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385章 給百姓的未來鋪路

熊貓書庫    大唐農圣
🔊點這里聽書

  相比于那些西域人來說,漢人一直就缺乏走出去的勇氣,或許是過早的進入農耕社會的原因,讓漢人的戀鄉情節十分嚴重,甚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把一個人流放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都是朝廷懲罰罪犯的主要手段,這在后世經常會出門的人來看,有些理解不了。

  其實,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它走出去的能力,在后世,很多國家很小,卻擁有眾多全球知名品牌,它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都不差,相反,像印度,國家大,人口多,卻只是貧窮國家。

  所以,見識過這種發展成例的孫享福,對于大唐現在這種被動發展商業的局面,是持否定態度的。

  大唐的智者,商賈,比西域的那些胡人聰明很多,為什么不能走到西域各國去做生意,更大幅度的賺取利潤呢!

  你不走出去,就不知道他們需求什么,就不能制造更多他們稀缺的東西,來賺取他們的利益。

  這還只是在商業方面,文化方面的,就更重要了,想想這個時期的印度,就早已把語種和文字傳到了交趾林邑國,這就會無形中加大中原王朝統治哪里的難度。

  反之,如果是漢語和漢字傳到了那邊,并且盛行的話,就會讓中原王朝很輕易的統治哪里。

  大唐有兩個將文化傳播出去的途徑,一個是大幅度的讓別人來學習,一個是自己人大幅度的走出去傳播。

  歷史上的李世民,就是讓別人來學習,所以,很多技術就這么流傳到外國人手中,讓他們少走了很多彎路,快速的強大起來了,在孫享福看來,這是不可取的。

  而自己走出去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有選擇性,有目的性的傳播自己的文化,在防止他們快速成長的前提下,將一些東西根深蒂固的植入他們的思想,像儒家思想,絕對是可以在那些開化程度不高的國度站住腳,并且發揚光大的。

  不能被動的讓人家外國的教派,如佛教,基督教,教來中土傳播,要讓中土的道教,儒教,向別的國家傳播,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正明說的在理,來來來,且跟朕與諸位大臣們說說,如何能讓外邦仰慕我中土文化,心向大唐。”

  李世民的舌頭有些大了,卻并沒有像以往那樣化身話癆,說個沒完,此刻,他更想聽聽孫享福的想法,他知道,大唐如果要打破下一個發展瓶頸,就不止內部改革了,因為內部發展的計劃,大致框架已經商定,慢慢執行下去就好。

  一個王朝能否持續安穩,繁榮強盛,外部因素也占很重要的比例,接下來,孫享福要說的,只怕就是處理外部因素的一些構想。

  “陛下,漢朝的張騫,出使西域諸國,開辟了絲綢之路,引進了多種對于我中原大地有用的農作物,功在千秋。

  然而,這樣的千秋之功,還有很多,只是沒有人想去立而已,我大唐不能坐等別國前來貿易,取走他們自己所需,還需要遣使出訪他國,將咱們產出的東西,推銷出去,同時,將他們擁,咱們稀缺的好東西,引進過來,長此以往,則我大唐物產越豐,他國將無以望我大唐之項背也。”

  聞言,李世民精神一震,他想到了花椰菜,還有之后善陽可能種出來的藍莓等作物,像善陽冶煉作坊里面堆積的大量鑌鐵礦,就是大唐稀缺的好東西。

  把貿易,上升到了國家程度,才能最大化,自己如果派出使臣,去跟那些西域的國王們談生意,那么,是不是能更多的賣出本國所產,獲得本國所需呢?

  畢竟,一個小小的商賈,最多只能代表一個國家的一小部分群體,他所掌握的資源,也不可能在一個國家占到很大的比例。

  同時,李世民也想到了高昌國,爭對高昌國的一系列計劃,今后是不是可以在其它西域小國那邊上演呢?

  這應該是行的通的,那些國王的智慧,未必會比麴文泰父子強。

  “正明為何突然想到要說這些?”

  李世民心中還在千回百轉,房玄齡則是用一種探究的眼神看向孫享福道。

  “因為,作為當政者,咱們應該為百姓的未來鋪路了。”

  “為百姓的未來鋪路?”

  李世民回過神來,與房玄齡異口同聲的問道。

  “正是,隨著田地轉換,和新的農耕技術逐步的推進,大唐的所有物產,都會再上一個臺階,你們有沒有想過,兩三年以后,上千萬畝棉花田產出的棉花,咱們大唐的百姓用不完怎么辦?上億畝良田產出的糧食,咱們大唐的百姓吃不完怎么辦?······”

  孫享福才說到一半,李世民和房玄齡,蕭瑀等智者的表情就呆泄了。

  確實,這種情況就要出現了啊!兩三年,可是轉眼就會過去的。

  哪怕不算善陽的田地,光是今年關中的百萬畝棉花,就能制造出上千萬件棉衣,明年,種植面積和產量,起碼要翻幾倍,那么,制造出來的衣服,豈不是好幾千萬件?大唐總共才多少人口,后年,大后年······

  不能往后面繼續想下去,因為更恐怖的點在糧食上,江南只需要兩季的余糧,就能輕易的供應近三十萬大軍,而江南,一年可產三季糧食,實際上,大唐現在的糧產,已經有能力長期供養三十萬職業軍人了。

  而到了明年,安北大都護府地界的千萬畝良田也開始產出,隨著稻種的普及,各地的余糧都會呈爆發式增長,這些糧食,大唐的百姓壓根吃不完,難道都拿去喂豬?關鍵是,豬也有可能多到吃不完啊!

