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究竟是為了什么?
這個問題如果問年少的文聘,那個時候的他一定會挺起胸膛,高聲回應,當建功立業!成不朽功勛!
可是現在再問文聘,多半只會得到沉默。
人長大了,然后變得現實,卻也失去了一些東西。
尤其是當文聘看到來的并不是援軍,只是魯肅這個天使的時候,文聘就體會到了這個世界對他的深深惡意…
魯肅來了,雙方便是沒能打起來。
暫時的。
誰都知道是暫時的,但是誰都沒有說出來。
在魯肅的強烈要求之下,文聘等人得以喘息,也得到了魯肅送來的一些物資補充。
看著手下兵卒像是餓死鬼投胎一般的盯著那些肉食,,圍攏在鍋釜周邊,動都不愿意動一下,一心只等著烹煮好了可以分食的時候,文聘忽然明白了,其實人啊,就是為了活著而已。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活著。
先活下來,才有其他…
為了給予天使至少禮節上的優待,在一個小山崗上,用布幔圍了一層,便算是不錯的招待場所了。
雖然沒有什么美酒佳肴,但烤肉還是有的。
魯肅相貌不算是特別出眾,但是他很有才學,口才也不錯,而且又有豪爽之名。雖然這一次的差事幾乎等同于是強加到他頭上的,可他依舊笑呵呵的,似乎絲毫見不到什么委屈的情緒。
魯肅好像非常喜歡龐山民,和他十分的親近,談笑間便是有意無意的贊賞不止。
龐山民看到魯肅這么欣賞他,雖然多少有些不好意思,但內心里還是頗為舒服的,加上兩人都有些學問,探討一些經文詩歌什么的,也算是投緣,話就多了起來。
氛圍暫時還算不錯。
今日如此良辰,若是動刀槍,見血光,未免是大煞風景!魯肅笑呵呵的說道,不如看在天子面上,今日雙方暫且罷戰如何?某不才,便是借寶地一用,請文將軍下堡一聚,共飲幾杯!有何怨仇,便是今日暫且放下,待明日再算也不遲!不知山民意下如何?
見魯肅抬出天子來,龐山民便是微微有些色變,然后看了一眼黃忠。
黃忠坐在下首,只是自顧自的捻須,不置可否。
龐山民沉吟了片刻,然后緩緩的挺直了腰,看著魯肅,沉聲說道:可!
魯肅心中一跳。他知道自己這一番話說出來,之前營造的良好氛圍必然就打了折扣,可是他又不能不做。
因為魯肅也不能保證他自己一定可以調停成功,若是在關中耽擱一段時間,然后河東都打完了,龐統才放行呢?
所以魯肅就必須抓緊任何一點的機會,至少表明他有努力的…
就比如這武關道。
停戰一天,雙方,哦,三方會談,不管是怎么說,都可以證明魯肅他付出過努力,不是吃白飯不干活的。
而且魯肅卡的這個點也剛剛好,畢竟雙方還沒有真的將人腦袋打出狗腦漿來,就停一天對于雙方來說,尤其是對于龐山民和黃忠的損失不會那么大,但是魯肅也沒有想到,方才在談論詩詞經文之時顯得有些靦腆的龐山民,在聽到了停戰一天這軍事上的建議之后,變化就那么大!
就像是…
一把刀從刀鞘里面拔了出來!
雖然魯肅隱隱覺得不妙,但是話都說出口了,也不能立刻反悔。
文聘受邀下堡,然后帶著七八名的護衛,穿過了驃騎軍陣到了臨時聚會的布幔之處。
黃忠看了看文聘,見其雖然神色疲憊,但是沒有懼怕萎縮之態,便是點了點頭,打了一聲招呼,沒有特意搞什么陣勢為難文聘。
文聘上前,依次拜見。
文聘沒想到在戰前,還有這樣一次坐下來見面的情況,所以即便是來了,也不知道要說什么。當然,即便是讓文聘去準備,他同樣也不知道要說什么,他只是一個武將而已,讀過一些書,可讓他要之乎者也云山霧罩的去說一些典故和詩詞,他說不出來。
所以文聘坐下之后,便是沉默。
幸好還有魯肅。
作為經常跑東跑西…
嗯,西,不常跑,但是東面這些,魯肅還是有很多經驗的,知道不能讓場面冷下來,便是嘻嘻哈哈說了一些暖場面的話,好歹支撐著,可是讓魯肅萬萬沒想到的是,他一貫在山東之地順利使用的一些場面話,卻在這里出現了問題。
就像是大櫻帝國的場面話永遠離不開天氣一樣,在大漢之內,這幾年來的話題也離不開黃巾。
對,在大漢當下,稱之為黃巾之亂。但是在后世之中,又被稱之為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走投無路的破產農民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并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雖然最后張角失敗了,但是他卻促使大漢形成了諸侯割據的局面。
魯肅,是地主。
龐山民,也是地主。
可是如今談論起黃巾來,兩人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魯肅對黃巾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燒殺強掠,一直以來都非常反感的。
如果不是黃巾賊,說不得現在他還在臨淮之地,好好的當他的小地主,哪里需要傾家蕩產的去投奔這里,流亡那處?
