來有七個,故而時人稱之為戰國七雄,各自在一段歲月稱作霸主,獨傲他國,榮耀而顯。

  何為春秋?

  其乃是三代以來的時令所至,諸夏形成春秋出而冬夏眠的活動法則,諸般大事均發生在春秋時節,是故,春秋得其名。

  冬窩藏,夏避暑,兩季皆為息事之時,向無大事發生,邦國大政亦然,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然則到如今戰國之世,已經有了不小的變化。

  冬夏兩季不再是心照不宣共同遵守的天下休戰期,反倒成了兵家竭力借用的“天時”。由是,天下破除時令限制,漸漸開始了冬夏之期的運轉。

  雖如此,處暑時節朝會,仍是罕見。酷暑炎炎,外臣迢迢趕路畢竟多有艱難。是以,勤政之國,春秋兩朝,便成為不約而同的天下通例。

  當此之時,親政兩年之久的秦王要舉行處暑朝會,朝野自然分外矚目。而且,對于秦廷有心人來說,此時的朝會絲毫不亞于大朝會。

  這很有可能是決定秦廷走向,決定諸夏走向的小朝會!

  小朝會的開啟先前便已經有王書下達,有資格參與者同樣有文書下達,除了客卿李斯以外,全數為實權大臣與尊貴之臣。

  秦廷自從商君變法以來,整個國政上下有五大分,其一分為政務系列,其二分為軍事系列,其三分為執法監察系列,其四分為計然系列,其五分為關中咸陽系列。

  就其職位而言,政務系列之主官大臣為相邦、長史,軍事系列之主官為上將軍、國尉,執法監察系列之主官為廷尉、國正監、司寇,計然系列之主官為大田令、太倉令、邦司空。

  關中咸陽系列之主官大臣為咸陽令、內史郡郡守。目下,秦國大政尚未理順,相邦職位雖有昌平君,但其位卻是虛領,乃是上一次大朝會后,直接交接文信候的國府。

  上將軍職位雖有,但桓齮已老,新朝開啟,自當有新人出現,其余若干大臣職位則大多是元老在位,是故,接下來這一個小朝會定然成為權力洗牌的一個節點。

  值此朝會,僅僅是所使用的宮殿都足以令人重視,乃是鮮少啟用的咸陽宮正殿,一直以來,秦王政多喜歡在章臺宮開啟朝會,在興樂宮處理政令。

  之所以鮮少啟用,便是因為此宮殿的與眾不同,相對于章臺宮與興樂宮來說,咸陽宮正殿行事,根據禮儀,都較之繁瑣數倍以上。

  如此,不為秦王政所喜,但這一次朝會,卻直接啟用正殿,許多新進大臣在職多年,還根本沒有踏進過這座聚集最高權力的王權廟堂。

  辰時剛起,按照秦王政再次下達的詔令,一位位朝臣與尊位之人便是踩著厚厚的紅地氈,走上高高的三十六級白玉臺階,穿過殿臺四只青煙裊裊的巨大銅鼎,走進穹隆高遠器局開闊的咸陽宮正殿。

  四周弄玉的莊重肅穆之氣立即強烈地籠罩了每一個人,九級王階之上,矗立著一座九尺九寸高的白玉大屏,屏上黑黝黝一只奇特的獨角法獸獬猘瞪著凸出的豹眼,高高在上,炯炯注視著每一人。

  屏前一臺青銅王座,橫闊過丈,光芒幽幽,階下兩只大鼎,青煙裊裊,鼎前六尺之外,十二張青銅大案在巍巍石柱下擺成了一個闕口朝向王座的三邊形。

  周清自然身處其中,得王書而下,今日身著一襲道青色的錦衣道袍,合體而又工整,頭戴飛云鳳炁之冠,柔順的發絲梳攏而起,腰佩流蘇帶,腳踏飛云靴,周身異象不顯,緩步入咸陽宮正殿。

  神情凝重,看著正殿內擺放的十二張青銅大案,靈覺擴散,便是發覺自己的位置,在每張大案左角,皆樹著一方刻有名號的銅牌。

  乃是在右側第二個位置,僅次于昌平君熊啟,于此,周清面上輕輕一笑,原本還以為秦王政會將自己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倒是有些多想了。

  其余條案旁的名號自己都無比熟悉,至于李斯,則是位于左側最下首的為之,其人自從涇水河渠歸來之后,無官職無爵位,算是十二張條案十二個人中最低的一位。

  “大師以為如何?”

  停留在自己所在的條案之側,臨近便是昌平君熊啟,彼此拱手一禮,掃視整個正殿中的諸人,不出意外,都將會是接下來秦廷的要臣。

  雖然不明白大王為何會如此重視玄清大師,但從過去兩年來看,大師有這個資格進入這里,頭顱微動,低聲一問。

  “簡約厚重,莊敬肅穆,天下第一廟堂也!”

