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百三十一章 馮曉剛

熊貓書庫    華娛之黃金年代
🔊點這里聽書

  渣浪專訪沈臨,三天前放出去的。

  沈臨接受渣浪的采訪,只是為了解釋下愈演愈烈的倒沈風潮。

  效果很好,《摸金校尉》的票房連續三天逆漲,上映第二周,票房報收12億,截止12月4號,上映兩周的《摸金校尉》累計票房達到31.4億,距離打破《美人魚》的票房紀錄僅剩一步之遙。

  與此同時,海外票房持續飄紅,北美兩周拿下2.7億美元的票房成績。

  這種時候,全民都在稱贊《摸金校尉》,夸獎它已經不是新聞,必須要找到新的新聞爆點,批評《摸金校尉》絕對是不錯的新聞點。

  可關鍵是批評的人必須得是德高望重或者在圈內具備一定地位的人。

  馮曉剛是個很合適的人選,他給人的感覺就很像會說酸話。

  于是,甭管他有沒有當眾評價過《摸金校尉》,在一干不負責任媒體的報道下,馮曉剛就成了嫉妒后輩的典范代表。

  好在現在人人都有微博,馮曉剛出面澄清自己從未在任何場合下評論過《摸金校尉》,沈臨也曬出了馮曉剛恭喜自己的短視頻。

  按理說,這樣的結局應該是全民稱贊的大團圓收尾。

  可惜,大眾不滿意,媒體不滿意!

  還有不少人拿出了證據,說沈臨認定馮曉剛不是電影大師。

  對,他是說過這句話,但他原話是‘馮曉剛無限接近于電影大師!’

  雖然意思相差無幾,但表達出來的效果就不一樣了。

  很多人把馮曉剛跟張一謀相提并論,這個論調應該是07年《集結號》上映之后,一堆媒體鼓吹的。

  當初宣傳開拍《唐山大地震》時,媒體總是會把馮曉剛和張一謀并提,“最好的中國導演”云云。

  那時候的國師剛忙活完奧運會開幕式,作品也只有一部2006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樣的毀譽參半。而2009年上映的《三槍拍案傳奇》更是成了國師的“污點”之作。

  張一謀在觀眾心中的口碑不斷下降,而馮曉剛憑借《集結號》的成功在不斷上升,終于成了媒體通稿中,與張一謀并列的“最好的中國導演”。

  很納悶怎么馮曉剛怎么就一夜之間從一個賀歲喜劇片導演成為“中國最好的導演”了?

  華藝的宣傳團隊真的很厲害!

  馮導1958年生人,他們這個年紀的人對國家、對社會,是有一種積極參與的態度的。

  馮導是文藝工憂國憂民,對年輕一代感到困惑和擔心。

  所以,他拍了《一九四二》,馮曉剛作為一個父輩,跟我們說:看見沒?你老子當年受了多少苦。

  但《一九四二》最終失敗了,并且敗給了一個搞笑喜劇《泰囧》。

  仿佛一夜之間,馮導非常熟悉的老百姓就讓他感到了陌生。他的觀眾到底喜歡什么樣的故事?

  “我隨便拍的片子(《非誠勿擾》),就大賣,我用心拍的片子(《一九四二》),就賠錢。”

  說完這話他去拍了《私人訂制》,仿佛是要爭口氣:你們這些傻x觀眾,不是喜歡喜劇嗎?那就隨便拍給你們看看好了。

  為了保證壓倒性的票房,他不惜用了自己最得意之作《甲方乙方》的設定。票房確實是不錯的,但評價還是分了兩極。

  它有著馮導熟悉并拿手的、賀歲喜劇片式的“馮氏幽默”,也有諷刺意味濃重、在《大腕》《手機》里用過的小段子,還有一些政治性的、針砭時弊的東西藏在邊邊角角里。

  他一邊說著“群眾里有壞人”,隱晦含蓄地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一邊又想掙這些傻x群眾的錢。就是《讓子彈飛》里姜文說過的,“我怎么又能站著,又能把錢掙了。”

  正是因為這種矛盾心理,使得《私人訂制》看起來不倫不類。

  當然也就沒有得到觀眾的青睞。

  這種矛盾其實經常發生在文藝工作者身上,就是所謂的瓶頸。

  我的作品是要出自本心,還是要考慮受眾?

  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平衡,如何突破,則來自于自身能力的提高。

  所以經常有大拿說:當你的才華撐不起野心時,那就潛下來好好修煉吧。

  但馮導好像沒有…他走了另外一條路,去怨天怨地、到處炮轟了。

  《一九四二》票房慘敗,他撕觀眾,說觀眾根本不懂什么叫好電影。

  《私人訂制》口碑仆街,他撕影評人,稱跟影評人勢不兩立。

  《老炮兒》口碑不差,票房豐收,他撕同行。

  原因是《老炮兒》最初20的排片,不及同期上映的其它電影。

  他作為監制的《命中注定》上映,護女主湯惟,撕李安,8年前湯惟被封殺的時候,不站出來,新片上映卻借此炒作,馮導真是用心良苦!

  這次《我不是潘金蓮》上映,環顧四周,他又把目光對準了院線!

  仿佛只有這樣做,他的作品才能得到關注!

  他完全背離了電影創作本身——電影終究還是要靠觀眾說話的!

  到了最新這一部《我不是潘金蓮》,狀況依舊沒有得到改善。

  馮導內心,還存在著這種矛盾。他的才華,還停留在過去,而他的野心,再也不能收斂。

  或許是華藝的鼓吹,也或者是能壓制他的大拿們紛紛遠去,他覺得自己熬出頭了!

  可是,他的才華撐不起自己的野心,撐不起自己想要成為大師的夙愿!

  最簡單的例子,《我不是潘金蓮》馮導玩了個噱頭,做了一個突破:挖了一個圓。

  圓形畫幅好看嗎?

  好看,構圖非常精美。

  但對這個故事的情節推動,有什么幫助呢?

  其實是沒有的。

  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掩蓋范演技的尷尬。而其他的,比如偷窺感,比如猶抱琵琶的朦朧,比如影射時政的寓意,我相信都是做出“要用圓形畫幅拍”這個決定之后再給它找的理由。

  馮導以前的電影沒有以攝影見長的,或者說他的電影不是像張一謀(《大紅燈籠高高掛》《三槍》)和王佳衛《東邪西毒》《花樣年華》,對攝影有更多要求。他的電影始終集中在故事,即劇情層面。

  如何在固定時間里給你講個精彩的故事。這是馮導的訴求,也是他的強項。

  可惜最近幾年他的作品已經偏離了這個選項。百镀一下“爪机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