雖然說在亂世之中,會有更多的機會,但是在亂世也苦啊!
就像是后世的各種漂,機會都是水面上的浮萍,成功的是幸存者偏差,不成功的便是地主房主幸福指數提升器。那地賺那地化,一分都別想帶回家。
魯肅認為沒有組織的黃巾賊,就是暴民反叛,為禍國家,涂炭生靈。魯肅他說得很直接,他認為鎮壓叛亂是正確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只不過對于擒殺首惡之后,是不是還要殺其他的普通黃巾賊,保留了一定的態度。
坑殺降虜,魯肅就認為太過分了。皇甫氏或許也是因為殺人太多,折損了運道,才會招惹了后續的禍事,連累家人…
魯肅覺得,對待黃巾,就應該打贏了讓他們投降,能招為己用的就為自己所用,不能用的,就地安撫,讓他們過上安穩日子,天下自然就可以穩定下來。
可是魯肅沒想到,龐山民卻對于此有不同的意見。
龐山民在魯肅敘說的時候,就微微皺著眉頭,但是一直都沒有說話,等到魯肅差不多說完了,龐山民才緩緩的說出了一番讓魯肅覺得驚訝,不解,但是又感覺似乎有點道理,需要去理解和深思的話來…
民何以逆?龐山民問,沒等魯肅回答,便是說道,蓋無以活也。天下之民,皆為求活,不得活,不得死,為何不反?!
一直在充當背景墻的文聘聽了,不由得心中猛的一動!
他望向了龐山民。
這是文聘他到了這里之后,第一次認認真真的去看龐山民。
龐山民算不上英俊瀟灑,也談不上什么風流倜儻,但是在這一刻,龐山民的神色似乎充滿了一種力量,莊嚴且肅穆。
漢民何以活?桑不得綢,漁不得膾,獵不得裘,農夫一日不作,便是一日不得食!漢民何以活!勞碌終年,衣不得衣,食不得食,屋漏不得修,襤褸不得補!漢民何以活?!一家五口,耕作不休,百畝之地,二三百石便是極好,然賦稅去半,又直征調,家中老小嗷嗷,戶外蠹吏嚎嚎!
文聘嘆了一口氣,微微低下了頭。
他是知道的,龐山民說的對。
大漢一個五口的農民家庭,每年自家吃糧食,至少要百石,而且還要摻雜了大量的麥麩和野菜,再加上換取食鹽以及生產工具,生活物資等的費用,賣米要被扒一層皮,買東西又要再被扒一層皮…
如果一個家庭的收入達不到他們所需要的最低生活所需的標準,他們就不免要陷入饑寒交迫的境地,更不要說維持來年的耕種了。
而且龐山民說的是百畝之家,這已經是很好的家庭了,而現在大漢之中,很多農夫的土地實際上都不足百畝,一般只有幾十畝甚至幾畝,一年只有一百多石或者更少的收入,扣除各種租稅之后,已經所剩無幾,根本無法生存。
漢民何以死?生老病死,人之倫常。然不傾家不為兒孝,不蕩產不為人子!漢民何以死!貸者著華服,高坐柜臺后,孝子穿白麻,跪求于堂下!漢民何以死?!高祖立國約法三章,鄉老皆明之。如今又是章法幾何?更有入林進山擅死者,不撫恤而重罰其生!生不得生,死不得死,為何不反?!
魯肅瞠目結舌。
其實這些問題,魯肅不知道么?
他也是知道的,只不過在山東之地的主流思想,或者說是大多數人在談及黃巾的時候,都是持一種批判和反對的態度。同時對待那些普通的民夫百姓,也往往是帶著一種鼻孔朝天,眼睛向下的狀態。
因為山東之地的人覺得,這些賤民不通文理,不知道理,無法溝通,是和他們屬于完全不同的種類了…
卻忘記了,如果在春秋之時,沒有老子,孔子,荀子,墨子等人將知識和文字傳播而開,講道授業解惑,他們大多數人依舊是公侯之下的走狗,只懂得家業傳授的技能。而它們在獲取了知識之后,卻將這些知識據為己有,設置了各種層層的障礙后,反過來嘲笑這些無法獲取知識的民眾百姓。
龐山民感慨道:某有聞,早年便有民謠曰,「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從來必可輕。奈何望欲平!」昔日聞之,只是感慨,卻不知民苦如斯!黃巾之亂,某亦恨之,今知其然,當知所以然!黃巾反,固死,不反,亦死!如此,不如反之,尚可殺貪官污吏,可除惡霸劣紳,可焚雕梁畫棟,可毀阡陌縱橫,可分錢財珠寶,可食魚肉膏脂…縱然知將死,奈何快活時!民無未來,天下皆反!屆時玉石俱焚,何來陽春白雪?唯有血火漫于地,尸骸滿壑川!
