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394章 大唐的財稅

熊貓書庫    大唐農圣
🔊點這里聽書

  于志寧很快的理解了李世民突然跑出來拉偏架的意思,長孫順德心里也是一松,孫享福則是暗中贊嘆李世民的管理手段高絕。

  給予那些貪污的官員一個填補虧空的機會,不僅不會影響改革,還能夠追回很大一筆被他們貪污的款項,是當下最合適的處理方法,能夠將他剛才的警告聽進去,將貪污的款項填補回來的人,還算有的救。

  至于那些死硬份子,既然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那么定罪抄家,李世民干的也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其它大臣也不好再出來說什么。

  不過,這只是今天早朝的一道開胃菜,長孫順德這人打仗還算馬馬虎虎,在官場玩政治,就是分分鐘被人利用的傻帽一個。

  在大殿上安靜下來之后,馬上就有官員出列上奏了,是吏部右侍郎張說。

  “陛下,朝廷各部對于人手的需求都非常大,如果全部按照需求取士,那么官員的數量,只怕比原本要多出兩三倍,即便是我吏部目前只是負責考評官員和培訓官員,也都出現人手大量不足的現象。

  如此下去,頭一兩年時,朝廷以實習生的待遇供給這些人還算好,若今后這些人都成為了實職官員,那么,朝廷在官員俸祿的開支上,起碼要增加兩三倍,屆時,朝廷的財稅,恐怕承受不起。

  是以,臣建議,地方官員的職權,還是全部由現有的主事官員兼任的好,如此,能夠大量縮減朝廷開支,也不至于讓官員在地方上太清閑。”

  張說此言,明著是為朝廷考慮,其實,是代表了那些不愿意放權的地方官,委婉的向李世民表達了意愿。

  同時,也否定了蕭瑀和孫享福按照朝廷需求,大面積取士的新科舉制度,如此一來,李世民的此次改革,就只是名不副實的在長安或者關中,小范圍的玩玩了。

  張說在吏部已經是三把手的位置,他出來發言,基本就是代表吏部的態度了,一個主管官員的部門,以公而論,官員的數量越多,他們的職權就越大,是好事,然而他們卻跳出來反對朝廷增加官,這就讓人稀奇了。

  李世民看了看同樣有些不解之色的吏部尚書溫彥博,再度開口道,“卿等以為如何?”

  在李世民心里其實也有一本賬,關中實行了官員俸祿改革之后,雖然為朝廷收回了大量的土地,增加了數十萬戶直接納稅的自耕農,稅收增加了一些,但開支,也比以前大了一些。

  光是官員俸祿這一塊,國庫每月都要往外掏十多萬貫的現金,如果全國都改,那么這個支出至少要翻三倍,也就是三四十萬貫左右,一年下來,光是有編制的官員的俸祿支出就要達到五百萬貫左右,若是算上所有地方衙門的吏員,雜役,以及辦公用度之類的開支,起碼是一千萬貫以上。

  以往朝廷直接用職田的產出給官員發九成左右的俸祿,吏員雜役的俸祿,由官員自己負擔,需要支付的現金很少,這樣,每年朝廷差不多有兩三百萬貫的結余,至于改革之后能有多少結余,其實關中作為基礎來算,就能大致知道全國的情況。

  按照長孫無忌報給他的數據,關中從年初截止十月,創總稅收三百七十九萬貫,全年算滿,差不多四百萬貫多一點,倒是足夠支撐朝廷中樞,和關中所有衙門的支出的,還能有一百萬貫左右的盈余。

  但關中以外的其它地方卻未必能夠做到,他們雖然不像關中,需要負擔中樞朝臣俸祿這一個支出大頭,但他們的稅收產出也少的多,因為關中今年是兩季種植,而且,大部份都是用新農業技術種植的經濟作物,商業之發達,也是其它地方無可比擬的。

  也就是說,就算在情況比較好,不鬧天災的情況下,全國的總稅收,在承受了官員俸祿改革的支出之后,結余也不會比以往多出多少,但把中低級官員的數量增加兩到三倍,那么光是俸祿上的開支,每年起碼就要增加好幾百萬貫,就是把朝廷的所有稅收結余花光了,都未必夠。

  可萬一出現天災怎么辦?萬一要對外戰爭怎么辦?

  這些問題李世民不得不考慮,所以,即便明知道張說是在阻撓改革,他也不得不和顏悅色的找大臣們問計。

  對于這樣比較現實的問題,即便是房玄齡,長孫無忌,蕭瑀這樣的智者,也一籌莫展,然而,正當張說準備開口逼皇帝拍板的時候,幾位頂尖大佬的目光,都看向了孫享福,他們覺得,既然這官員俸祿制度改革,以及科舉制度改革都是孫享福提出來的,那么,他就一定有解決的辦法。

  “正明,你是不是有什么話要說?”

  “呃,那個,好像,應該,是吧!”

