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527章 亂錢漸欲迷人眼

熊貓書庫    重回80當大佬
🔊點這里聽書

  感恩節大餐之后,顧驁帶著張仲謀,在香江、乃至特區緊鑼密鼓地考察了兩天投資和設廠的環境,進一步軟化了張仲謀的抵觸態度。

  尤其是在這一過程中,顧驁帶著張仲謀參觀了韓婷的漢樂電子、尤其是漢樂電子的高精密t貼片無塵車間。

  然后又帶著張仲謀參觀了漢樂電子的更下游供應商、郭臺名的富土康,看了富土康的電子消費品組裝線、感受了同為灣系企業的精益質量管理氛圍。

  在韓婷那兒,張仲謀看到的是精密電子的產業鏈格局,看到了未來如果全球的“自行設計、委外工藝”芯片產業發展起來。

  那么,只要張仲謀把自己的晶圓廠設在香江,就能形成特區香江的區塊產業鏈優勢,讓那些只有芯片設計能力的廠商,實現從芯片工藝到成品的全產業鏈加工配套能力,最終直接變成消費電子產品送到用戶手中。

  這種加工能力,如果真的全面實現的話,是比后世2010年代,中國的特區電子產業鏈還要恐怖的——因為后世的特區電子產業鏈,好歹最上面的一環晶圓工藝,還是由灣灣人掌握的。

  而顧驁這么一搞的話,相當于是從曰本的單晶硅原料進來之后,最后到變成手機電腦傳感器的整條鏈子,都可以在灣區一站式搞定了。

  當然,目前半導體工藝、芯片電路貼片、電子設備組裝,這三個環節都還很弱小,分別只有張仲謀、韓婷和郭臺名各自一個代表性企業家,真要做到來什么活都能干,那還有很長的路要發展。

  但至少已經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了。

  在郭臺名那兒,讓張仲謀感到觸動頗深的,是郭臺名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灣灣人,居然當年都被顧驁勸誘來大陸投資創業了,而且混得那么好。

  大陸的營商環境,真的是士別三十年當刮目相看了么?

  相比之下,郭臺名帶來的那條日系風格的、精益質量管理,倒不是太讓張仲謀驚訝。他自忖其他經過日系嚴格精益質量熏陶的灣灣頂級企業家,給個幾年時間也能做到。

  “顧老板真是大手筆之人,不知不覺之間,竟然在國內也能造就出如此全產業鏈的聲勢。倒是我原先只盯著美國國內,坐井觀天,對除了曰本以外的亞洲電子業發展速度低估了。”

  兩天的考察期結束時,當著顧驁,以及作陪的韓婷、郭臺名的面,張仲謀并不矯情地直接承認了自己原先的傲慢與偏見。

  同時,雙方還借著最后的時機,磋商了一下如果能達成投資合作的意向,大致怎么給估值和占股。

  這個就相當于后世90年代互聯網時期、硅谷那些科技公司拿風投之前的ts環節了。

  ts是風投圈的術語,termsheet,就是“投資意向書”,主要是列明投資如果達成,應當滿足哪些注意事項、初步擬定如何分配利益。

  后續如果正式簽訂“投資協議”,基本上是要參照這個談判過程的備忘性文件的,不能隨便改。類似于法庭上書記員記下來的庭審記錄、雙方律師簽字確認了是很難反悔的。

  一個創業者,是可以同時和多家風投談成ts文件的,只不過最后挑一家正式簽投資協議。也就是說這個文件只能約束“如果要簽,怎樣簽”的問題,不約束“簽不簽”這個決策本身。

  張仲謀顯然還是準備弄個好幾份ts,貨比三家一下的。

  顧驁也非常大氣,任由對方比價。作為經歷過后世互聯網時代的人,他并不覺得這是“備胎行徑”。

  歷史上,張仲謀回灣灣創業的時候,自己其實沒什么錢,湊死湊活也就千把萬。

  不過行政院基金牽頭的資方還算給面子,給了他一個已經比較超前于當時時代的團隊估值,談判之后認為“張仲謀這個人,以及他帶出來的德儀半導體骨干團隊,本身就價值五千萬美金”。

  所以最后總的灣積電成立時估值是4億美元,其中灣灣行政院發展基金掏了1億多,占了40幾,飛利浦的八千多萬20幾、臺塑王永慶七家加起來也是20幾。

  然后張仲謀及其團隊,靠著5000萬團隊與成果估值1000萬美元現金投資,占股15。(6000萬占4億的15)