魯肅吞了一口唾沫,半晌無語。
魯肅已經去江東,待得太久了…
人會改造環境,環境同樣也會影響人。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魯肅在江東,縱然對于張昭等只顧眼前的人頗為不屑,可是魯肅他自己也漸漸的受到了一些影響,看問題被局限在了江東,而不是整個的天下,更看不清楚未來的方向。
而對于龐山民來說,在經過了一趟關中的洗禮,尤其是在和龐統推心置腹的懇談之后,才是真正的脫胎換骨,多有感觸,積蓄于心中,恰巧魯肅就撞在了槍口上…
龐山民說出的這些話,其實不完全是在反駁魯肅,而是也有些在嘲諷龐山民他自己。
早些年,龐山民也只是盯著龐氏家族,盯著宛城周邊,盯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
可是又如何呢?
死盯著,就能保得住?
龐山民之前不相信龐統會放棄龐氏家業,不相信龐統會不要宛城,那是因為當時的龐山民眼里面只有那么大,所以他看不見,也不會信,結果到了關中龐山民才發現,原來小丑一直都是他自己。
龐山民在說那些普通百姓,那些造反的民眾是因為看不見未來,所以才癡迷于當下,也何嘗不是在嘲諷之前的他自己?
因為看不到將來,所以只有今天。
因為看不到遠方,所以只顧眼前。
思想通達了之后,龐山民才明白為什么宛城那么容易被攻破,為什么就是守不住,而在關中的潼關武關等地,就像是銅墻鐵壁一般,就算是十倍甚至百倍的敵軍前來,依舊無法攻破。
不是關隘有多么強大,而是人心有多么堅定。
之前龐山民作為宛城太守,一味盯著自己的家族,盯著自己門前的三尺地,那么在宛城之中還想要其他的民眾商戶,百姓勞役能夠都大公無私,為了龐氏家業奮斗犧牲?
龐山民感覺自己之前多可笑,現在就自然表現得多痛恨。
可在魯肅眼里,卻像是龐山民在痛恨他,瞠目結舌,再也不敢多說一句話。
在那么一個瞬間,魯肅甚至以為龐山民被張角抑或是什么其他的造反軍首領給附體了,可能在下一刻龐山民就會離席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于是魯肅也不敢繼續爭辯,惟恐刺激到了龐山民,只能是悻悻的,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笑來。
不過魯肅也沒想到,在場之中,受到震撼最大的,并不是魯肅本人,而是文聘!
在漢代,大義是很重要的。
這種重要的程度,或許有些人會放在嘴上,也有一些人會放在心中。
文聘無疑是后者。
在歷史上,劉琮投降,文聘卻沒有緊巴巴的跟著一同去拜見曹操,以至于后來曹操還特意問文聘,來何遲邪?
對比起荊襄那些忙不迭的就拜倒在曹操麾下,表示自己鐵骨錚錚,忠貞不二的士族子弟來說,不善表達,甚至有些迂腐的文聘,就像是一個異類。
就像是糧和糧。
當大家都覺得米加良,才是糧的時候,也就忘記了實際上應該是米要有量,才能稱之為糧。否則這天下光盯著哪幾粒的好米,卻忽視了大多數百姓民眾實際上是在吃,更多也更差的麥麩和野菜。
文聘放下了酒杯,低頭沉思不語。
大漢之中,也不是沒有人察覺到了大漢體制,或者說是政治模式出了問題,但很多時候是即便知道出了問題,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解決問題。于是只能拖著,耗著,然后眼睜睜的看著整個國家一點點的滑落深淵。
文聘心中裝著忠勇,他從來就沒在嘴上說過,他心中也有大漢,也一樣不曾在嘴上掛著。
而相比較之下,魯肅對于大漢的忠誠么…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魯肅對于孫權越忠誠,對于大漢也就是越不忠。
只不過在大漢長期以來的二元君主制度之下,是符合士族認知,并且還被稱贊是美德的…
于是乎,魯肅被龐山民這么正義凜然的搞了一下,也是有些不能適應。他強笑著,還想著挽回場面,但是已經顯得非常的怪異了,正苦思冥想要怎么挽回的時候,卻聽到一旁的文聘說道:某愿隨天使往關中一行…哦,就某和幾名貼身護衛即可,其余兵卒么…便由龐使君黃將軍做主就是。
啊?魯肅一愣,這個…
這是什么神展開?
龐使君…文聘抬頭看著龐山民,這些話,之前…哦,恕在下無禮,龐使君可是到了長安之后,才有此感悟,發此慨然之語?
龐山民也不避諱,點頭稱是。
文聘點了點頭,又是沉默了許久,才對著魯肅拱手說道:文某不才,略有武藝,愿護衛天使入關中,不知天使可愿納否?
魯肅一愣,旋即首肯道:自是愿意,卻不知…龐使君愿放文將軍否?
龐山民看著文聘,文將軍,為何執意要去關中?
因為大漢之前,從未有人說過漢民生不得生,死不得死!文聘沉聲說道,龐使君未去長安之前,也不曾說過!長安青龍寺…文某神往已久。今日天使既來,何嘗不是文某機緣?
祝國家更強大,人民更幸福!
請:m.badaog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