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所以能形成巨大的社會,之所以能分工合作,就在于人類會受他人的言語與行為左右,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
此時的皇帝夏文,不斷看向臺下的謝昉與李直,心中擔憂不已,卻也在自我安慰,復雜非常。
謝昉與李直已然面紅耳赤,謝昉本不是喜歡爭奪爭執之人,奈何此時身居此位,又答應過徐杰那些承諾,唯有開口再道:“陛下,諸位,太師何許人也?李啟明如何覆滅?常凱又如何兵敗?太師豈是那輕敵冒進之人?此番太師出關而去,必是謀定而后動,大同室韋退兵便是明證,邊關將士幾十萬,難道都不足以證明室韋人退兵了不成?在場諸公,就算少知軍事,也多少有相熟的軍將與官員在邊鎮,你們何人聽過大同傳來的其他消息?南來北往的客商也不是一個兩個,又有哪個傳過大同絲毫不利的消息?”
謝昉這一語,當真有些說服力,大同說近不近,但是說遠也不是那么遠,在場之人,多少都有自己的關系,最近還真沒有誰聽過什么大同戰事不利的消息。
眾人想到這里,議論之聲也就小了許多,好似稍稍安心了一些。
便是皇帝夏文聽到這里,也輕輕點點頭,著急的面色緩和不少。
唯有李直見得左右之人緩和下去的氣氛,連忙又道:“太師善謀不差,但是諸位可有想過一事?太師年歲幾何?不過剛剛及冠,正是年少輕狂年紀,諸位也都是從少年而來,年少之時,得意忘形之事,何人可曾未有做過?哪個年少不輕狂?哪個年少不自大?哪個年少得意之時還可平常對待?在場諸公,哪個年少之時不曾犯過錯?”
李直幾問,擲地有聲。
謝昉氣得把手中的軍報往地上一扔,開口喝問:“李直,你這般危言聳聽,到底為何?你有什么想法,直說出來。”
李直聞言,好似這場辯論自己勝了一般,微微抬頭,又點了點頭,已然答道:“謝相公,下官并未危言聳聽,乃是有先見之想。倒也談不上有什么想法,就是憂國憂民之想。”
“好,你既然有憂國憂民之想,你那就出個憂國憂民的對策。西北兵敗,大同之勝你也不信,如你所想,兩戰皆敗,你倒是憂國憂民出個所以然來,便說說這般局面,朝廷該如何應對?”謝昉瞇著眼睛,語氣嚴肅,緊盯李直。
就是謝昉這一語,忽然滿朝噤若寒蟬,再也沒有了一絲聲音,所有人的目光都往李直看去。
此時謝昉一語提醒,所有人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件事情,剛才只算得上是言語爭奪辯論。沒有人想到這辯論之后該如何?
若真如李直所言,頭前口頭爭奪已然就算不得事情了,之后該怎么辦才是重中之重。
人多喜歡口頭爭利,好似嘴巴爭贏了就是萬事大吉,就是勝利了。
就連李直自己都這么以為,如今謝昉反倒看開了,好似讓李直爭贏了,但是接下來呢?接下來輪到爭贏了的李直憂國憂民了,李直自己卻是微微愣住了,一瞬間不知如何以對。
是啊,西北敗了,大同連主帥徐杰也消失了,十有八九看起來也不保險了。謝昉就想問問李直,問問他是如何憂國憂民的。
剛才并未深入去想的李直,只想在朝堂之上打壓徐杰,乃至于也打壓謝昉。此時打壓完了,面對這個問題,李直忽然有些慌張起來,趨吉也好、避兇也罷,李直面色一頓黑一頓白,竟然迎著在場眾人的目光開口一語:“陛下,陛下,大同一旦兵敗,中原無守,西北已然兵敗,河東京西也難守,太師誤國如此,合該治其重罪!”
謝昉忽然咬牙一笑:“呵呵…此時還想著要給太師治罪,太師不是回不來了嗎?治罪之后呢?李侍郎憂國憂民,便請李侍郎救國救民。”
李直身形頓了頓,下意識想逃避謝昉的問題,好在他立馬又回過神來,知道這個時刻關系重大,機會正好,家國危難,正是他嶄露頭角崛起的時機,趨吉避兇,趨吉的時候到了,開口答道:“陛下,拓跋與室韋合擊我國,兵鋒之利,此時已然難擋鋒芒,臣一念去想,雖然不吉,但是不免想到衣冠南渡之晉,南渡以求存,可保江山社稷不失,可保東山再起之勢。”
夏文本就是飽覽群書之輩,自然知道什么是衣冠南渡,那就是讓朝廷往南遷,但是夏文也就是這么一個飽讀詩書之人,有讀書人的一點風骨,起身問道:“李卿,此時戰事還未明朗,你就讓朕往南方逃不成?”
