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90章 旱災來了

熊貓書庫    大唐農圣
🔊點這里聽書

  三月,當善陽新城的城墻厚達三丈,高達五丈余的時候,再沒有必要繼續修建了,而這時,草原上的冰雪才開始慢慢融化。

  這座由兩萬多人歷時三個月建立起來的新城比朔州治所馬邑還要大的多,西面和東面沒有城門,只有兩座水門,正好讓桑干河水穿城而過,而由于城墻太過高大厚實,即便有人在上游攔河蓄水也不怕,大水到了這里會被城墻擋住,然后從河道快速流向下游走。

  南面和北面設有六個大門洞,分別連通桑干河的兩岸,不過這座城內目前也就是一個青磚修建的縣衙還算氣派,其它地方,都是空蕩蕩的,因為整個善陽縣,就一千多戶居民,這些居民還沒有起房子的財力,所以,還都窩在不遠處那座破敗的老城里。

  當然,孫享福不會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拆遷令他馬上就會下,不過,正當他在新筑的城墻上欣賞自己的杰作的時候,一封信,將長安的噩耗傳了過來。

  貞觀元年,長安冬無雪,二年直至開春,無雨,關中遭遇百年不遇大旱,農戶們播到了田里的種子,連芽都長不起來,糧價開始暴漲,百官束手無策。

  “完了,關中的一切都完了。”

  看到馬周的來信,孫享福已經想到了接下來大唐要面臨的殘酷場景,李唐過份的依賴關中之地,將全國將近一半的百姓全部遷居到了這里,導致今年絕收的農戶將達到百萬戶,這足以動搖大唐國本。

  “飛鴿傳書長安,讓船廠的所有水輪船火速南下,前往嶺南運糧。”

  其實孫享福自家五萬多畝地產的糧食,去年底的時候已經運到了朔州,不然,朔州的百姓也沒有大米粥吃,不過關中的情況與朔州不同,朔州只有一萬多戶百姓,不到五萬人,而且是孫享福一言堂,他只消運個十幾萬石糧食過來,就足夠這里的人維持到今年秋收了,所以,小地主和世家豪強,沖擊不了這里的市場,因為需求量少。

  而關中,一旦有了災難的前兆,所有世家大族第一時間就會開始囤積糧食,不說在市場上大肆購入,至少不會再出售。

  正常的年景,前一年收獲的糧食足夠吃到第二年秋收,關中去年小旱減產,但嶺南的價格戰讓朝廷獲得了不少低價糧食,補足了關中的不足,今年照說儲備糧食足夠吃到秋收的,可因為掌握了大量糧食的世家大族囤積居奇,市面上很快就會出現糧荒,與其說是天災害人,不如說是人禍害人。

  孫享福留了趙龍在嶺南,他應該會按部就班的組織嶺南的莊戶種植占城稻,這個時候派船南下,差不多正好是第一季糧食收割的時候,當然,他那五萬多畝地的產出,還不夠關中百姓吃幾天的,大頭在馮盎哪里,只希望長安這邊能夠撐到嶺南的糧食抵達之前,不要生什么民變就好。

  當然,孫享福做出的應對還不止這些,他讓趙強和幾個工匠騎快馬日夜兼程到洛陽等著船隊,隨同船隊一起南下,到時候他們會將嶺南的金子全部冶煉出來,一路兌換銅錢到長安,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蝗災。

  太極宮御書房內,李世民不知道是第幾次按壓自己的太陽穴了,關中之地整個絕收,百姓眼看著家中糧食日漸變少,田地里沒有產出,心生恐慌,偏偏這個時候,市面上的糧食一天一個價,這才三月,斗米已經賣到一百五十錢,都快是去年一石糧食的價格了,照此下去,秋冬之際還了得?

  “陛下,都水監的馬周來了。”內侍王得用小聲在李世民身側傳話道。

  “傳見。”

  王得用領命而去,不一會,一臉疲憊之色的馬周便被他帶到了御書房中。

  “朕聽聞你去年一直在挖河修壩,可曾蓄足灌溉水源?”

  “微臣無能,所蓄之水,最多只能用于飲用,灌溉是萬萬做不到的。”馬周一臉羞愧之色的下拜道。

  “你已盡心盡力,是朕沒有足夠重視,怪不得你,免禮吧!”李世民神情有些黯然道。

  “陛下體恤微臣,微臣羞愧也,這幾日臣苦思應對之策,覺得,即便關中之地今年不產糧,也未必渡不過這眼下危機。”

  “賓王已有對策?快快講來。”李世民聞言一喜,急道。

  “陛下,去年初時,善陽縣候孫正明便對今年的旱災有所預見,是以,才南下去交趾引進了新稻種,如今,新稻種在嶺南之地種植已有兩季,以其產量,必然存糧巨大,陛下應下令征發舟船,前往嶺南運糧,當能保證關中的糧食供給。

  另外,淮南之地大豆儲備充足,可多調些來關中,制作豆腐制品,低價出售,沖擊糧價,有此兩手準備,當能大大的緩解百姓的糧食危機。”