  對于山東六國的廟堂,周清自是沒有見過,但自己所言之天下第一,那是在接下來的歲月中,由秦國真正的爭取而來。

  “秦王駕到!”

  這一次,在咸陽宮正殿沒有看到少府令趙高,只有白發蒼蒼的咸陽王城給事中快步從屏后走出,站在王臺一聲長呼。

  “見過秦王!”

  禮儀為上,正殿內的十二人整齊一拱手,盡皆朝向上首的秦王。

  入眼處,今日的秦王與眾不同,周身全副冠冕,頭戴一頂沒有九旒之珠的天平冠,身披金絲夾織爍爍其光的錦衣素袍,內則一身軟甲,腰懸一口特制長劍,凜凜之氣頗見肅殺。

  身為秦王,此等裝束原不足奇,然而在素來討厭繁瑣禮節的秦王政身上,素來鮮少以甲衣加身的秦王政身上,著實罕見。

  “諸位入座!”

  秦王政揮手,對著左右各自揮手,己身也入上首王案后,王案之上,已經提前擺放好諸多竹簡和紙質文書。端坐其上,著手便是拿過一道文書,丹鳳之眸凝視其上,細細一觀。

  第一次入這般隆重無比的朝堂之中,周清還真有些不適應,不過,觀殿內其余人,神通一閃而過,似乎和自己也相差不多,不由得雙眼微微瞇起。

  “諸位,秦國饑荒之危業已度過,鄭國渠初見成效,秦國元氣正在一步步恢復。當此之時,整肅朝局便成第一要務。”

  數息之后,腰腹長劍的秦王政豁然從座位上起身,一手輕輕壓著長劍,同時緩步走到上首階梯之前,雙眸泛著精光炯炯的看向下首十二人。

  感此,在下首十二張條案后跪坐的十二人亦是為之挺直身軀,將目光看向秦王政,今日之正題便是要到來,他們很是期待。

  “寡人親政兩年有余,先逢動蕩余波之亂局,再遭跨年大旱之饑饉,內外大政,均未整飭。目下秦國大局穩定,寡人盤整國政,自今日伊始。”

  “謀事在人,成事亦在人。諸位既無異議,今日先定樞紐人事如何?”

  將目光從昌平君熊啟身上逐漸一個個掠過,終止于李斯的身上,周而歸元,在寂靜無比的咸陽宮正殿之中,聲音洪亮而又高昂。

  “臣無異議!”

  “自無異議!”

  十二人再次拱手一禮,異口同聲而道,余音回旋在偌大的正殿之中。

  “好,寡人先言而語,要職遴選,須當以功業為根基。然則,秦國未曾大舉,臣下大功一時無從確立,而繁劇國事又得有人擔責。”

  “唯其如此,寡人之意,初定要職人選,或有實職,或有假職,一俟功業立定,而后正位定爵,以證其才當其位,諸位以為何?”

  秦王政面上亦是笑意擴散,秦國內患掃除,接下來便是要整頓國事,梳理朝野軍政上下,以備大軍東出,匡合天下大勢。

  單手輕輕撫摸著腰間長劍,感受劍身的冰涼,一身的精氣神為之躍動。

  “臣無異議!”

  “自無異議!”

  下首左右的十二人再次拱手回應。

  “即如此,寡人宣示秦廷各分人選!”

  秦王政素來行事干練,感下首諸人之語,微微頷首,一旁的咸陽給事中便是將王案上的一卷紙質文書恭敬的遞了過來。

  單手結果王書,秦王政再次一觀,而后再次頷首,將其又遞給肅立一邊的給事中。這個白發蒼蒼的執掌咸陽事務的內侍總管躬身一禮,接過王書便清晰緩慢的念誦起來。

  “秦王政特書:欲立廟堂,先謀棟梁。業經各方舉薦,元老咨議,今立大政如左:其一,原假相邦昌平君熊啟,擢升相邦,署理相邦府總領國政。”

  咸陽王城給事中那洪亮的聲音回旋,數息之后,語落,下首右側第一位的昌平君熊啟為之無言起身,對著上首階梯前的秦王政一禮。

  秦王政為之頷首,隨即,昌平君熊啟入座。

  “其二,原護國法師玄清子,入宮廷以來,護衛寡人多次有功,又于洛陽擊殺趙國中山夫子,秉承昭襄先王遺命,允以尊位,其人亦道亦武,凡俗之世,保性全真,此后號曰武真君!”