李直躬身答道:“陛下,漢家江山,社稷安危,還請陛下快快啟程,若等拓跋與室韋兵臨城下,萬事皆休矣。”
興許李直是有執掌大權的想法,不知是他怕兵禍,還是怕徐杰報復。但是李直知道,只要皇帝真聽了自己的衣冠南渡之策,兵禍可以避開不說,徐杰也就失勢了。
此時朝堂之上想起了笑聲,笑得鄙夷非常,發笑之人正是謝昉,便聽謝昉說道:“衣冠南渡,好一個衣冠南渡,敵人還在一千多里之外,就有人想著要衣冠南渡了,不知太宗太祖們聽得后人如此,會不會泉下有知吐血三升。也不知天下萬民聽得今日朝堂之議,會不會笑破天際。更不知戰陣之上效死的將士們聽到此言,會不會氣得提刀上殿來斬殺庸臣。興許室韋人拓跋人聽到此言,更要浮一大白。可笑,可笑,哈哈…著實可笑。”
滿場所有人都看著謝昉哈哈大笑。
謝昉笑罷,又是一語:“我謝昉年邁,誰要走便快些走,倒也不攔,老夫便在這汴京城里等候太師凱旋而回。到時候啊…哈哈…到時候…哼哼…”
謝昉這句到時候也不繼續說下去,只顧著鄙夷地笑。
但是在場之人誰都聽得懂到時候是什么意思,到時候那些走了人,也就不談什么官職功名了,甚至連家業都談不上了。
謝昉這一語,是在威脅!威脅著在場眾人好好待在京城里,不要作他想。
李直聞言眉頭一皺,便也不再去看謝昉,而是看向臺上的夏文,開口又道:“陛下,江山社稷之重,必要萬無一失啊,還請陛下三思而行,若是待得室韋拓跋當真兵臨城下,便是想走也難了。”
終于吳仲書也開了口,卻是折中一語:“謝相公,李侍郎。二位皆是憂國憂民之人,此事,此事可過幾日,過幾日再議。”
吳仲書有吳仲書的聰明,一個人要安穩朝局,一個人怕兵敗傾倒。吳仲書其實與夏文的感官上差不多,那就是也不知該信誰的。但是吳仲書知道事情還可以等一等,等一等可能就會明朗起來,或者等一等再走也還來得及。
歸根結底,還是王元朗兵敗讓滿朝之人失望了,而且王元朗兵敗之時,徐杰卻還沒有任何消息,這更讓人不禁多想許多。這些多想,還真不是能靠謝昉一人話語可以消解的。
吳仲書折中的話語,聽到李直耳中,反倒沒有討好,便聽李直答道:“吳相公,你平常里這般長袖善舞兩不得罪,倒也無妨。已然到得這般緊要關頭,豈還能如此模棱兩可?難道真要事到臨頭了,才知其中利害?”
吳仲書聞言目瞪口呆,這個李直在他印象中,一直是那種彬彬有禮的印象,從來不會得罪人,更不會與上官用這種口氣說話。今日的李直,好似瘋了一般,懟完謝昉不說,連他都懟。這讓吳仲書大吃一驚。
卻不知李直心中所想,就是要借這個機會,向所有人證明,更要向皇帝證明,證明自己才是那個誰也比不上的先見之人,自己才是那個比所有人都有大智慧之人。
夏文終于定了些心神,起身拂袖,說道:“今日就議到這里,過幾日再說。退朝,煩請謝相公到御書房來一趟。”
(從今往后,老祝是真全職寫作了,所有事情都處理得差不多了,唯有債務問題。所有收入都要靠寫小說,也不知這條路到底能不能行?頗為忐忑。自然是要繼續寫,還要準備一下新書,也為了增加收入,壓力極大。也祝大家萬事順利,共勉!)看請瀏覽m.shu花ngge.org/wapbook/27331.html,更優質的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