  本來還想看看有多少人蹦跶出來搞事情的孫享福,被房玄齡這么一問,也不好意思再裝鴕鳥了,出班道,“陛下,朝廷按照需求大面積取士,是因為要擴大產出,增加收入,使得地方政治民生管理再上一個臺階,張侍郎所說的,朝廷的官員群體擴大兩三倍,開支會增加兩三倍,朝廷財稅負擔不起之言,臣不敢茍同。”

  你不是錢來說事么,哥就來給你說說錢的事。

  聽了孫享福的話,李世民頓時一喜道,“孫卿有何妙論,還請細細道來。”

  得了李世民的‘卿’字稱呼,又獲得了發言準許,孫享福才道,“朝廷今科所取之士,要在兩三年之后才會逐步轉正為朝廷官員,即便是成為了官員,最開始,也都是些中低級官員,就算按照取士五千人,轉正三千人算,每年的俸祿支出也不過是五百萬貫左右。”

  按照官俸改革制度,七品的上縣縣令主官,月俸是三百貫,中下縣逐級減二十貫,而到普通七品佐官的時候,才一百六十貫,至于人數更多的八九品小官,卻是連一百貫都沒有,因為八九品基本就不存在主政官員了。

  且不說這三千人能夠在兩三年后當七品主政官員的,連半成都不會有,就算有,半成,也就是一百多個主官,月俸祿加起來,不過兩三萬貫而已,其余的人,全部按一百多貫算,整體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四十萬貫,一年就是四百多萬貫,孫享福說五百萬貫,已經是多說了一成左右,大臣們都不是傻子,在心里默默計算了一下,就不再敢出聲了。

  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孫享福那么敢想,一屆科舉總共八千多人參考,你就取中五千人?這不是兒戲嗎?

  所以,他們只是按照一千人左右算的,得出來的結論就是,就算這些取中者全部當官,全部做正七品以上的主政官,五百萬貫也是綽綽有余的。

  “不過是五百萬貫?孫都督您可說的輕巧,朝廷現在每年結余的稅收,可才三百萬貫左右而已。”張說逮到了一個機會,立即插嘴道。

  然而,孫享福并不以為意,笑道,“本督不用‘區區’來形容五百萬貫,已經是怕朝堂上的大臣們年紀大,心臟不好,容易出事。張侍郎可不要用現在的稅收量,來計算兩三年以后的開支,這不是一個概念。”

  孫享福這一么一說,李世民瞬間就懂了,大唐的稅收,每年都是在增加的,等到兩三年以后,未必就負擔不起那五百萬的開支,既然這事有搞頭,他就不能讓阻撓改革的人冒頭了,用手掌向張說按壓道,“張侍郎你先回班稍待,讓孫卿把話說完再問。”

  被李世民禁言,張說不敢表現出不爽,拱手施禮之后,便往朝班中退去,將中間奏事的位置,留給孫享福一人表演。

  “陛下,臣剛才計算的開支,可都是按照官俸制度改革之后大致計算出來的,也就是說,即便朝廷真的把官員群體擴大兩三倍,取中的三千人全部轉正為官,開支也才會增加五百萬貫而已。

  其實,通過關中的稅收和以往的對比,大致就可以算出,官俸在大唐整體改革之后,朝廷一年的總稅收,和總開支。這方面數據,臣請長孫尚書先公之于眾,才好有根據的說。”

  “然也,輔機就出來給眾卿講講吧!”

  李世民點頭批準了,長孫無忌便出班道,“陛下,關中貞觀二年官俸制度沒有改革之前,官員九成以上的俸祿,都是職田封地產出,朝廷將收上來的錢糧布錦等全部折算成錢,大致能結余七十萬貫左右,占全國稅收結余的兩成多一點。

  關中貞觀三年二月全面實行了官俸制度改革,截止十月,創總稅收三百七十九萬貫,除去支用關中官員全年所有俸祿,地方吏員,雜役的薪俸,以及皇宮的供給,結余一百萬貫當無問題,預計占全國總稅收的一成五左右。”

  這是什么情況?只是一個官俸制度改革,居然能讓關中的財稅結余增加三成,可結余明明多了三十萬貫,怎么從占全國稅收結余的兩成多,變成了一成五左右呢?

  按照關中的產出來算,其實總稅收額度,是占全國一半以上的,因為李唐幾乎把大部份的精力,都放在了治理關中,然而,關中的產出,卻需要供養朝廷的大臣以及皇室,這是李唐除國戰之外,最大的開支項,以致于關中地區的結余并未占到全國稅收結余的多大份額,一旦地方稅收大增,那么,關中的結余份額,就容易被比下去。

  長孫無忌說的這個數據里面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不傻的官員已經想到了很多點,比如,關中今年用新的種植技術,種植了大量的經濟作物,還有善陽的貿易總量和產出增幅十分巨大,江南糧食產量增幅巨大等等等等,導致國家的稅收,想比去年,肯定有一個大的漲幅,倒是沒有人懷疑他報出來的這個數據。

  當然,想到了這些點之后,眾位大臣也有一些咂舌,一百萬貫的結余,只占全國總稅收結余的一成五左右,那豈不是說,朝廷今年的總稅收結余,會達到六百多萬貫,比去年翻一倍以上?

  想想去年的那個數據,不過是在大災之年創造出來的,似乎,翻一倍這個數據,也不是那么難以接受。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