  “道武真君奇謀多出,為秦國匡天下大業助力甚多,即日起,擢升假丞相,軍政文武,參知政事。”

  十多個呼吸之后,咸陽王城給事中再次言語停頓,似乎連其都有些好奇了,這還是大王親政以來的第一位封君,原護國法師玄清子,現在的道武真君!

  周清悠然起身,看向上首的秦王政。四目相對,秦王政微微一笑,周清為之一禮,隨即,入座條案之后,殿內其余人為之欽羨。

  “其三,原前將軍王翦,擢升假上將軍,專司整軍經武,重練新軍。原咸陽令蒙恬,擢升前將軍,襄助王翦整軍經武。原上將軍桓龁,增職專司關外大營,但有軍爭大計,三人會商議決。”

  王城給事中繼續看著手中的文書,洪亮之語而落。

  數息之后,王翦、蒙恬、桓齮三人起身一禮,歸于座位。

  “其四,原咸陽長史王綰,擢升假廷尉,總司執法各署。”

  王綰起身一禮。

  “其五,原咸陽都尉馮去疾,擢升假內史郡郡守,兼領咸陽令咸陽將軍。”

  馮去疾起身一禮。

  “其六,原涇水河渠河渠令鄭國,擢升大田令,職掌拓展,得總領經濟十署,議決一切經濟大計。”

  鄭國起身一禮。

  “其七,原涇水河渠河渠丞、客卿李斯,擢升假長史,署理秦王書房并襄助假丞相政務。”

  李斯起身一禮。

  “以上文書而畢,秦王政十一年夏!”

  終于,伴隨著給事中最后一語落,整個文書而畢,其人將手中文書合攏,交于一側的秦王政,退向一旁,一動不動。

  “諸位若有異議,當下可言。”

  殿中一片凝重,秦王政目光掃視下首,高聲而問。

  “臣等無異議!”

  呼吸之后,十二人再次拱手一起,整齊一聲。雖然言語無異議,但對于高居上首的秦王政來說,卻是將目光看向下方一個方向。

  “國尉有話可說?”

  那是現任國尉蒙武,身披重甲,英姿非凡,今日殿中,蒙武與蒙恬兩父子,可謂是榮耀盡顯,咸陽王城中,蒙氏一族更是顯赫矣。

  “蒙武無異議,不過,有話要說。”

  迎著秦王政看過來的目光,國尉蒙武絲毫無懼,從座位上起身,先是一禮,而后朗聲而語,空曠的正殿中,余音不絕。

  語落,殿中的其余大臣便是將目光看向蒙武,方才的王書中,除了王書提到的九人之外,國尉蒙武、太倉令嬴寰等倒是職位未動,其余均人人擢升。

  更不用說,單單是長公子蒙恬擢升前將軍,在軍中僅次于上將軍,蒙氏一族還有何話可說?

  “國尉但說無妨。”

  對于秦王政來說,神情之上倒是沒有什么異樣。

  “蒙武才具平庸,年事逐高,今日請辭,以讓國尉于后生也。”

  蒙武之語出,倒非不滿之意,反而有一種退位讓賢之意,如此,更是令群臣覺得奇怪,蒙武當國尉好好的,怎么現在不相干了?

  “哈哈,國尉體魄強健,毫無老相,寧終日閑居乎?”

  秦王政自是奇異之。

  “蒙武雖非軍政之才,然馳騁疆場自信尚可,蒙武一請,入軍為將!”

  對著殿中群臣的目光,蒙武不以為意,拱手再次一禮。

  “即如此,國尉資望甚重,便做假上將軍,與桓老將軍共掌關外大營。”

  秦王政點點頭,今日議事,乃是商榷國事,既然蒙武愿意辭掉國尉之職,而且觀其神色,似乎也是如此,略微思忖,語之。

  “大王此言差矣。”

  “蒙武不做假上將軍,只求一軍之將沙場建功,蒙武少小入軍,總是奉命糾纏軍政,終未領軍征戰,身為將門之后,軍旅老卒,蒙武愧煞!”

  聽秦王政之語,蒙武神情不自覺的有些焦急,擔任上將軍可不是自己想要的。隨即,再次拱手看向秦王政,說道心中之言。

  “哈哈哈,國尉豈不是難為寡人也?”

  “不過,若國尉有接任人選,許老國尉入軍為將。”

  國尉一職,甚是重要,乃是執掌軍事最高職位,雖然這個職位略微虛,不復重權,但那也不是尋常人可以得到的,蒙武就這般離去,一時之間,想要找人代替難矣。

  “蒙武舉薦一人!”

  似乎,對于辭掉國尉之官,蒙武也已經做好了準備,面上嘿嘿一笑,高昂一聲。

  “這…國尉有人?”

