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八百二十四章 阿拉伯商船

熊貓書庫    古董商的尋寶之旅
🔊點這里聽書

  拿了根尺子一量,所有的盤子尺寸一致,都是直徑18公分,屬于大盤。

  哦,或者說是碗也行,因為這些盤子的深度介乎于現代觀念里的盤與碗之間。

  碗基本完好,這都是靠了那個甕口有所殘缺的大甕:形體碩大,看著就非常結實!怎么看怎么像包裝形體較小、規格統一瓷碗的最佳容器。

  “這樣的大家伙估計那時候到了國外,包裝都能賣個好價錢,唐朝銅官窯的那幫子人燒這樣的大甕,人才!”

  項偉榮有時間研究瓷器,要是連包裝都能幫顧客想好如何解決,不是人才那是什么?

  如今買瓷器,講究的用紙板箱、木箱子,但在古代紙板箱有沒有咱不好說,板條箱是可以肯定賣不了錢的。

  包裝都賣錢,有才!

  聽到姐夫的話,正在查看瓷碗的張楠搖搖頭,再仔細看了看有點殘破的大甕,道:“姐夫,這大家伙不是銅官窯的,應該是粵省官沖窯的東西。這瓷碗一個摞一個,一圈套一圈放里邊,然后在里面塞進茶葉,把這些盤子和大甕之間的空隙徹底塞緊,再用蓋子密封。

  空間能最大限度利用起來,運輸的時候這瓷器和海上的潮氣隔絕還能徹底隔絕。

  等到了目的地,一船東西全是貨,沒一樣不是值錢的東西。”

  項偉榮沒有懷疑小舅子對窯口的判斷,這點上他一直認為張楠是專家之中的專家!

  其實張楠連粵省官沖窯的瓷器到底該長什么樣都不清楚,只不過這會已經能夠肯定:這海底不遠處的那艘沉船,就該是大名鼎鼎的“黑石號”!

  唐代沉船的名字能流傳下來?

  或者是歷史上有記載?

  不,當然不可能!

  附近不是有塊大黑礁石嘛,所以叫“黑市號”,這和沉沒才168年的“泰興號”不同:“泰興號”觸礁沉沒,救援的英國鴉片船可是從180多名幸存者那里知道的船名,還有詳細記錄的。

  關興權是椒江人,還算了解大海,對海運也有那么一點點了解。

  腦子里這地圖一打開,長sha窯,這瓷盤大概是水運運到粵省,這才上的遠洋海船。

  “從羊城附近出港,走東南亞航線從地理上看最方便。”

  對關哥的話,張楠點點頭,“無論是到東南亞,還是繞道馬六甲到西亞、北非,這千多年前的帆船一般都會到粵省沿海補給。

  根據記載,唐朝時候非常注重對外貿易,從粵省出發的航線,是華夏當時通往印度、阿拉伯甚至非洲東海岸最長的一條遠洋航線。

  特別是中唐以后,唐朝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報銷,海運變得更重要。

  有唐一朝,羊城是整個東方的絕對第一大港。

  就算下邊這艘沉船是在其它地方接收的瓷器,或者干脆有唐朝的領航員帶領沿江而上直接去了銅官窯裝貨,返航的時候,古羊城港也是它返程時候必經的一站。

  羊城本來就是是唐代最重要的對外港口之一,除了去朝鮮半島和小鬼子那邊的船,其它海上貿易的船只,一般都會把羊城當作在華夏最后的補給港和包裝地,并在羊城等待冬季季風。

  在羊城,帆船除了要補充一些遠洋需要的食物和淡水,還有個重要任務就是包裝瓷器。

  至于茶葉,當初嶺南估計也是產茶大區,加上這些六系大甕,什么都齊備了。”

  大甕好呀,裝貨,裝水裝糧食,什么都解決了,羊城的窯口不燒這玩意燒啥?

  維塔布魯諾等人還打算繼續下水,張楠讓他們再搬個大甕上來,順便再把那些露出海床的瓷器都想辦法弄上來。

  故意的,表面處理干凈,就不需要心急火燎的進行打撈,可以等幾海里外的“泰興號”清理干凈再說。

  這下不用交通艇了,“陽光星辰號”在菲利普船長的指揮下慢慢挪個地方,方便潛水員們打撈:直接放下個半剛性框架的網兜,潛水員們把東西往里一裝,上頭的水手往上拉就可以了。

  項偉榮幫著整理瓷碗,洗干凈擦干后放進大儲物箱:唐代銅官窯的盤子,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有點老土,但只要加上那一千多年的歷史,還是很有點味道的。

  “這樣的盤子能值多少?”

  項偉榮順口問了句。

  “華夏?”

