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六二七章 有道

熊貓書庫    詭三國
🔊點這里聽書

  當斐潛再一次登上桃山的時候,學宮基本上建設差不多了,還有一些掃尾的工作還需要后續來做,但是可以慢慢來,不著急。{隨}{夢}小說щww{suimеng][lā}

  斐潛信步而上,令狐邵陪在一旁。

  顯然這樣的一個地點很是對令狐邵的胃口,修建的事務繁雜,基本上全部是令狐邵忙里忙外,整個人幾乎都曬黑一層,但是他卻毫不在意,顯得十分開心。

  令狐邵指點著腳下用灰白色的石頭鋪就的臺階,說道:“此階從山下衢門而上,共計八百余級,雖非整板鋪就,然勝在品色盡同,遠望之同白練纏繞,若是春華之時,滿山樹綠,桃花嫣紅,山徑石白,學子衫青,幾為人間勝景也!”

  說到此處,令狐邵微微仰起頭,雙眼當中露出憧憬之色,顯然是沉浸在自己的想象當中了。

  斐潛微微點頭,笑了笑,邊繼續往前。

  春天當然是欣賞桃花的最佳時刻,可惜現在正值秋季,山上山下的桃樹上的殘葉搖搖欲墜,一陣秋風吹過,片片黃葉如蝴蝶般飛舞,不過因此也別有一番蕭瑟之意,想必不少傷感悲懷的文士定然會對此情此景流連忘返,吟詩作賦。

  漢代畢竟沒有什么便捷的石材切割機械,因此能夠像現在這個樣子,用零散敲下來的石頭拼出一個平面來做為臺階,已經是非常奢侈的行為了,而像是用全用石板鋪路,那就要提升到國家的層面了,比如之前在雒陽的大街…

  令狐邵回過神來,問道:“敢問中郎,山下稱之為衢門,此徑可為何名?”

  斐潛想了想,沉吟了一下,說道:“就稱之為‘有道’吧…”

  “有道?”令狐邵喃喃念了一下,不由得撫掌而嘆,“妙矣,妙矣,入得衢門,學徑有道,正合此意!”

  斐潛笑笑,并沒有說話,而是繼續往上。

  其實斐潛的這個“有”字,也并非只有一層的意思,既然是借林宗之名,用個“有道”二字也是呼應,而且也可認為是風雅頌里面的意思,卻也可認為是道德經之內的含義,就看各人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了。

  學宮建在半山腰上,也就是原來殘舊道觀的舊址,因為材料轉運不易,所以能利用上的也就盡可能的去利用了,地基按照斐潛的要求,往下多挖了三尺,然后埋入石條作為地基,這樣一般情況下在其上的建筑物也足夠穩當了。

  學宮以青白色為主,青色的磚,白色的墻,根本沒有什么雕梁畫棟,一切都是最簡單最樸素的模樣。

  學宮分為三進,進了三聯的正門之后,便是碩大的正正方方的一個殿前廣場,想必是用來舉行入學典禮等儀式的場所,左右各有上下兩層,一共四間大的廂房,可以容納較多的學生共同上課。

  大殿之中并沒有什么孔子像又或是什么圣人像,所以這里并非祭奠孔夫子,大吃冷豬肉的場所。在大殿當中于北方位之處,設有一個小講壇,兩旁有香爐屏風,講壇之下設有白茅席,其實有些像是在荀家講壇那樣,是屬于經辯的場所。

  經辯,人數多的又稱之為清談。

  其實就是人們在探索和思考的過程當中,對于本和末、有和無、動和靜、一和多、體和用、言和意等等諸多具有哲學意義的命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后來佛教傳入之后,又將這個模式采用了。