  這回,輪到秦王政詫異了,就是正殿內的其余人也是詫異無比,如今秦廷內通曉軍事的人基本上在此。若是蒙武不當國尉,他們又不可能為國尉。

  一時之間,國尉絕對要空缺的,比起政事,國尉之才歷來難選。其根本原因,在于這國尉的實際執掌牽涉實在太多,一面不通便是梗阻多多。

  糧草征集、兵員征發、大本營修建、兵器甲胄之制造維修、關隘要塞之工程布防、郡縣守軍之調度協調,還有與關市配合收繳外邦商旅關稅、與司寇配合抓捕盜賊等等。

  一言以蔽之,舉凡大軍征戰之外的一切軍務防務,通歸國尉署管轄,涉軍涉政又涉民,頭緒之多令尋常將軍望而生畏。

  蒙武其所以任國尉多年,便在于他少年入軍,秉性大有其父蒙驁的精細縝密,又因與文信候呂不韋的交誼,多有周旋秦國政務之閱歷。放眼秦國朝野,如蒙武這般軍政兼通者還當真難覓。

  今日蒙武聲言有人,卻是何人?

  他們思來想去,還真想不出來。

  “蒙武所舉之人,已在函谷關外!”

  似乎感受到廳殿內諸人的神情,蒙武也沒有賣關子,隨即而語。

  “哦,是山東六國的人?”

  如此,秦王政似乎知曉蒙武所舉薦之人的來歷,秦廷之內,自己也想了想,一時之間還真找不到。

  “正是,此人與父親相識,父親談及此人,便是異常佩服之,尤其是軍政要略,父親都望塵莫及!”

  對于所要舉薦的那人,蒙武似乎有充足的信心,看著正殿內諸人百般思忖的場面,又是輕輕一笑。

  “連蒙驁老將軍都為之佩服的人,寡人為何不曾聽聞,不過,通曉軍政要略,昌平君也可,國尉何以斷定此人有國尉之才?”

  對于天下大才,秦王政一直是關注的,招賢館中,一直以來便是有源源不斷的山東六國士子文書而今,從其中選拔人才,縱談一番,入秦國郡縣。

  但天下大才,自己不說全部知曉,起碼如蒙武這般推崇的,自己應該知曉。

  “此人三世國尉之后,連姓氏都一個尉字,只一個天生國尉,如果他都不合國尉之職,那么,蒙武更加羞慚也。”

  言語之間,蒙武對于此言越發的推辭,如此也是令秦王政心中升起濃郁的好奇之意。落座在一旁的周清聞此,聽蒙武之言,似乎想到了什么。

  “此等大才,諸位誰有耳聞?”

  秦王政不禁大笑,如果那人真的有蒙武所言之才,是一個天生國尉,對于現在的秦國而言,絕對是如虎添翼,口中念道一聲,左右看向群臣。

  “尉繚子!”

  “魏人尉繚!”

  一語落,下方的殿中直接回應兩道驚訝之語,似有不太確定,兩道目光而出,落在國尉蒙武的身上,希望蒙武給予確定之。

  前者而言,為道武真君周清所語,后者而言,卻是李斯。

  “大師與李斯都知道此人?”

  這一次,論到蒙武詫異了,卻是魏國人尉繚,此人雖是大才,但在諸夏之中,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然而,現在,殿內卻有兩個人直接道出其名。

  由不得蒙武不差異。

  “魏國人尉繚子!”

  “武真君與長史都知曉此人,看來此人的確有才,但寡人對于此人實在不知,國尉之職重矣,武真君可否細細言之?”

  聽蒙武之語,秦王政便是知曉王弟與李斯所言應是對的,能夠被二人知曉,無論如何,也不會是一個庸才,當即,興趣再次升起,將目光看向周清。

  “對于此人,玄清也只是聽聞,卻是三代國尉。不過,比起玄清,想來長史對于此人應該有詳細的了解,還請長史言之!”

  對于尉繚子,周清卻是只聽聞過,其人有大才,具體之事,卻是不知,然而,觀李斯的神情,明顯所得比自己還要多,拱手看向秦王政,隨即將話題拋給李斯。

  “長史可言之!”

  秦王政點點頭,便是看向下方的李斯。

  連帶殿內其余的要臣,也將目光匯聚在李斯身上,都想要知曉這尉繚子到底是何人,能夠擔當得起蒙武如此推崇。

  “大王,于國尉所言之人尉繚,李斯在十年前曾在楚國與其有一面之緣,當時正值魏國信陵君合縱伐秦,大敗秦國,事后,魏王卻將信陵君罷黜,故而,尉繚怒而辭國尉。”

  “游歷諸夏,以期將祖傳的一卷兵書修纂而成,如今,十年過去,那卷四代相傳的兵書應該修成了,不然尉繚不會輕易現身人前。”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