  “德性,國外。”

  對小舅子,項偉榮還不用太客氣:這會國內古董瓷器能賣多少?

  就算對古董瓷器項偉榮只能算略知一二,但也能看出來這些盤子你就不可能像在香江那樣,賣出成化雞缸杯的天價來。

  張楠笑笑,道:“如果只有這幾十個,5年內全部脫手,上拍一萬美元一個沒問題,最多幾個一起出手。”

  說到這看了眼船舷外的大海,又道:“要是下邊有一船幾萬個,三五百美元一個打死了。”

  沒辦法的,銅官窯精品在西方市場價格不低,但它們在華夏出土的完好品卻極少極少。不過海撈瓷雖然一般不會出現頂級貨色,都是外銷瓷,但一般出現一次,就對其中一個類型瓷器價格進行一次打壓!

  量太大了!

  項偉榮一聽,道:“夠操蛋的!”

  張楠點點頭,“嗯,是夠操蛋的。”

  這會潛水員們準備下海,連關興權也換上潛水裝備:30米水深他沒把握,15米,大型水庫里游泳,不用潛水裝備他都能潛那么深,又不是沒干過。

  至于水性…

  關老大可是海邊長大的,牛著呢。

  至于張楠。

  5米還行,10米就不敢下了,15米那是想都別想,打死不會下去看風景。

  “我就等著,到時候讓人連著水下攝像機下去,我在上頭看看就行。”

  不遠處的“大鯊魚號”上就有那些設備,潛水員們裝備的不僅僅是單薄的休閑潛水衣,還有專業性質的海底工作淺水裝備。

  就是那種衣服有點臃腫,連體穿帶加鉛潛水鞋,腦袋上戴著宇航員一般銅質帶面罩大頭盔的貨色。

  那東西好,不用氧氣瓶,直接通過通氣管呼吸,在海底能長時間作業,還能通過通話器接收作業船指令和反饋信息。

  不過就是入水、出水需要借助一下潛水繩一類的工具,最好附近還有穿其它情形潛水裝備的潛水員配合。

  一籃子、一籃子的瓷器出水,忙乎了一個來小時,海床表面的東西就給清空了。

  出水的關興權告訴張楠:大甕留下的“疤”都用遠處刨來的海底淤泥給填了回去。

  有那一大塊礁石做參照物,菲利普船長和都已經將沉船點位置精確到了以“米”為單位,下次過來直接下錨就行,絕對不會找不到地方。

  陽光甲板收起來,免得過會有印尼猴子的漁船靠近看到點不該看到的東西。

  甲板上堆了三個大甕,還有近百件完好或者殘破的瓷器,有的張楠好好看看的,連熱都不怕了。

  光著棒子,就穿了條游泳褲,昆卡把陽光甲板上的遮陽棚架了起來,免得老板曬脫皮。

  新撈上來的兩個大甕完好,里邊和之前那個一樣,還是銅官窯的盤子。

  全部取出來后,發現窯口雖然一樣,但只有其中一個甕里裝著的盤子內繪制的是小鳥圖案。

  另一個大甕里的裝的瓷器器型又有點不同,直徑大約只有14公分,而且器型更“深”一點,已經不能說成盤子,而是碗。

  內里的圖案也不再是單一的小鳥加點彩,而是美麗的花草紋、山峰紋,浪漫的云氣紋都有,繪制小鳥圖案的只有5個,圖形選擇上似乎要比大一個型號的盤子更隨意些。

  千多年的海底歲月沒有毀了這次大唐來的瓷器,色彩依然潤澤清晰,而且這百來個碗中,最底層盤著存放的30來個,碗內紋飾還有點怪怪的味道。

  怪在哪里?

  看熱鬧的蘭迪和保羅看老板在研究那些畫著怪線條的碗,這兩位越看越感覺這些線條似乎在哪里見過。

  最后還是保羅先想了起來,對著張楠道:“老板,這好像是阿拉伯的風格,我好像見過,他們把差不多的紋路給敲在銅器上。

  我家里有個中東帶回來的工藝品通盤,上頭敲的紋路和這些差不多。”

  到這,蘭迪臉上也有點“難怪這么眼熟”的表情:這也是在阿拉伯世界呆過段時間的主。

  啥叫見多識廣?

  保羅這種跑過大半個地球的家伙就是。

  張楠聽到自己的保鏢這么說,問道:“知道你那盤子上的紋路是什么意思?”

