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735 演變

熊貓書庫    大宋有毒
🔊點這里聽書

  自打會使用火之后,人類就擺脫了茹毛飲血的動物模式從而創造了文明;由石頭、青銅、鋼鐵制造的工具讓人類逐漸擺脫了采集狩獵,進入農耕和畜牧時代。

  生產力的提升使人有時間坐下來思考,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同時產生了思想。

  人類的每次進步并不是空想出來的,而是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自然而然出現的,再通過特有的思想工具總結,才能不斷向上一階一階的攀爬。

  這個時代的大宋就由于有了新工具、新組織模式、新興產業的出現,整個社會向上攀爬的速度明顯提高了,甚至出現一步跨上兩三個臺階的現象。

  同時跟著變化的還有每個宋人的生活方式和所思所想,可能大部分人并沒覺得自己變了,可實際上確實變了,只是自己感覺不到而已。

  舉個例子,登州文登縣里的一家農戶姓方,祖上傳下來幾十畝薄田,種些高粱小米,畝產一石就算豐收,交完了各種賦稅之后全家還得去采野菜摘野果,否則余糧就撐不到來年收獲。

  不是好吃懶做,老兩口加三個兒子一個兒媳婦,全年無歇、風雨無阻的侍候著幾十畝地,半點懶都不敢偷。

  也不是花錢大手大腳不會持家,全家從老到小都懂得勤儉,衣服補了又補、不災不病連枚雞蛋都舍不得吃,全留著去鎮上換油鹽。

  更不是子嗣太多娶媳婦耗費,三個兒子只有老大娶了妻,剩下兩個弟弟眼看就二十歲了依舊是光棍一對兒,家里根本拿不出合適的聘禮。

  說起來貧窮的根源好像是土地太貧瘠,汗珠子落在地上摔八瓣兒,一年到頭打出來的糧食也是個定數。不僅方家,附近村落家家的情況都差不多,就連旁邊皇莊的土地也是如此。皇帝都沒轍,讓百姓有啥辦法可想呢。

  嗨,話還真別說這么死,普通人沒轍,但不普通的人就有轍。

  清和三年,縣城里開了家供銷社,啥叫供銷社剛開始大家也不清楚,只知道里面賣的都是稀罕物,大部分和莊稼人有關。

  最讓人眼熱的就是一種叫禾大壯的農肥,別看賣相和鹽末子差不多,但只要按照供銷社小哥教授的辦法和時辰在田地里撒幾次,到了秋天莊稼必須多收獲一兩成,據說到了水澆地里多收三成也不算太新鮮。

  化肥這個玩意早在元豐九年時就有人從大名府路販運過,只是數量非常少,價格就高,即便再好用尋常人家也買不到、用不起。

  但到了清和四年秋天,化肥就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了,只需在開春之前趕到文登縣城的供銷社,總能買一些回來。運氣好的話還能趕上有肥田粉出售,它的價錢比禾大壯貴點,但肥效更好,背著抱著都差不多沉。

  供銷社能開到文登縣城里來當然是個大好事兒,由此至蓬萊少說也有百十里,沒多少農戶能跑那么遠,從小販手中購買不僅價格貴,保不齊肥力還會不夠。

  但供銷社貼出來的布告比肥田粉到貨還令人興奮,大名府銀行居然在供銷社里開辦了柜臺,專門給文登縣轄區內愿意種植白疊子花的農戶提供農業貸款。

  白疊子花的事兒好像和化肥出處差不多,都是駙馬王詵在大名府路擔任經略安撫使時搞出來的新鮮玩意,也都是好東西。

  這種白花花的棉絮雖然不頂吃不頂喝,但是能賣,賣給大名府銀行之后,換來的錢是種高粱小米收入的幾倍,哪怕糧價再怎漲也是合算的。

  而且銀行的人說了,為了防止大家一窩蜂的全種白疊子花造成糧食沒人種,能和銀行簽訂種植合同的農戶必須受數額與條件限制。

上好的水澆地和豐產田畝不給種,一家一戶零零散散的不給種,想種就得是一大片連在一  起且都不怎么肥沃的田畝才可以簽合同,獲得銀行貸款和技術支持。

  也不是沒人反抗過銀行的這種霸王規定,憑啥你讓種才能種,土地是我家的,啥賺錢咱就種啥,你管得著嗎!

