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05章 慰問演出

熊貓書庫    大唐農圣
🔊點這里聽書

  君主想要獲取民心,就需要做一些與百姓互動的具體的事情,古時候百姓們對于君主的要求是極少了,甚至不敢對君主有要求,而在這種情況下,君主只需要表現的稍微親民一點,就能獲得很多死忠的百姓。

  去年的時候,李世民去關中各地慰問了貧困的村落,這件事實際受惠的,也就那么十幾二十個村子,可是,傳開了之后,就讓關中所有的百姓對李唐,對李世民本人,多了一絲認同感,今年北巡的時候,許多關中百姓夾道相送,給他送來了田地里產出的瓜果,這就是民心所向的一種表現。

  李世民這次來渭南慰問,雖然實際上受惠的會是整個國家,但是,這些工人們會覺得,是額外得了東西的自己受惠了,因為工廠請他們來做工,是給了他們約定好的吃食和工錢的,大唐的底層百姓,就是這么淳樸。

  相信,李世民這次在渭南的所作所為,也會被百姓們自發的傳開,尤其那些跟皇帝握過手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會跟身邊的人炫耀自己的這個經歷,宣傳皇帝的好。

  當大唐宣揚皇帝好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誰還能推倒這個王朝?

  大臣給工人發放東西,收獲感激的笑容和語言,也是非常開心快樂的,因為派的又不是他們家的東西,收獲名聲的,卻是他們。

  至于孫享福,花這點錢,能讓皇帝和大臣們體驗到這種別樣的快樂,他覺得很值,一旦這種事情形成一種習慣,或者制度的時候,得利的,總歸是窮苦百姓。

  大半天的時間里,李世民都是領著大臣們在派送著,同時也在收獲著,直到天色近黃昏的時候,工人們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工棚,取了自己的碗筷,到各自放飯的地方打飯吃的時候,才得知,今天皇帝不僅給他們送來了手套棉襪,還給他們加了餐,善陽產的牦牛肉,肥羊肉,皇莊漁場的大肥魚,今天都有。

  而且放飯的人還告訴他們,可別因為有肉吃,就往死里吃,快點吃完了,去冶煉廠的大車間占個位置才好,今天陛下請了望江樓的歌舞大家為大家表演節目,不過頭一天是給冶煉廠和煤炭廠的工人的開的專場,其它工地的人也可以去蹭看,只要擠的進去就行。

  很快,那些巴拉完了飯食的工人,就匆匆的往冶煉廠的大車間趕,這邊,鼓聲其實已經響了起來。

  “杜尚書,除了冶煉廠和煤炭廠的工人,其余的工人只放一小部分先到的人進來吧!擠太多的人,會影響表演效果,還容易出現踩踏事故,派人給那些后來的工人解釋清楚,這些節目會演很多天,每個項目的工人都會有專場,大家都有機會看,進不來的,就趕緊回家休息,爭取明天早點完成指定的工作量,過來占位置。”

  這個設計,其實孫享福之前就跟杜正倫講過,不過看到涌過來的人越來越多之后,孫享福有些害怕了,一個車間雖然很大,可擠不下五十萬人,沒有音響的情況下,幾萬人的現場,靠人聲都是沒法唱的,更何況是幾十萬人。

  “你放心吧!老夫這就讓所有的工頭給屬下的工人們解釋。”

  不多時,簡單的用過飯食的李世民和眾位大臣們也到了車間里,不過大多數圍觀的工人都被勸回去了,車間內,除了有坐的工人,也就圍了兩三層站著圍觀的工人,總體兩三萬人的樣子。

  “陛下,您上臺講幾句吧!盡量的簡單明了,因為工人們聽不懂文縐縐的東西,所以,臣安排的歌曲,也偏向簡單直白。”

  對著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唱什么樣的歌,都是有講究的,孫享福一提點,李世民便知道了,他走上了舞臺之后,所有的伴唱演員,就都成了他的復讀機,足有五百人成向左右兩側呈人字形展開,他們的復述,足以讓所有工人都清楚的聽到李世民所說的內容。

  “朕很感謝你們,在艱苦的條件下,為大唐的繁榮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你們是有功于國的,今天所有發放的物資,和這一臺表演,都是朕給你們的謝禮,希望你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加一把勁,盡快的完成所有的建設項目,為朝廷東征,提供充足的武器裝備,待得外患平定時,朕一定再度與你們把酒歡歌,為開辟大唐盛世流汗出力的你們,慶功。”

  李世民每說一句,都會停頓一下,讓合聲團重復他的話,只是這么簡短的一段話說完,時間已經過去了好一陣,而在這一陣時間里,工人百姓們都已經領會了他話里的意思,原來,自己在工地上做工,也是對于國家的一種貢獻,等皇帝東征打了勝仗,還要還給我們慶功,真希望皇帝能馬上打個勝仗回來。

  資治通鑒上有記載李世民說過的一段話,“朕今征高句麗,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郁邑。有不預征名,自愿以私裝從軍,動以千討,皆曰:不求縣官勛賞,唯愿效死遼東。”

  可見歷史上的李世民就把群眾的思想工作做的很好,讓大家都很擁護他的決策,在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上面,孫享福,只是提前激發了他的這種天賦。