  保羅嘴一歪,尷尬道:“不知道,老板,那時候我們哪有心思去弄明白這些,就顧著抱怨不能喝酒了。”

  張楠哈哈笑笑。

  笑完了,這才道:“你那盤子我沒見過,啥意思我也不知道。

  不過這些碗里線條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線條和繪畫,其實是一種古代阿拉伯文的變體圖形,意思很經典,文字的大意是'真主偉大'。

  要是不出意外,這船就是做阿拉伯生意,跑中東的貨船。

  可能下邊的沉船就是阿拉伯船,唐朝時候華夏海船跑遠航有,但不會很多,賣房市場,不冒危險遠出重洋就能賺大錢。”

  說著,手指頭輕輕敲了敲碗壁,又道:“很有意思,1000多年前華夏唐代一處內陸窯口的瓷器上出現阿拉伯文,我想著應該是當時已經有訂單式的生產流程,中東客商在大唐下訂單的同時,對造型和式樣提出了要求。

  那些大號盤子的器型我看著就有點別扭,說盤子太深,說碗又稍微淺了點,我想著就是訂貨方的要求大概那時候的阿拉伯人就喜歡這樣的。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我記得有資料里統計,以前在東南亞、中東和東非多個國家都出土過銅官窯的青黃釉彩瓷碗。

  不過在華夏國內,除了窯址所在的長sha和將產品銷往海外的主要貿易港口揚zhou出土了比較多的銅官窯青釉彩瓷碗,其他地方幾乎就沒這種瓷器。

  我估摸著這種銅官窯的青黃釉彩瓷碗,就是種專供外銷的產品。”

  拍了下保羅的肩膀,“就和邊上那條泰興號里裝的德化窯青花一樣,就是出口創匯的,專門賣給你們這幫不會造瓷器的家伙!”

  對這話,在場的所有美國伙計沒一點意見:不僅僅因為張楠是老板,還是個非常不錯的老板,更因為張楠說的本來就是很多歐美人都知道的事實情況。

  阿拉伯貴族一千多年前就能用上從華夏進口的瓷器,但歐洲人…

  就算國王們,那也得再等個好幾百年!

  那都還是要從華夏進口,路途遙遠且危險,運回歐洲后更不用說價格及其昂貴!

  遠的不說,三百年前的歐洲,普通大眾的餐桌上壓根就沒什么像樣的餐具,使用的多是衛生質量不合格的陶碗。

  那時候歐洲各種流行病橫行,很多人都認為餐具都是原因之一。

  那些貴族階級雖然能使用銀制餐具,但銀制餐具易氧化發黑,嚴重影響人們正常的一日三餐:倒胃口,仆人們得花大量時間在擦拭餐具上。

  那時候華夏冰清玉潔、極其衛生的白色瓷質餐具傳到歐洲,全歐洲為之傾倒,視之為“白色黃金”。

  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在追求華夏來的瓷器。

  而在18世紀初,歐洲大量從華夏進口外銷瓷,甚至導致很多國家財政拮據,不少國家還呼吁抵制華夏貨,而私底下,想盡辦法“山寨”華夏瓷器。

  實際上,對華夏瓷器的仿制更早就有,馬可波羅的日記里就記錄了瓷器的存在,回歐洲后還大為宣揚瓷器的好處,助推了歐洲人的熱情,其中尤以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最瘋狂。16世紀就仿制,但很快因為資金耗費太大,很快就停了下來,目前傳世的只有60多件。

  后來荷蘭、英國、法國、普魯士等國紛紛跟上,開窯建廠,繼續模仿。

  為了得到華夏瓷器生產的秘密,歐洲國家還前赴后繼一般不斷派出間諜,專門刺探華夏瓷器生產的情報。

  經過兩三百年的前赴后繼,歐洲人才成功。

  華夏大唐那會,阿拉伯世界文明還算好的,歐洲正在黑暗時期的中世紀早期煎熬呢,老板這么說,美國伙計們得認。

  但有個問題,是空下來的菲利普船長提出的異議,或者說是對一個明顯不符合常理的情況的疑問:“老板,要是下邊的是阿拉伯貨船,它怎么跑這來了?”

  是呀,這可是個問題!

  這里是勿里洞島海域,如果這船從華夏出發后要去中東地區,它就不該在這里出現!

  這里遠離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按照通常海上絲綢之路航行的路線,商船應當繞過現在的新加坡,之后穿越馬六甲海峽。

  但海底下那艘船卻向東南方向偏航行駛了300多海里,這不符合常理。

  它是迷失了方向,還是被風浪吹得偏離了航線,或者是要去爪哇海的某個港口?

  對于船長先生的疑問,張楠給出了“符合常理”的解釋后,一指幾海里外的貨船,“泰興號是為了躲海盜沉了,下邊這艘或許是被海盜劫持了。

  海盜嘛,自古就有,這些瓷器可是價比黃金,換成是我,我也搶!”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