  銀行確實管不著,人家也不管,可半年多之后就沒人再敢這么玩了。原因很簡單,沒有銀行通過供銷社提供的種子和種植技術,白疊子花發芽率非常低,長勢也不如合同種植農戶,收成當然比較慘。

  如果認為不聽銀行招呼只有這么點后果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是真狠,連悔改的機會都不給,直接就把人往死里逼。

  白疊子花不像糧食,你不買還有別人買,高價賣不出去低價總能賣掉,或者干脆就留著自己家里吃,能收獲多少是多少,一點都不會浪費。

  這玩意不頂吃不頂喝,除了銀行之外真沒人買,白扔在路邊也沒幾個人撿,干脆就全爛在了地里,采摘工序都免了。

  而銀行的人沒事就會過來看看你家會不會因此破產賣地,也不壓價太狠,市價是多少就按照多少錢把你家地買走,轉眼租給其他人耕種,還是種白疊子花,但就比你收獲的多。

  不敢說三五年吧,反正好好干上六七年,別趕上太大的天災人禍,租種銀行土地的農戶就能攢夠錢,用合同價格從銀行手里買下這塊地繼續種植白疊子花。

  人家從佃戶、流民變成了有家業的自耕農,你從自耕農變成了佃戶和流民,氣人不?這就是和大名府銀行作對的下場。

  有了這些活生生的事例,不能說一個沒有,反正動這些腦筋的人是越來越少。從某種程度上講,在一些地區銀行的話比官府的告示還好使。

  方家這次走運了,由于靠著皇莊近又是貧瘠土地,獲準與大名府銀行簽訂了種植合同。剛開始一家人還有點戰戰兢兢,先怕出苗不順利,后怕趕上病蟲害,眼看一朵朵花骨朵綻開露出了里面白花花的花絮,又怕銀行的人趁機壓價或者干脆不來收,那可就坑死人了。

  就這樣熬到了八月十五,一隊隊馱馬終于出現在文登城北,銀行派來的人拿著合同挨家挨戶評級收購白疊子花,并給出兩種付款方式。

  想要現錢就當場數銅錢、不想要現錢還可以用文登城內當日糧價換取大米。這些米就在北面海灣里停著的大海船上呢,收購走的白疊子也由馱馬運到海灣裝上這些大海船。

  銀行里的人還說了,從第二年開始就不用裝船往外運了,有來自成都府路的商人要在文登縣城北面建作坊,收購來的白疊子花直接送入作坊紡紗織布。

  附近州縣土地貧瘠收成不夠的家庭可以讓家里的媳婦、女兒來作坊做工,每個月都有工錢拿,一點不比種地掙得少。

  三個整年下來,方家不光提前還清了貸款,還買了兩匹從幽州路販過來的馱馬,又租種了皇莊里的一百畝地,成了附近幾個村子里最大的白疊子花種植戶。

  別小看這個名頭,每年向棉紡廠繳納白疊子花最多的前十位農戶會獲得棉紡廠和銀行的雙重獎勵。獎品就是肥田粉,從幾十斤到全年免費使用分出了十個檔次。這可是筆不小的花銷,誰看見都會把眼睛瞪得紅紅的。

  更是因為這個名頭,方家的兩兒子去年都在棉紡廠里找到了媳婦,順便還把大兒媳婦送到了廠里當學徒工,每個月能拿七百文足陌銅錢回來,活計不怎么累,反正和在家種地比輕松多了。

  大兒媳說了,要是腦子好使再加上手下麻利,三個月出師之后就能上紡紗車,到時候工資最少也得翻倍,且上不封頂,能掙多少完全取決于能干多少。

  目前廠里女工的工資記錄是由一位來自梓州路的女師傅創造的,她一個月拿到了三枚湟州金幣,也就是九貫足陌銅錢。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