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織機用皮帶和齒輪組傳動系統也成,可洪濤非說要精益求精,寧可提高織機的制造成本也不能壞了烏金行的招牌。必須要開發更平穩、更效率的新式傳統系統,比如絲杠和螺紋鋼管。
對于駙馬的這個要求王大頭舉雙手雙腳贊同,他現在已經不用親自干活了,只需要指手畫腳、看看圖紙就能拿最高的工資。
如果他樂意離開烏金行,隨便到誰家當個大匠工資還會更高。這一切靠的是啥他心里非常清楚,就三個字,烏金行沒有烏金行就沒有王大頭,所以烏金行的名譽就是他自己的名聲,要像(愛ài)護眼睛一樣(愛ài)護。
也正是當年駙馬的新穎思路、產品讓烏金行成為大宋第一的煉鐵和鍛造作坊。現在駙馬說還有新鮮技術,那必須跟進啊。
要是跟不上技術換代還當個毛的大匠,讓徒弟比自己懂得多太丟人。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王大頭就必須主動退休,不能占著茅坑不拉屎。
原始的鏜(床床)和銑(床床)洪濤都見過,并參加了設計工作還親手用過,只要有具備工具鋼硬度的材料照貓畫虎的復制出來并不太困難,就算有點困難也能被成群的工匠們攻克。
所以說制造螺紋鋼管和絲杠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兒,唯一需要的就是時間和工藝流程,成本現在他還沒有要求。
這么重視兩種零部件的研發生產,甚至要為它們新建整個工坊,它們真的能讓宋代的織機插上工業化的翅膀,把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嗎 答案是否定的,洪濤這叫脫了褲子放(屁pì)用成本低、易維修的皮帶和齒輪系統,完全可以滿足織機的傳動需求,根本就用不上這兩種看上去就匪夷所思的零部件。
難道說洪濤是給未來的新式織機準備的也不是,他根本不懂織機的工作原理,也不想懂,大力研發這兩種機械原件的目的只有一個,武器 洪濤說的話,尤其是正正經經說的話,誰全信誰就離倒霉不遠了。他語重心長的和皇帝、朝臣列舉了自己最不可能反叛的諸多理由,每一條聽上去都那么合理、那么合(情qíng)。
但骨子里可不是這么回事兒,涼州的烏金行確實不能大量生產兵甲利器,但并不意味著掐斷了渭橋鎮的供給,湟州新軍就必須成為廢物。
洪濤正在做的事兒就是另一條后路,他準備用真正的(熱rè)武器逐步取代鋼板弩和攻城弩。
那樣的話根本不用大規模工業基地,湟州新軍也能保持很高的戰斗力,且僅僅靠涼州烏金行就可以完成武器的補充和彈藥供給。
當然了,在短時間內湟州新軍確實受制于渭橋鎮工業基地。火槍火炮光研發出來還沒啥用,暗中制造裝備還需要一段時間,另外還得有化工行業的跟進和配合,缺一不可。
這也是洪濤只能打著研發織機的借口,暗中搞武器開發的原因。他就是欺負古人不懂槍炮,楞把槍管和炮架的主要部件說成織機零部件。沒人會懷疑,更不用偷偷摸摸,就擺在明面上讓你們看,看完了還得夸咱心靈手巧 但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火槍和火炮的研發無法再從前裝槍滑膛槍炮開始,一步步升級到定裝線膛槍炮。
洪濤必須舍棄循序漸進的理念,必須一步到位。蒙人只能蒙一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也只能用一次。不管成功與否皇帝只能越來越提防自己,不會再給予充分信任。
那直接上線膛槍和定裝彈條件成熟嗎假如洪濤沒在金河帝國發展過一次肯定就不合適。從材料強度到彈藥底火都需要不斷的試驗、摸索、總結,才有可能達到目的。
但他已經有過一次非常完整的體驗了,可以根據記憶對很多需要試驗的數據提前掌握,相對而言這一步就能邁大些,不會因此扯到蛋。
火炮和火槍的原理其實也差不多,解決了炮管和底火問題,這兩種(熱rè)武器基本就算成功了,無非就是把體積放大。
實在玩不轉線膛炮,暫時用后裝滑膛炮代替也可以。洪濤沒有太高要求,只要新武器比投石車打得遠、打得準、威力大,那就是跨時代的好武器。
可話又說回來了,這一步真不是很好邁,光槍管的制造就非常非常難。因為沒有合適的工匠,即便工具比金河帝國不弱,也無法提高效率,依舊得慢慢試驗。
另外有關底火的問題還看不到啥希望,馬尾城的化學實驗室成立時間比較短,王四、王五、王十四、王十五這四個孩子,再加上一個高俅,他們接觸化學的時間都不長,還沒進入自主創造期,僅僅能鸚鵡學舌。
這項工作沒幾年時間根本無法完成,好在洪濤并不著急,即便現在把火槍和火炮全造出來,也沒有用武之地。
那些玩意比冷兵器作戰更加耗費錢糧,以北宋目前的經濟實力還不足以建立一支大型(熱rè)武器軍隊,靠自己更不成,光是銅的需求量就能讓自己變成窮光蛋,哪兒還有錢養兵。
所以說軍事實力是和國家經濟實力掛鉤的,要想成為軍事強國就先得成為經濟強國,踏下心來搞經濟建設才是基礎,窮兵黷武真沒出路。
想去侵略也成,先拿冷兵器湊合吧。用航空母艦與游擊隊作戰,并不見得是最合適的。
想發展經濟有個硬指標,不是商品和資金,而是路。后世有句口號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種樹。
這句口號的前半句應該是對的,不管有多好的商品,無法運輸也等于沒有。貨物不能以較低成本流通,就產生不了更多的附加值。
現在湟州有了特色產品,很多還都是獨一份,可湟州通往外界的路太爛,一年之中至少有五個月是無法通行的,其余幾個月也不能保證通行安全。
匪盜問題基本可以忽略,商隊并不是軟柿子,小規模的匪盜不能影響通商,大規模的匪盜在邊關地區也無法生存,影響道路通暢的根本原因就是氣候。
下大雪就不提了,不用太大,一場中雪就能封鎖進出湟州的山路。除了雪之外夏天的大雨也會引起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對交通的破壞(性性)一點不比雪小。
也不僅僅是蘭州通往湟州的這條路很爛,從蘭州出發到涼州的驛道也好不到哪兒去。冬天依舊會被大雪阻隔,夏天照樣逃不脫泥濘難行的宿命。
眼看來湟州和涼州的商隊越來越多,他們又沒有水虎翼不計成本的運輸能力,所以洪濤咬了咬牙,修路 其它一切建設都拖后,集中人力物力修路。先修涼州到蘭州的驛道,這里山勢沒那么險峻,施工難度低不少。
他要修的不是土路,也不是硬化路,而是石路。在有土層覆蓋的地段用半米高、一尺粗細的方形石條豎著排列形成路面,就像是鉛字排版一樣。遇到巖石層干脆就原地取平,不用大動干戈。
這樣的路面只有一個好處,結實耐用。很多歐洲城市和歷史久遠的村鎮里都能看到這種路面,它們歷經了幾百年依舊可以使用,不會塌陷也不會開裂。歲月只能在石頭上面留下淺淺的痕跡,稍微顛簸一些,但不影響主要功能。
有好就有壞,這種石頭路的缺陷也非常明顯,它的施工量比較大,不僅僅要開采石料,還得挖掘溝槽,比修建一條碎石路成本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