  這在歷史上已經很難得了,因為80年代中期的全球科技行業環境,還是不太認“你這個人就值幾千萬美金”這種算法的。

  當時金融資本圈里的主流觀念,認為人的無形影響力、圈內資源這些是無法作為公司出資的。

  不像2000年前后,隨便一個點子形成企劃、有個團隊,都能騙到錢。

  這些歷史數據,顧驁當然是不清楚的,他又不是腦內自帶百度的有備而來穿越者。

  不過他可以慢慢談。首先因為他是個人身份投資,那話語權肯定是不能跟歷史同期的行政院發展基金相比的,讓給張仲謀的團隊一個更高的估值也是必須的。

  而顧驁知道張仲謀的能力和他商業模式的潛力,更重要的是知道這種模式對于補全顧驁自己的電子信息產業鏈、確保供應鏈安全性有很大意義,所以即使給張仲謀更高的估值,他也不覺得虧。

  于是短短幾天的談判后,歷史上灣灣行政院發展基金給的5000萬估值,到顧驁這里讓步到了1億美金。

  本來么,其實八千萬、九千萬也都是能談的,但顧驁更在乎的是快刀斬亂麻形成的震懾效應,所以也懶得計較最后千把萬了,直接給個一億,那就從八位數到九位數,可以暫時沖擊一下談判對象的感官,讓對方因為震撼而暫時智商下降。

  千萬別覺得奇怪,一個有震撼力的金錢數字,有時候是會讓本來冷靜的人、暫時因為思想沖擊而智商下降的。

  談判臨近結束時,顧驁看得出來,張仲謀對于“他本人及他的團隊值1億美元”這個價格,還是非常滿意的。

  不過,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張仲謀算了一下之后,覺得依然會被顧驁持絕對大股,怕將來經營決策依然被顧驁掣肘。

  而顧驁是不太可能再引入其他巨頭股東的,這就跟歷史上張仲謀在灣行院發展基金拿到的格局截然不同了。

  歷史上,灣積電起步的時候,各家之所以是42、22、、15的股權格局,為的就是張仲謀跟常先生說好了,平時行發基的42是授權給張仲謀自己的15,一起合并決策的,行發基是不管事兒了。

  這樣,日常張仲謀就能得到57,平時不用開董事會、股東會,就能把戰略和戰術層面的事兒都定了。

  同時,萬一將來灣灣最上面發生變化,行發基被某些想損害小股東利益的勢力掌握了,那么張仲謀只要聯合臺塑七家或者飛利浦的任何之一,就能有36的投票權,超過了30這條紅線——

  在公司法健全的國家,30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就意味著小股東可以通過“集中投票制”確保在董事會里依然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有己方的董事席位,同時可以借助這些席位有效制止大股東侵害小股東利益。

  具體的操作很復雜,沒必要在不喜歡學習公司法的諸位看官面前水字了,有興趣自己度之即可。這兒只要記住30股權這條線很重要即可。

  (打個簡單比方,在公司法沒有定“集中投票制”的國家,一家公司選舉董事的時候,就會存在比如3個董事席位,每個席位選的時候都有100張票,而大股東聯盟手上有60張票,那就意味著第一個位置上大股東的代言人有60票,選上了,第二、第三個位置類推,全部3個董事都成了大股東的人。

  有了集中投票制后,小股東可以把手頭的40票乘3次的機會集中行使,也就是選第一個、第二個人的時候他一票也不投,不浪費,反正搶不過,選第三個董事的時候120票全部投出來(當然多出來的20票還是要浪費在前面的,不能溢出),這樣可以確保董事會里至少有一個你的董事。)

  這樣捋清了思路之后,張仲謀有兩點訴求就是絕對繞不過去的了:

  首先,他要確保自己和心腹團隊,怎么都能控制30以上的利益,防止小股東利益受損。

  其次,他不能容忍顧驁直接簡單粗暴地一家獨占50以上股權,防止未來被顧驁翻臉的種種風險——當然這只是針對表決權,如果顧驁只是想多分錢、不管事兒,用其他安全的方法持股,張仲謀倒是不反對的。

  顧驁的第一反應,是立刻學習后世搞個ab股,弄一些股份只分紅,沒有表決權。

  奈何80年代,各國法律都不承認這種東西,這是不受保護的。何況顧驁表面上是要做成香江公司,而香江的金融法規直到后世都是沒有ab股的——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高科技公司后世只能去納斯達克上市,而沒法到港股上市。

  這就有點難辦了。

  而張仲謀自己的資本,加上顧驁給他的估值,是怎么也不可能憑空就占30的,那樣顧驁和其他人就太虧了,顧驁也不傻,不可能明顯讓步太多讓人動搖。

  顧驁思之再三,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以估值部分股權作為抵押的對賭。

  “張叔,你覺得這樣如何——我已經給了你和你的團隊1個億美金的估值,如果你還想要更多入股,你可以問我借錢,就用這1個億估值的股權作為抵押,這樣你最多可以加一倍杠桿。

  當然,我們要以你創業后5年乃至更久時間段里實現的各項成績指標數據,來作為對賭。如果經營指標都達標,甚至超額完成,你可以那超額部分的分紅,來作為抵押的贖回款。

  但是如果指標沒達成,我只能執行抵押股份了,那么,你可能連一開始的一億估值換來的股權都會被壓縮。”8)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