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52章 齊民要術火了

熊貓書庫    大唐農圣
🔊點這里聽書

  水晶礦石的熔點在1700度以上,而普通柴碳的溫度才一千度左右,即便是煤炭,也很難達到1700度,所以,想要煉制水晶,就必須要先把溫度能夠達到2300度的焦煤弄出來。

  關中之地產煤的地方不多,而由于技術原因,這個時期開采非露天的煤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非常的巨大,孫享福是不指望李世民會投錢干這個的,通常他投了錢,利益也歸他了,所以,找原本就是關隴地主的韋家合作,會更靠譜一些。

  孫享福知道,一旦這煤炭生意做起來,里面的利潤會很大,同樣,影響也會很大。要知道,關中之地現在至少有上萬戶是靠打柴燒炭幫補家用的,解決不好這些人的吃飯問題,他貿然弄出個煤炭產業來,害的可能就是這上萬戶百姓。

  然而,生意的事,在船上不好談,需得實地勘測之后,才好具體協商規劃,所以,孫享福只是跟韋叔諧表達了一個意向,畢竟,除了跟皇帝和七宗五姓合作之外,孫享福只能選擇跟關隴世家合作,這事情才辦的成。

  像秦瓊,程咬金,尉遲恭這些新崛起的勛貴,也就是在長安周邊有些田地而已,不像關隴世家,少的有一個縣的地盤,多的,甚至有半個州,乃至一州之地,弘農楊氏就是個例子,整個弘農郡,你要辦大事,都不能做第二家想,李世民都得納他們楊氏一女為妃,才能獲得他們的支持。

  帶著沉重的貨物,船隊就是走的慢,幸福號雖然可以不受季風和順逆流的影響,但有兩位欽差在船上,也不能甩開大隊伍獨自先走,所以,慢悠悠的走了十幾天,船隊才到揚州,而此時,關中之地,正在進行秋收。

  一大早的,就有一隊飛騎趕往了藍田縣的皇莊,這里,有李世民春上親自耕種的一塊地,當時他專門讓人做了記號,說要秋收之后過來看產量的,而且,他并沒有將這事忘諸腦后。

  做秀就要做全套,教了太子和幾位皇子播種,自然也要教他們收割,所以,今天李世民不是一個人來的,同來的還有太子,吳王李恪,濮王李泰,齊王李佑和梁王李愔。

  “父皇,就是這塊田了,兒臣記得,您看,這里的麥子比旁邊的田地長的高壯一些,麥穗都很飽滿。”李承乾對于和孫享福有關的事情都比較上心,才走到田地便,就指著田里的麥子道,當然,這些話,是長孫沖早就教過他的。

  “嗯,朕知曉,你們兄弟五個,今天就把這幾畝麥子收割了吧!”李世民聞言隨意的點了點頭道。

  鐮刀割麥茬,這玩意確實沒有什么技術難度,小孩子都能干,但說要割幾畝地,就有點難為這些孩子了,李承乾年紀最大,初時還不覺得,割了幾把之后,就感覺腰不行了,想抱怨來著,可站在田埂上的李世民在與同來的長孫無忌和蕭禹,魏征等人商量事情,他也不好打斷。

  當然,還有比他更加不堪的,年紀最小的李佑和李愔,胡亂的割了幾下,就一屁股坐在了田地里用鐮刀追殺起了地里的爬蟲,伺候他們的內侍見此情景,便尋了空擋李世民道,“陛下,太子和幾位皇子還年幼,做不得這粗活,還是奴婢們代勞吧!”

  “哼,幾個沒出息的家伙,現在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了吧!在一旁看好了。”

  李世民今天特意穿了一身孫享福的成衣作坊設計的緊身衣服,不需要將下擺系在腰間,也不需要將大袖捆扎實,干起活來很方便,長孫無忌等人也是同樣裝扮,見李世民下地,他們也都紛紛走了過來彎腰割麥。

  他們的鐮刀是精鐵打造,割起來很快,不過,他們也只負責割倒,至于收拾,自然有奴婢負責,不過半個時辰,六畝麥田便被幾人割完,而內侍,早已將大部分麥稅撮成顆粒,堆積在了一張大麻布上。

  “此地所產之麥,當比其它田地多出兩三成。”看著堆積的半人高的麥子,魏征估摸道。

  “可不止,今年關中干旱,作物產量都不高,上等良田的畝產都少有兩石以上的,中田只有一石半,下田更是一石都沒有,甚至還有一些絕收地,相對來說,至少高出三四成。”

  長孫無忌掌戶部,對于關中農田產量一清二楚,其實他這已經是照著好的說了,關中今年的小麥,就沒有產量超過兩石以上的,絕收地占了至少兩三成。

  “究竟畝產多少,我等稱過不就知曉了。”

  李世民說罷,就有內侍將稱桿架起,提前縫制好的布袋,將麥子裝一袋,稱一袋,待一干內侍將所有麥穗上的小麥撮成了顆粒,基本上也就稱完了。

  “陛下,一共三千一百二十七斤。”

  “多少?”