  經辯一般是一個人為主,清談則是有點像后世的辯論賽。談話的席位稱為“談坐”,談論的術語稱為“談端”,言論時引經據典稱作“談證”,談論的語言稱為“談鋒”。

  通過“闡論”,“問難”,“談助”之后,可以協調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執一辭,互不相讓,于是有人出來調停,暫時結束談論,稱為“一番”,以后還可能會有“兩番”、“三番”,直至得出結論,取勝一方為勝論,失敗的一方為敗論。

  斐潛環顧著整個的大殿,除了講壇之外,并沒有什么其他的掛像啊,神位啊,木雕啊什么的,有的只有濃厚的學術氛圍,想必在將來這里會有眾多的學子匯集在一起,堅持著自己的觀點,爭論得面紅耳赤…

  在漢代,更多的是對于人,也就是自身能力的尊敬,還沒有提升到對于神的膜拜境地,也有沒有抽象化的圣人模樣…

  斐潛看著三階而上的講壇,說道:“孔叔可有意登臺一論?”

  令狐邵連忙擺手說道:“邵文學淺薄,何德何能?”

  “孔叔現為學宮博士,如何不能登壇暢言?莫要過于謙虛,學問之道,有進無退…”斐潛呵呵笑著,說道,“若非潛俗務纏身,也欲于此坐而論道,當可欣慰生平也。”

  當然,斐潛也只是說說而已,別看現在自己的身份是兩千石的官員,但是拿到漢代的學術界,看得卻完全不是官秩,而是看對于經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斐潛在漢代學術界還依舊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而已,況且自己的情況自己清楚,這兩年雖然也是勤學苦讀,但是那里能和那些生下來就待在書卷旁的人相比?

  二進之內,過了大殿的便是兩座功能性的閣樓,藏書樓和議事堂,一左一右一高一低的立在大殿的側翼兩側,這是青龍白虎位的意思么?

  漢代也講究這個?

  斐潛不是很懂,所以也不予置評。

  在藏書樓和議事堂的兩側靠外一些的也建有廂房雙層的小樓,房間大小比殿前的小一些,分成了每層三間,這樣一來,學生上課的場所基本上就是足夠了。

  在大殿之后的小廣場中間,還單獨建了一個小二層的樓閣,在樓下擺放了左右各二,四個大甕,蓄滿了水。小樓上層懸掛著鐘鼓,晨鐘暮鼓,啊,不是,應該是晨鼓暮鐘,后來的佛教不知道為什么搞成顛倒了的,或許是嘩眾取寵,另類獨行?

  在走廊的兩側盡頭是一幢樓房,上下三層,都是一門一窗的耳房模式,空間都不算大,應該就是留宿學子的住宿了,在二進院子的左右盡頭各開有一個側角門,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都是關閉著的。

  關于這種房間內有沒有廁所?有沒有澡堂?

  抱歉。

  古代有一個傳奇物品叫夜壺。還有一個叫沐休假的東西。

  經過了間隔作用的圓形院門,就進入了最后面的院落。這個區域顯然是提供給學宮博士們居住的了,利用原本的植被,又借來山溪開了一灣的池塘,碎石小徑在桃林內蜿蜒,幾個錯落的小院子沿著山勢分布,各有韻味。

  還有一棟單獨的三層的小樓矗立在道路的一側,而在桃樹和池塘之間,還建有一個雅致的小亭。

  當然,各個小院的規模肯定比不上那些大戶人家,但是勝在獨門獨院,各不打攪,因此總體而言,不管是環境還是設施,都還算是齊備了。

  食堂、廚房以及其他一些雜物房等等設備自然都是在學宮之外,東面的一點的地方,按照令狐邵的說法,就是書卷純凈,豈容煙火所染…

  雖然有些偏激,但是倒也沒有什么錯,漢代倒是沒有滅火器,雖然有儲水的大甕,但是真要是發生火災了也是頭痛,因此隔離灶火也是應該的。

  整體看下來,斐潛還是比較滿意的,或許將來有機會再擴展一下,但是現在這樣的架構已經足夠支撐起容納一定的學員了。

  萬事俱備啦,只是這東風走得也慢了些…89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