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八十二章:徐光啟與毛紡織業

熊貓書庫    崇禎本紀
🔊點這里聽書

  遼東地域,可供遼東漢人逃亡的途徑并不算多。北面是苦寒的深山老林,南面是大海。拋開這兩個方向,除了西向逃往大明和草原的,就只有東向逃往朝鮮了。

  逃亡的漢民,首選還是逃往寧遠。

  孫承宗掌管下的寧遠防線,迎來了最大的一波遼東難民潮。

  鑒于努爾哈赤善用內應攻城。為防難民作亂,孫承宗不敢就地收容難民,只能把難民一律送往關內,交由朝廷處置。

  這批龐大的難民可不是幾百、幾千人,而是陸陸續續接近10多萬人。面對如此多的難民,大明各地方官完全無計可施。只能任由難民向京城前行。

  而難民們只是本能地向大明京城方向行進,似乎到了京城就能得到一條活路。

  訊息傳到京城,大明朝廷一時變得手忙腳亂。

  如此多的難民,一旦發生暴亂,那就是天下震動的大事。

  朝堂數次廷議都沒有形成明確結果。

  要收容這些難民,就要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

  對魏公公掌管的朝廷來說,錢還是小事。只要是關內土地兼并嚴重,哪里還有空閑土地能夠安置如此數量的難民。

  龐大的難民潮打亂了魏忠賢的節奏,魏忠賢不得不暫停他的改革計劃,全力應對遼東難民。

  遼東難民的到來,對朱由檢來說反倒是個不錯的消息。

  在皇莊的一個小院落中,朱由檢眼看著羊毛從雜亂不堪,經過篩選、梳洗等一系列步驟,最后從紡機上紡成毛線。雖然毛線還顯得有些粗糙,但已經是合用的產品了。

  這鄭家送來的第一車羊毛,經過多次試驗摸索,總算實驗成功了。

  朱由檢可從沒想過,羊毛紡成毛線還需要這么多的步驟。此次成功,還真是僥幸。

  “辛苦先生了?”朱由檢向徐光啟鄭重一躬。

  “殿下,無需如此。”徐光啟回了一禮,他欣慰的看著成型的毛線。他的農政全書可以再添新的一章。

  此次羊毛紡成毛線,基本與朱由檢無關。朱由檢所做的唯一的貢獻,就只是下達了指示。能順利紡成毛線,徐光啟居功之偉。

  毛紡所需的一切,從洗毛的溶劑到紡織的機械,都是徐光啟親自帶著工匠們一步一步實驗出來的。

  能招攬到徐光啟,不能不說是朱由檢的運氣。

  在這個時代,工匠們對機械的制作都是家族傳承,嚴重缺少理論的依據。大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個能工巧匠要對一個成型機械做出改進,除了突發奇想,更需要漫長的實驗才敢行動。

  他們完全是在依靠經驗行事,對機械的優化改進往往會走非常多的彎路,浪費大量的時間。

  但這些機械在徐光啟眼里完全不同,他能很容易就搞清其中原理。并能依照原理對機械做出優化和改進。

  徐光啟從原理上對機械進行的優化改進,相對經驗型改進就容易多了,成功的可能性也更高。

  像此次棉紡機械改為毛紡機械,就是理論和實驗雙方結合的最好體現。

  對工匠們需要經過大量長期的實驗才能確定的改動,徐光啟很輕松就從原理上找出不同。

  他擬定的修改方案,工匠只需在試驗時做出微調就能輕易成功。

  這就是一個頂級科學家的真正價值所在。

在皇莊院內  “殿下,這是來自泰西的湯若望傳教士。此次若沒有他的幫助,恐怕很難完成羊毛的梳洗工序。”徐光啟把身邊的一個同伴介紹給朱由檢。

  “湯若望?這個名字似乎聽說過。”朱由檢一邊在心中搜尋記憶,一邊向那傳教士望去。

  這是一個高鼻凹眼的典型外國人,身體頗為粗壯,看不出有多大年紀。一身中國農夫的打扮,配上那張臉看上去頗有幾分別扭。

  “參見信王殿下。”湯若望躬身施禮,除了言語有些怪異意外,完全就是一個中國文士做派。這讓朱由檢大感好奇。

  也對,這還不是鴉片戰爭以后的近代中國。

  大明的這個時代,中國還并不落伍。

  “先生免禮。”朱由檢客氣的招呼,也沒有露出驚訝之色。

  看湯若望得體的舉動,徐光啟大感欣慰。

  “湯先生”朱由檢指了指毛線,直接詢問,“不知,您的家鄉這種原料一般加工成什么?”

  對這個問題,朱由檢真的很好奇。他前世只聽說英國羊吃人的故事,可并不知道,毛紡的最終產品是什么。

  “這,”湯若望愣了一下才回答,“這種高級材料一般會織成布做成成衣。”

  “嗯,多謝先生相告。”朱由檢隨口又問道,“如何織布先生可知道?”

  “這,小人不知。”湯若望苦笑回答。

  這位小親王還真是有趣,他又非紡織技師如何會知道織布的技術。

  朱由檢有些失望,湯若望也不知道,那這毛線,就先拿來編織毛衣吧。

  這種粗糙的毛線,向達到織布的要求,還需再次改進。但編織毛衣是毫無問題的。

  對毛衣的編織,朱由檢僅有的記憶就是4根竹簽穿來穿去。

  具體編織技巧?他一個大老爺們怎么會知道。

  不過,毛爺爺說過,勞動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

  對此話,朱由檢現在完全是無條件相信。

  以勞動人民的智慧,他只需要給出道路就好。

  30組記憶中的竹簽毛衣針,分發給皇莊公認手最巧的婦人。朱由檢能做的只是簡單的告訴她們,自己的編制構想,并對編織成功懸賞10兩銀子。

  銀子的力量是偉大的,勞動人民的智慧也不是吹的。

  毛衣的進度,大大出乎朱由檢所料。

  第二天竟然就有婦人摸索出毛衣的初步編織方法。

  太天才了。

  隨后幾天,婦人們陸陸續續摸索出很多不同的編織技巧。

  在之后,花樣持續翻新中。

  有了成衣范例,朱由檢夢寐以求的毛紡產業終于可以展開了。

  記憶中,毛紡工坊將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撐。

  遼東難民無疑就是他最好的工人人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