  “三千一百二十七斤。”

  “居然有這么多?臣記得,這好像只有六畝地,豈不是說,畝產達到了四石?”魏征有些發愣道。

  “魏卿算的不對,應該是畝產四石三以上。”在一旁看熱鬧的李承乾插話道。

  魏征聞言在心里一默算,還真是,自己的心算居然還沒有一個孩子準確,頓時便拱手向李承乾道,“太子聰慧,算學竟然比老臣還精通,老臣佩服。”

  李承乾這種愛表現的孩子,最喜歡聽到別人的夸獎了,聞言便喜笑顏開的道,“這算不得什么,孤那師妹候舒雅才叫厲害呢!不過,據說孫府有更厲害的,乘除法口訣,他們個個能倒背如流。”

  “哼,那孫正明天生便是個錙銖必較的唯利之輩,專研這算學之道,有那么好的讀書條件,也不多讀些圣賢君子之說。”李世民條件反射的說了一句,因為打賭的事情,輸了的人心情都不會好。不過又忽然想起李承乾剛才說的重點,轉頭又看向李承乾問道,“這畝產是多少來著?”

  “父皇,是四石三還多一點。”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為什么突然來脾氣,但好在不是沖他,順嘴便答道。

  “四石三?居然有四石三?”李世民愣住了,即便是風調雨順的年景,關中的上田也很難產到三石麥子,這塊田居然在微旱的年景產出四石三麥子,這怎么可能?

  一畝田產五百來斤麥子,還是剛收割的濕重情況下,在后世,這根本不算什么成績,同樣面積的田地,在后世隨便一個農夫也能種出六七百斤的干麥子,可比這產量還高三四成,但這個數據對古人來說,確實是有點難以置信,李世民頭一回覺得,種田這個事,居然是一種高技術含量的活。

  “陛下,臣請將此田的種植之法張榜告知天下民眾,此乃天佑我大唐盛興之法也。”搞清楚了這個數字的意義,魏征無比激動的道。

  “張榜,張榜,嗨,其實也不用怎么張榜,此種植之法,《齊民要術》上有寫,朕此前竟然沒有重視此書。”李世民有些懊惱道。

  《齊民要術》一書對中原之地適合生長的農作物以及整田耕種之法其實已經有相當科學的記載了,幾乎是達到這個時期能夠達到的條件的極限水平。

  不僅如此,他還有對植樹,養殖家畜,家禽,釀造,烹調等所有有關農耕和民生發展的記錄,非常全面。

  而把這本書讀透了,學全了的人,在這個時代,絕對能夠輕易的發家致富,就是孫享福現在所用的種植技術,也大致都沒有超越《齊民要術》上面記載的東西多少。

  李世民現在那叫一個悔呀!要是大唐建國之初,百姓就能夠按照《齊民要術》上面記載的耕種養殖之法生產,那大唐現在國力,起碼能夠翻好幾倍。

  而到現在,他才能解釋孫享福那里來的這么多耕種的本事了,原來這家伙是把《齊民要術》學全了。

  “《齊民要術》?臣回去之后,一定細細研讀此書。”魏征聞言,似乎也想起了有這么一本書,不過古代讀書人都有追古思想,覺得越是遠古流傳下來的典籍,就越是至理名言,從而對近代寫成的書,反而缺少關注,這里面也有讀書人瞧不起農耕書的原因,能看的懂《齊民要術》的人,證明已經有很高的學識了,怎么可能會做下地種田這種泥腿子才會做的事,士人的高傲,不允許他們這么做。

  當然,還有個信息流通的問題,一本書在這個時期推廣起來,可不像后世的網絡和印刷普及的時代,在雕版印刷都還沒有大量應用的唐初,往往需要手抄來一對一相傳,這樣的速度想要普及,少說也要個幾十年。

  《齊民要術》乃是北魏末年才寫成的書,到現在也不過幾十年,自然還沒有得到很廣的普及,應用就更加談不上。事實上,到了宋朝,以《齊民要術》為范本的農書多了,它的好處才逐漸的開始發揮出來,在百姓識字率較高的宋朝普及起來,而那時的農耕事業才開始逐漸向精耕細作轉變。

  孫享福用實例向李世民展示了精耕細作的好處,導致的第一個結果就是長安《齊民要術》這本書差點被賣絕版了。

  沒辦法,在活字印刷術沒有普及,大多數書籍還是竹簡的時代,這種長篇紙質書是非常稀少且昂貴的,當大家都在求一本書的時候,這個消息就再也藏不住了。

  犬上二田耜的狗鼻子反應是非常靈敏的,他來大唐的目的就是學習各方面技術,一種專門教大家怎么提高田地產出的實用書籍是多么重要,他怎么會不知道。

  而且,現在長安瘋傳,按照這本書上面的記載種麥子,能將產量提高一倍,是以,犬上二田耜瘋狂了,不惜白銀千兩,買了一本書,又不惜重金找了好多會寫字的人幫他抄書。

  孫享福并不知道長安發生的事情,更加不知道他所謂的才能在李世民這里打了很大的一個折扣,因為李世民覺得自己就要批量制造像孫享福這樣精于農耕的人才了。

  麗政殿中,李世民考慮了很久,才對長孫無憂道,“觀音婢,朕準備給孫正明封爵了。”

  聞言,長孫無憂一愣,向李世民投去詢問的目光道,“為何?”

  李世民便把自己編好的理由說道,“他此番南下引進稻種功勞太大,壓是壓不住了,而且,朕已經找到能夠代替他執掌皇莊的人才了。”

  聞言,長孫無憂有些意外,繼續問道,“何人?”

  “精通此書之人,皆可。”李世民抖了抖自己手中的那本《齊民要術》道。

  回來之后李世民就再度拿起這本書開始讀起來,越是讀的認真,越是發覺此書的妙處,指導民生發展的書,比那些寫做人道理的書其實也不差,他覺得此書應該是每個地方官員必讀之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