  講完了話,李世民就下了舞臺走到了工人中間去,又是一番握手,慰問,然后和工人們一起在舞臺下的草墊子上坐定,面朝舞臺。

  眾多大臣們也以李世民的位置為中心,向四周坐開,今天來的武將很少,因為十六衛的士兵,現在都在龍首原校場冬訓,各衛的大將軍都需要在現場盯著,只有確定會留守長安的秦瓊,尉遲恭兩人一左一右的在李世民身側,而且,兩人都并未穿鎧甲,只是一身棉衣,將一把儀刀,藏在懷里,別人壓根看不到,倒是給了工人們一種皇帝完全不對他們設防的感覺。

  可別小看了這種感覺,它能無形中增加皇帝與這些工人們的親近感,再說了,這些能在最先開工,現在差不多要完工的冶煉廠和煤炭廠做工的人,都是去年李世民去貧困村莊走訪的時候,親自拍板遷過來的百姓,早已受過李世民的恩惠了,他們感激李世民還來不及呢!又怎么會加害呢!

  天色偏暗,數十面銀箔,金箔等粘黏成的大圓鍋狀的東西,將四周點起的火光反射到了舞臺上,頓時,舞臺上便充斥了耀眼的彩色光芒。

  被擺放在空曠的車間四周的大鼓,在舞臺一側指揮師的令旗下,驟然敲響,架子鼓,數十個高舉索吶的樂師一起鼓著腮幫子吹響了喜慶的節奏,音量響徹現場。

  此前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窮苦百姓們,哪里見過這種千人級別演奏的場景,頓時只覺頭皮發麻,心跳加快,一些人,竟然只是被這開場的樂曲就刺激的流起了眼淚。

  “歌聲嘹亮惹人醉,大紅燈籠翩翩飛,歡騰的風兒吹,吹出幸福滋味。”

  “我把馬兒揚鞭催,馱著豐收從不累,飲一口清甜的水,唱一曲家鄉的美。”

  第一首歌,肯定要喜慶,鑼啊,鼓啊,索吶的節奏和歌聲里洋溢的情緒,都是喜慶和開心,一瞬間就讓勞累了一天的工人們忘記了身體的疲勞,嗨的不要不要的。

  “此歌唱的好,乃是何人所唱?”

  舞臺上,一男一女在對唱,左右兩側,五百個和音在無限放大他們的聲音。

  “這兩人是姚大家最近調教出來的新人,一個叫張阿寶,一個叫王鳳霞,聲音都很亮,適合走這種音樂路子。”

  孫享福就坐在李世民的后排,李世民一轉頭,就能看到他,這也是他為了方便李世民詢問,故意安排的,并且,在李世民看過表演之后,孫享福還有正事跟他說。

  “朕看這些工人們聽的很享受的樣子,這樣的慰問演出,咱們以后要多做啊!”

  沒想到李世民比孫享福想象中的還上道,于是,他順勢道,“陛下,好的文藝演出對于國家的安定,團結,軍心的士氣提升,政策的宣傳,執行,都能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臣建議將禮部主管音律的太樂司改革擴大,在其下成立一個專司文化宣傳的部門,啟用表現杰出的藝人為主官,將這些作用放大,使朝廷的各方面政策,執行起來更加順暢,高效。”

  李世民聞言,眼睛一亮,他連工人,商賈,都敢直接開科取士,啟用為官,對于這些于國家治理有用處的演藝人員,自然也沒有什么偏見。

  “此事你可以寫成奏章,拿到朝堂上議一議,朕覺得,還是比較可行的。”

  “諾。”

  取得了李世民的初步同意,這事基本就成了八成,文藝演出往往是人們最容易接受的信息,從古絲綢之路建立起來之后,中原和西域兩地人民的語言和生活習慣或許仍舊不同,但各種樂器,舞蹈表演方面,卻是先語言和生活習慣一步,在兩地人民之中相互影響,融合。

  孫享福猶記得自己小時候因為喜歡邁克爾杰克遜的音樂,而去學英語的事情,雖然到最后也沒有學會幾首歌,但這個經歷讓他想到了,通過音樂,加快各族人民融合的策略,讓那些西域人民喜歡上漢族音樂,喜歡上漢族語言,從而學習漢族語言,對于大唐的擴張統一計劃是有好處的,至少,要讓那些平時沒事干,有條件學習的權貴階層先學習上,之后,再推廣到平民,難度就會降低很多了。

  而要做到這一點,這就需要官方比較大力度的支持了,最好能讓這個官方組織的大型表演團隊,在西域諸國加大表演量,無限圈粉。

  李世民知道孫享福從來不做無謂的建議,在看接下來的表演的時候,他便多留了一個心,而這時,舞臺上,正好由姚紅袖親自領著大家唱起了《我的祖國》。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姑娘好像花兒一樣,小伙兒心胸多寬廣。

  為了開辟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

  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暢。

  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

  迎接它的有刀槍。

  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

  很簡單,很直白的歌曲,卻是給李世民帶來了許多許多的畫面。

  同樣有畫面的還有所有在場的工人,大臣們,此刻,他們心中莫名的升起想要守護這個國家的愿望。

  看到工人以及好多大臣們不自覺涌出的淚水,李世民明悟了,這種文化宣傳的力量果然強大,將它有效的發揮起來,起到的作用不下于百萬雄兵。

  “正明果然高才。”

  “呃,陛下,您突然這樣夸臣,臣會不好意思的。”

  “有才就能當得朕夸,像這樣的歌曲,若是能在民間傳唱,對于國家的好處不少。”

  “這正是臣建議改革太樂司的原因。”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