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378章 農部的工作

熊貓書庫    大唐農圣
🔊點這里聽書

  次日上午,朝堂上全部都是對于新老部門職權,人事方面的議論,昨晚熬了夜的孫享福聽的是昏昏欲睡,好不容易等到散朝之后,孫享福便直接和李公淹韋挺二人約好,往太仆寺而來。

  這里的牌匾已經被拆了下來,相信,很快農部的牌匾會掛上去,而原先屬于太仆寺卿的衙堂,以后也歸孫享福了,左邊是李公淹,右邊是韋挺,不過郎中及以下級別的官員還沒有前來報到,孫享福只得翻看手中的花名冊大致了解情況,幾乎全是催鄭王盧李五姓七家的。

  “兩個同僚,咱們先得給本部制定一個工作計劃了。”

  孫享福雖然是農部尚書,但目前,安北大都督的職務還兼著,東征的征調工作,他也擔著,只怕一兩年內,大多數日常工作都需要交給李公淹和韋挺二人來做。

  “孫尚書請示下,我等全力執行就好。”

  對于這個前所未有的部門,李公淹和韋挺都是兩眼一抹黑,而且,他們是不懂農事的讀書人,根本沒有什么好建議可提。

  “首先,是地方衙門的建設,陛下稍后會有旨意去各道,勞煩李侍郎跑一跑,將各道的辦事衙門修建起來,主官,就讓各位郎中兼任,佐官則是由員外郎擔任,我這里還有一套從地方選拔吏員的方法,怎么操作,稍后你可以看一看。

  另外,關中之地的田畝清算,便交給韋侍郎來處理了,你可以先從戶部借閱稅收賬冊,根據稅收賬冊的記錄,對所有下田先實地丈量,明年春耕的時候,咱們要將關中所有下田退耕,如果上田有富余,則一部分中田也退耕。”

  孫享福說完,將自己寫好的選舉吏員流程,以及各道衙門的官員設置標準的冊子,遞給二人。

  “下官遵命。”李公淹和韋挺齊聲答話之后,才接過冊子翻看了起來。

  等看完孫享福所寫的這些東西,他們對于農門的整體構架和管理體系,也基本都了解了。

  不過,光是孫享福交待他們的這兩大任務,就足夠他們兩人忙幾個月的了,而真正等農部的攤子在全國鋪開,起到作用,則起碼都是一年多以后的事情。

  說完這事,孫享福又思考了一陣,才道,“本官身上還兼任數職,恐怕在長安坐班的時間不會太多,以后就由兩位輪值坐班上朝奏事,另外,再留兩個郎中和員外郎,負責處理一些日常工作就好,其余的官員,都不需要在衙堂坐班,此后我會從幾大家置換過來的那些上田中間,就近,劃一塊三十萬畝以上的好田,作為農部育種育苗的基地,他們就在這個基地所在的村落建立的衙署辦公。”

  農學,最大的作用就是不斷研究改良種植品種,既然大唐現在有了農部,那么,今后給全國百姓提供一些作物的種子,提升大家的產量,就是他們的職司之一了,可別看像西瓜,哈密瓜這樣的作物種子留起來簡單,可老百姓不知道啊!

  這個時代可不是像后世,電視廣播一播,大家就都曉得了,就算你用報紙把方法詳細的記錄好了,派發給老百姓,可大多數老百姓也不認識字,所以,剛開始幾年,只能靠官府給他們留好種,甚至育好苗之后,叫他們依樣栽種,去年關中的瓜物,棉花種植就是這樣,明后幾年,也還是會這樣。

  所以,建立一個比較專業的育種育苗基地就比較重要了,可不能像以往一樣,讓幸福村出資幫補大家了,而且,幸福村的地方始終太小,之前有皇莊,或者秦瓊等幾家人的田地幫忙供應,還能面向關中大部分地區輸送種苗,要是面向全國的話,就顯得有些不夠看了。

  所以,幸福村那邊,以后頂多也就是負責大部分關中地區的育種育苗,農部的育種基地,則是要培育更多種類的農作物種苗,面向全國發送,不僅如此,在各道的衙門,也要擇地建設苗圃,將農部研究挑選出來的種子,培育成苗,輸送當地。

  “建立這么大的基地,還有衙署,需要不少錢財吧!”

  李公淹很佩服孫享福的本事,知道他這是要大干一場的節奏,不過,三十萬畝的育種育苗基地,花費可就大了,想想幸福村以往那些竹弓,麻布,甚至絹布大棚,李公淹就有些牙酸。

  “找財務部要,而且,馬上就要落實,至少五十萬貫起,沒有錢就去貸款,咱們有三十萬畝田的產出,哪怕是五十萬貫的貸款,咱們一年也能還的差不多,不用朝廷負擔。”

  如果一個職能部門能夠做到幫朝廷盈利,那么,這個部門就沒有人會不喜歡,農部,只要在孫享福手上,就注定會為朝廷盈利不少,因為,以后它將是個出售高產種子的大戶,孫享福甚至已經想好了找陶瓷廠定制一批陶罐,將這三十萬畝試驗田里的高產種子,打成定包裝,面向市場銷售,就像長安東市有些販賣花物種種子的店鋪一樣。

  在后世,賣種子的生意很常見,在這個時代,卻很少見,老百姓還不喜歡對這方面有要求,一般,都是拿上一年自家收的糧食,做下一年的種子,畝產,就可想而知了。

  “那咱們農部在朝堂上,所奏何事?”

