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人市那邊走的張仲軍有些好奇地向大青蛙問道:“師兄,我都表現如此高調了,怎么郡城的官員還是沒有一個搭理我的?”
“嗤嗤,你這笨蛋,你想人家怎么搭理你?就因為你郡城花了上百金吃東西?就因你在人市買了五千多船員?拜托,人市的好壞和當地官府沒有關系,而你百金的消費又算個屁?!人家一餐飯上百金的都有!你這一堆人吃了好幾天才花了百金,你還想人家郡守、郡尉、郡護屁顛顛來拜訪你嗎?!”大青蛙毫不留情地嘲諷道。
“呃,我不是,我的意思是,我怎么都是一個亭男貴族啊,當地官府就算不來拜訪我,起碼也派個人來打聲招呼問問我來干嘛吧?怎么能夠當我不存在呢?”張仲軍有些結巴地說道。
“嘿嘿,你小子一來就直接跑到人市去買船員,還帶著一票護衛到處閑逛,人家官府的大老爺吃錯藥了才會和你拉關系!相信就算你現在去拜訪他們,他們也會讓門子直接說不在家的!他們這些走官途的大老爺,最不愿意接觸的就是你這種肆無忌彈的世襲貴族啦!”大青蛙依舊嘲笑道。
聞言,張仲軍哪兒還不知道自己一開始沒有第一時間拜訪地方官,而且還帶著大票護衛到處走的事情嚴重的影響了自己的形象,讓地方官都把自己劃為不可結交的存在了。
對此,張仲軍只能是撇撇嘴,不過他不在意,等自己的船隊運轉起來了,憑借自己幾乎無量的財富,足以把這三個臨海郡的特產給買光,到時候足以逼得當地官府認識到自己的厲害。
經過人市這幾天的努力,幾乎是把廣龍郡庫存的水手都一掃而光,終于給他們以五十人一艘船的模板,湊夠了一百艘船所需的人數了。
而這次來,就是讓張仲軍去檢閱一下這五千人,那個人市官員一邊引著張仲軍去城外,一邊小心地試探道:“大人,不知道您這五千奴隸要不要烙印下忠誠印記?”
張仲軍是貴族,當然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就是說讓修士給奴隸烙印下自己的影像,讓他們無法背叛自己,一旦有背叛念頭,就會接受靈魂拷問,而且只要自己樂意,一個念頭就能讓這樣的奴隸直接變成植物人。
沒錯,帝國這邊的奴隸買賣根本就不需要擔心奴隸叛亂什么的,因為修士會把奴隸主的信息烙印到奴隸的靈魂里面去,讓奴隸的生死都掌控在奴隸主手中!
至于有這么好用的方法,為何帝國沒有大肆使用奴隸呢?
先是社會風俗不允許,帝國自進入封建社會以來,就沒有大規模奴隸存在,特別是這種可以用法術控制生死的奴隸!帝國的人數千年一直流傳下來的文化,讓大家都講究仁義。而用這種控制靈魂的方法驅使奴隸,是為不仁不義。
因此帝國的土豪劣紳甚至貴族,都更喜歡使用合約制度的奴仆,一紙合約就能限制住奴仆的子孫后代世代為奴,只要帝國的統治機構還在,這樣的合約就會受到保護,既然如此輕松就能控制住一個人以及他的后代,何必搞出用法術控制生死來威脅?
而且這種制度完全是合法合理的,反倒是奴隸膽敢違背,卻是給整個社會譴責叱罵的!
還有用合約來限制,遠遠比用法術來限制顯得溫和得多,被合約限制的奴隸,都有一種認命的感覺,都會拼命討好主人,以求自己得到解放,就算自己無法得到解放,也期待自己的后代能得到解放成為良民。
單單一個合約,就讓這些奴隸以為這就是自己的命,只會想著怎么努力掙得解除這份賣身合約,從來就不會想到這樣的合約到底合理不合理。
而用法術限制生死的奴隸,因為生死時刻不在自己手中,自然而然產生一種緊迫和危機感,慢慢的都會變成,表面臣服恭敬服帖,心底時刻想著怎么和主人同歸于盡的念頭!完全就是因為不安全感而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時刻想著要暴動要造反,這些是有前例在的。
不過這些其實都不算啥事!因為你就算時刻想著造反,想著同歸于盡,只要烙印還在,奴隸主一個念頭就可以讓你掛了!所以這些都是說來嚇人的!
之所以法術控制的奴隸沒法推廣,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修士進行這種精神烙印是需要耗費精神力的!
而給強者烙印精神力,很容易產生反噬,施法的修士直接倒霉。而給普通人烙印,那奴隸整個的身價都沒法彌補修士耗費的精神力。
所以搞來搞去,只有不缺錢的土豪,才會讓修士給自己的奴隸烙印忠誠精神。
聽到人市官員如此詢問,張仲軍下意識的就想要搖頭,因為他還真不習慣強行控制他人生死來為自己效力呢。
但大青蛙卻直接按著他腦袋點頭,并且提醒道:“媽蛋!你小子別忘了,你買的這些船員,可絕大部分都是海盜!你可是會買船給他們駕駛的,不給他們烙下精神烙印,你是準備外面的海域上多一百艘海盜船嗎?!”
張仲軍立刻警醒,沒錯,自己買的這些船員不是海盜就是海匪,不是被帝國水軍逮到的,就是被其他商隊逮住賣的!
所謂的海匪就是那種平時為海商,機遇時為海盜的存在,幾乎所有行走在海面上的商船,都能算是海匪。
所以如果什么措施都不做,直接買船讓他們去駕駛,那絕對就是瞬間讓外面的海域多了一百艘海盜船!
自己的錢拋水里了不說,還會被人以為自己買船買海盜,為的就是擾亂帝國海域呢!
所以明白這點后,張仲軍直接點頭:“肯定要烙印精神印記,不知道費用怎么算?”
人市官員立刻搓著手笑道:“不知道大人您準備只給船長、副官這些船上骨干烙印,還是給全體人員烙印?”
“當然是全體人員烙印!”張仲軍當然要一勞永逸。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