  馬周一提到孫享福,李世民才想起,這個讓他琢磨不透,時常惹他不快的家伙,他的所作所為,竟然都是為了這個國家的安危,不由恍然。

  “嗯,此前朝蕭愛卿和房愛卿也提到過這兩個策略,朕已經下旨執行,然而,黃河枯水,舟船難行,運輸很是困難,只怕很難及時解決問題。”李世民點了點頭,繼續為難道。

  “此兩策只能為輔,不能為主。陛下,關中之地今年已然絕收,與其讓百姓坐困愁城,不如讓他們趁著手中尚有余糧的時候,走出去。”馬周繼續進言道。

  “走出去?如何走出去?”李世民聞言眉頭一挑,他可不想像隋文帝一樣,帶著百姓一起逃難,疑惑的盯著馬周問道。

  “陛下,關中今年絕收,即便明年風調雨順,田地里有收成,也得等到明年秋收之后才有產出,如此長時間的供養關中數百萬百姓,朝廷縱使有再多本錢,也負擔不起,不如趁著百姓手上有余糧,將他們途遷到荒地較多的地方墾荒,趁著今年時候尚早,還能種出一季農作物,明年的時候,再視關中情況,看是否需要將百姓遷回。”馬周建議道。

  “遷民?”

  李世民聞言眉頭一皺,要知道,關中的百姓可是李唐立國之后,從各地遷過來的,為的就是朝廷能就近控制他們,掌握這個國家的核心力量,現在,把百姓遷出去,豈不是加大了地方官的權力,使中樞空虛?

  要知道,唐代的地方官的權力是很大的,中樞的政令下到州一級執行能力已經很低了,下到縣那簡直是模糊不堪了,讓李世民把好不容易遷到關中的百姓再遷出去?李世民的第一反應是不行。

  “是的,臣以為,幽并之地,地廣民稀,適合遷民。而一旦百姓開始大幅遷出,糧食消耗必然減少,屯糧的世家大族和商賈看到這一點,一定會將自己囤積的糧食放出一些來的,這樣關中的用糧之危應該能得到緩解,撐到南邊的糧食調運過來也不是問題。”見李世民面露猶豫之色,馬周繼續道。

  “遷民之事,太過重大,容朕與眾大臣商議之后再作決定,你且先下去吧!”

  李世民讓馬周下去之后,又馬上將蕭瑀,房玄齡等人都請了過來,甚至剛從并州和幽州回來的李績和李道宗也一同請了過來,一番見禮之后,直接就將馬周剛才的提議拿出來商議了。

  “陛下,其它地方臣不知道,朔州之地的孫正明肯定是希望多要一些百姓來充實他治下的。”李績的言下之意,便是支持馬周的建議了,并且,點出了邊塞之地,有這樣的需求,尤其是孫享福哪里。

  “這個還用說,這小子早就自己動手了,太原,上黨,晉陽等地的百姓已經被這小子用手段弄過去了兩萬余戶,區區朔州之地,已經有民三萬五千戶,他能養活的了嗎?”

  孫享福早已將重新厘定過的戶籍田畝冊子奏報到了李世民這里,并且將自己這么做的原因跟李世民和盤托出,對于利用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開發邊塞這種事情,李世民自然是樂見的,現在雖然還沒有產出,但王家在草原上的二十個堡壘已經建立起來,相信開墾草地,種植所謂的香料,只是時間問題了。

  此前的奏折上孫享福說過,香料這個東西它不是糧食,種的再多,也不能養活人,所以,李世民有這樣的擔憂很正常。

  “呵呵,陛下大可以放心,孫正明之能,便是開荒種地,就是再給他三萬五千戶,他也能養的活。”李績悠然笑道。

  “怎么說?”李世民意外道。

  “此子對于朔州的管理不同于其它任何地方,就說那軍屯制吧!據郭破給臣的傳來的信上所說,他將團結營訓練,耕種,養殖的時間,步驟,劃分的十分詳細,郭破說他很有信心,朔州團結營照此法執行,不僅能練出一支戰斗力不輸于各衛精銳的強軍,還不需要朝廷支出軍費,甚至能有所結余,給士兵們增加軍餉”李績解釋道。

  “將耕種和養殖和軍事一樣管理?”李世民和幾位大臣聞言都是一愣。

  房玄齡這時也出來說話了,“若是在別處開荒種地,那些遷出去的百姓最多也就能養活自己,但若是在孫正明哪里,卻是有可能收獲不少結余,陛下可別忘了那畝產四石多的麥田。”

  “如此說來,兩位愛卿也是贊同將關中之民遷出一些?”李世民的目光看向房玄齡和李績道。

  “陛下,如今之計,此策不僅能降低關中的糧食消耗,還能加大邊地產出,為今后邊地駐扎大軍做準備,乃良策也。”蕭瑀也出聲建議道。

  作為宰相,他現在已經開始在研究孫享福弄的這個軍屯制了,這種新的地方軍隊管理制度,很有實際操作的可行性。

  “如此,便擬旨往朔州遷民三萬五千戶,朕要看看孫正明那小子能做到什么程度。”李世民見大家都贊同,便最終拍板道。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