  韋挺終究是世家出生,比較擅長政治,也更關心農部在朝堂上的地位,正好,孫享福是技術型人才,不太想一直糾纏于政治當中,只等大唐把目前的戰爭時期挺過去,安定下來了,他就能好好種植幾塊試驗田了,政治方面,全部交給韋挺來處理,也不錯。

  好生想了想,孫享福才道,“按照陛下的構想,農部不僅要管全國百姓田地的種植,還要管糧食倉儲,咱們先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把全國耕地情況掌握,今后,老百姓的田地里種植什么,咱們的指導意見很重要,合理的調控安排,才能不讓老百姓扎堆種植,導致產量過剩,或許需求不夠的情況。”

  聽說農部管糧食,韋挺頓時高興了起來,掌天下糧倉,那可是重權肥差,不過,他已然是想多了,孫享福所說的倉儲,并不是所有糧食的倉儲,而是應急保障糧食的倉儲。

  昨夜孫享福跟李世民提到了大唐這個國家最容易被什么東西打敗,答案是‘自然災害’。

  為了保障這個國家不被自然災害擊倒,孫享福建議設置常平倉,這個制度最早起源于戰國時期,漢朝稱其為‘平準法’就是有朝廷出面,賤收貴賣糧食,桑麻等物,來平抑物價,李世民在去年關中大災之后,下令全國州縣置義倉,即百姓每畝田地納二升糧食儲備在義倉里,等以后災年的時候,免費借貸給百姓。

  然而,孫享福覺得,拿百姓的糧食借貸給百姓,有點扯,他建議李世民將義倉制度與平準法相結合,在市場糧食價格過低的時候,采購儲備一定量的應急保障糧,然后在應急保障糧食足夠了之后,再發揮一些平易糧價的作用。

  從過去的市場行情可以看出,秋收前的糧食價格,和秋收后的糧食價格有較大差異,這種價格差異,往往都是叫老百姓吃虧,缺糧食的時候要用高價買,田地產出的時候,大家糧食都多,又只能低價賣。

  等這個有調控功能的常平倉設置起來之后,老百姓就不會吃這樣的虧了,首先,庫里有一定量的糧食會,保證大家即便是受災,都有的吃。

  其作用是,百姓缺糧食的時候,不用去市場上高價買了,只需要去常平倉借貸,秋收之后,用新糧還上就行了,這就讓所有喜歡囤積居奇的商人,無法在百姓必須要的糧食上做文章。

  只是轉變了一個方式,就能解決底層百姓的用糧問題,還能保證常平倉里一直有新糧儲備,這一建議被李世民當做神策,當即便采納了,既然建議是孫享福提出來的,那么就由孫享福來執行了。

  所以,農門在每個縣的吏員,除了要向上一級匯報本縣的農耕工作之外,還要管理這里的常平倉,不過,能將原先的義倉和管理義倉的人手全部收歸到農部旗下,倒是保障了農部在縣一級行政部門也有一定的人手可用。

  三人在衙房里聊了好一陣,那些被李世民調配到農門的官員才姍姍來遲。

  沒辦法,擱孫享福自己,碰到這種情況,也想來遲些,因為這位頂頭上司,是自己以前彈劾過,罵過的人,現在,反而要到人家手底下當差,場面可就尷尬了。

  由于調派的都是在京官員,李世民的旨意上面有要求,今天必須到任,所以,在快放衙的時候,孫享福的衙房里,站了滿滿好幾排官員,光郎中級別官員就有十六個,員外郎級別官員二十四個,有品級的吏員更是達到了四十多個,其它沒有品級的,就不論了。

  派這么多人手,可見李世民對于農部的看重,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多不想這些世家系的官員混跡在朝堂,一股腦的,都打包送到孫享福這來了,這是也算是對世家子策劃學子欄駕的一種小小懲戒吧!

  “諸位同僚看到本官的表情很尷尬,這個本官理解,不過,大可不必,朝堂之上,政見不同,相互彈劾,實屬常事,本官不會放在心上的,既然你們被分配到了農部,就與本官榮辱一體了,往后希望你們盡心辦事,不要被本官發現有什么作奸犯科,否則,本官會新賬舊賬一起算。”

  孫享福的開場白,很有震懾力,混到堂部來當個五六品的官以及不小了,要是被人家給擼了,就不劃算了,上百貫的月收入雖然不算高,但臉面很重要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