  關中,洛陽等地的豬場,現在一年就能出欄幾十萬頭豬,望后兩三年,突破百萬頭不成問題,安北大都護府,每年都能往中原輸入上百萬頭牛羊,而且,數量會曾階梯式增加,漁場,好吧!那個數字,估計可以達到十幾位,再過個幾年,大唐的百姓即便每餐都吃一半的肉食,也未必消耗的了這么多產出,因為,產出的增加比人口的增加要快,越往后,囤積的越多。

  這就是地廣人稀,可分配資源太多,容易出現的現象,一塊可以供養十幾億人民的土地,只養一兩千萬人,只要這些人不是太傻太懶,都不可能窮。

  這兩個特性,在漢民族百姓身上,都不存在,所以,一旦在生產能力方面開始快速進步之后,基礎的生活物資,根本不是困擾這個國家的因素,東西太多,才會是將來可能遇到的煩惱。

  這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正明還請說說,咱們如何給百姓鋪路?”

  孫享福沒多想,便指了指望江樓的頂棚道,“陛下,諸位同僚,你們可知道,當年我修建這望江樓的初衷?”

  聞言,大多數席間之人用一種你小子還有臉說的眼神看向他,心里的臺詞恐怕就是‘還不是為了賺錢?’

  然而,經歷過武德九年孫享福舌戰群臣的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卻是一臉正色,最后,由長孫無忌開口道,“正明可是為了賣出皇莊和各位股東田地里的產出?”

  孫享福點了點頭笑道,“正是,如果不是這望江樓,當年皇莊和各位股東田地里的產出,就不能賣出這樣好的價錢,如今,咱們大唐各方面的產出眼看就要放大到咱們自己都消耗不完的程度了,是時候考慮布局,在大唐之外,為整個國家,制造更多個產品輸出端。”

  ‘產品輸出端’這個詞,根本不需要孫享福過多解釋,大家就都懂了。

  不將工作做在前面,事到臨頭,就會有很多煩惱,只是這簡短的一番話,便叫諸位大唐的智者有很多想法,最先有想法的還是孫享福的太丈大人虞世南。

  “老臣建議,派禮部左侍郎唐儉為使,出使西域各國,為正明說的這個‘產品輸出端’鋪路,為大唐百姓的未來,鋪路。”

  老人家學詞還學的挺快,大家此刻,也都覺得這些詞用的恰當。

  由于十部二把手的品級都得到了提升,原本的鴻臚寺卿唐儉也從四品升到了從三品,三品以上,都是大員,坐的靠皇帝自然近,聽到虞世南舉薦自己,唐儉感動萬分,孫享福之前不是說了么,這可是撈取千秋之功的機會。

  “臣也愿往,請陛下許之······”

  千秋之功,誰不想沾上一點?

  不光是禮部,各個部門的高級官員,也都想加入進使團里,即便是分潤不到多少功勞,但肯定能分潤不少利潤,他們看那個所謂的‘產品輸出端’,就像看到了望江樓在大唐有多賺錢一般。

  “此事,明日上朝之后,咱們好好的拿出來議一議,具體怎么做,還需要有周詳的計劃才行。”

  李世民的酒意逐漸清醒了之后,覺得孫享福提的這個建議,可能還有另外一個作用,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那就是化解朝堂上因為改革帶來的一些矛盾。

  可不是所有人一瞬間就能習慣現在這一套的,甚至,不習慣的人占了多數,不過,好在大唐現在處于快速上升期,隨著地盤越大,需要的官員就越多,跟著李世民混的前景比較好,即便是不習慣,他們也得忍著。

  這種不習慣的別扭情緒需要得到一種釋放,將他們引到為大唐建立功勛的軌道上來,讓他們有奮斗進取的目標,很重要。

  強國之路,也像逆水行舟一樣,不進則退,想要進步,就要找到進步的路,沒有路,那就自己開辟路,漢朝開辟了絲綢之路,大唐,可以在漢朝的基礎上拓寬這條道路,甚至,比漢朝做的更進一步,以西域為轉折點,往更遙遠的地方探索。

  或許目前的大唐,因為人口基數的原因,還無法徹底的統治歐亞大陸,但是,做不到武力統治,先實行經濟統治也是可以的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