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你說。”方孰玉除去外袍,換了家常衣衫,坐在她身邊。
紅霞把燭火挑亮,沏了一杯溫茶上來,帶著屋內伺候的丫鬟一并退了下去,掩好房門。
“關于暉兒的婚事,我這里看來看去,有兩個人選都合適,要聽聽老爺的意見。”方家如今處于流言中心,外人看來風雨飄搖,但越是如此,才越見人心。
方慕笛雖然是二房庶女,但外人只會說方家姑娘,不管是具體哪一房。如此一來,方家這些待字閨中的姑娘,名聲俱都受到了影響。
其他的年紀都還小,最受影響的,便是方錦暉的婚事。作為兩人的嫡長女,她的婚事本需慎之又慎,遇上這檔事,可選擇的范圍就更小了。
雖說明年就是大選之年,但作為母親,司嵐笙不愿意將女兒所托非人。哪怕是急了些,寧愿低嫁,也要給她找個靠得住的夫婿,和家風清白的婆家,這樣她的一生才會順遂。
這兩個人,正是千挑萬選之后才定下來的。
“勞娘子費心了,”方孰玉執起她的素手,眼底盡是溫暖的光芒。
他在前朝扛起方家的未來,她在后宅中為他籌謀。她雖然不是那位在少年時一見傾心的佳人,卻是能攜手共度余生的好伙伴。
“暉兒是我們的頭一個女兒,她的婚事我自然是要上心的。”司嵐笙柔聲道:“一個,就是咱們修文坊的喬家杰哥兒,兩人同歲,又自幼相熟。喬家你也是知道的,他父親連個妾室都沒有,暉兒嫁過去了不會吃虧。”
“另一個,是鞏尚書的嫡長孫,鞏文覺。鞏家和我們來往不算多,前幾日妾身在吳家的壽宴上見過一回,那孩子是個好的。鞏家大太太見著了我們暉兒,贊了幾句。妾身想著,若是做成了這門親,于我們方家也有利。”
鞏文覺的祖父,乃當朝戶部尚書,掌管天下戶籍土地、稅賦錢糧,乃實打實的當朝重臣。更重要的是,他在朝堂上持有中立態度,不偏不倚。
若是能通過這項聯姻,能略微讓他偏向朱自厚這邊,那方家就立了一功,能更得宰相的看重。此乃一舉兩得之事。
聽她說完,方孰玉微微沉吟。
既然司嵐笙都已經說出了口,證明兩家孩子的人品、家風她都是查訪過,是信得過的,否則不會特意提起這兩家。
以喬家、鞏家這兩家的門第,方錦暉不論嫁入哪一家,都算是高嫁。這對她底下的弟弟妹妹們來說,就是開了一個好頭。
“據我所知,喬家大太太的身子不好,老夫人性情嚴厲。”方孰玉道:“不過這都算不得什么大事。書丫頭和萱姐兒一向要好,暉丫頭嫁過去吃不了什么虧。為了她的終身著想,你先探探喬家的口風。”
如果單單看聯姻帶來的好處,自然是和鞏家對方孰玉的仕途更有利。但方孰玉寧愿自己辛苦些,也不愿拿兒女親事去做交換。
聽見丈夫這般說,司嵐笙便明白了他的心意,心頭一暖,道:“唯一不好的,杰哥兒與暉丫頭乃是同歲。待暉丫頭及笄后,杰哥兒還未及冠,耽擱起來就有些久了。”
“一旦定下了婚事,多等兩年也不怕。”方孰玉緩緩道:“以喬家的家風門第,不會干這種毀約的事情。而且,女子晚些成親,也就晚些生子,對暉丫頭好。”
司嵐笙點點頭道:“這倒是。”
在高芒,女子十五歲及笄,通常在及笄前定下婚事,之后出嫁。到了夫家后就要孕育子嗣,因身量未長開而導致難產的,時有耳聞,一尸兩命的也不是沒有。
“那鞏家那邊?”司嵐笙問道:“我瞧著鞏家大太太,有那么幾分意思。”
鞏文覺眼下已經年滿十五,他是鞏家的長子嫡孫,鞏家也正是相看媳婦的時候。對鞏家來說,孫長媳這樣重要的人,必須是慎之又慎。
這滿京的閨中少女雖多,除開勛貴家的貴女,剩下門當戶對的也就那么幾家。抬頭嫁女、低頭娶媳,鞏家寧愿降低門第標準,也要找到品德俱優的少女做長孫媳婦。
這么打聽下來,方錦暉的才名、品性,便進入了他們的視野。只是兩家來往不多,上次在吳家壽宴上遇見,也是鞏家大太太刻意為之。
“鞏家不錯,也別話說死了,先看看喬家這邊。”
司嵐笙柔聲應了,兩姓結親是大事,尤其是他們這樣的書香門第,自有一套章法和默契。方孰玉的意思很明確,她若連這點事都辦不好,拿還當什么方家主母。
方孰玉手里的溫茶已飲盡,司嵐笙起身,接過空杯親自給他續了一杯,道:“還有一事。二嬸近來在替四弟張羅沖喜之事,奈何他就是不同意。”
方家兩房的兒子都放在一起排行,方孰仁排行第四,因此也就稱作四弟。
“今兒,她拐著彎的到了翠微院里,借書兒的口,來向夫君求助。”司嵐笙道:“以妾身愚見,二房若是能就此安穩下來,也是一樁好事。”
方孰玉笑著看著司嵐笙,道:“娘子有這番見識,肯既往不咎,乃為夫之福,哪里是什么愚見?這事交給我,難得四弟心底純良,我這個做大哥的豈能不幫忙。”
司嵐笙被他看得面上浮起一抹紅暈,羞道:“夫君過譽了,我也是私心為子女打算。”
惹禍精方孰才已經得到懲罰,并遠在魏州。龐氏性情自私、處事刻薄,但終歸只是一個內宅婦人,翻不起什么浪。方孰仁心底良善,又并未作惡,這次幫了他,令二房安定,不扯長房的后腿,則后顧無憂。
“夫君,最近外面怎么樣?”司嵐笙目露憂色。那流言固然是計,但眼下對方家的傷害是可見的。
聽她問起,方孰玉想到翰林院里那些人鄙夷的臉色,微微一笑,道:“你莫擔心。父親那里承受的壓力,是我的百倍。”
賣女求榮、攀附權貴這樣的名聲,豈是區區方家承擔得起的?
方孰玉還要好些,縱然在翰林院中看人臉色,那也僅止于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