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497章 魚我所欲也

熊貓書庫    唐朝好地主
🔊點這里聽書

  歷史上,正是唐玄宗開啟了藩鎮。藩鎮可謂是大唐的潘多拉魔盒,打開之后,放出的魔鬼,最終毀滅了大唐。

  唐玄宗之時,大唐進入中期,這個時候唐初立國的府兵制基本上崩壞,無府兵可用,府兵也不能戰。唐朝不得不改用募兵制,為了應對當時邊疆的緊張局勢,唐玄宗大量擴張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先后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史稱天寶十節度。

  玄宗時的節度使,其實顯著的特點就是繼承了以前的都督府軍制。在重要的地點設置軍府,玄宗時設立節度使,并不斷擴大節度使的職權,邊境上先后設立十節度使,統稱藩鎮。

  這也就開啟了后來滅亡唐朝的藩鎮割據的開端。

  節度使節制藩鎮,坐鎮邊疆,在一開始確實也有許多積極的意義。

  邊疆形勢復雜,安全問題嚴峻,又遠離中原,信息往來不便。玄宗授權各藩鎮節度使,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后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掌握全部的軍政大權,這樣做固然讓邊疆大將有更大的自主權,不須事事請示中央朝廷,能有效的應對邊疆的各種問題,更好的防御外患。

  但這些藩鎮大權在握,不免最終出現實力過大,最終威脅中央的結果。大唐走向衰弱的安史之亂,正是因為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的節度使,一人掌握著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控制著極廣闊的大唐北方地區,擁有了和朝廷對抗的實力,這才反叛。

  安史之亂后,中勢中衰,藩鎮大量設立,雖然不少藩鎮依舊服從中央,是拱衛型藩鎮,但在河北河南河東等一帶的藩鎮,卻是割據一方,基本上是表面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自成一套,亦不賦稅,形同獨立,成為割據局。

  說到底,這就是外強內虛的危險。

  大華要長治久安,必須要保證中央的強大。

  這就如同張超此前堅持分封之制,但分封的核心卻又是中原不封。分封之同時,又保持了朝廷的六十萬常備軍的強大軍事力量,以此震懾諸侯。

  現在張超要部署兵力到海外,增強在海外的影響力,保證在海外的權益,他寧愿多支開軍費,再擴建十六萬軍隊,也不愿意從中原調走兵馬,更不打算削減中原兵力。

  大華奉行的始終是中原本位制。

  中原就是核心,這一核心如果打破,大華也許還能按著慣性強盛個幾十年百年,但早晚還是會分崩離兮。

  不謀全局,又如何謀萬世呢。

  蘇定方是兵部尚書,他考慮問題,更優先從軍事角度來考慮。特別是他現在管的兵部是軍政體系,主管軍費開支預算、裝備后勤這些,下意識的總會去考慮軍費開支啊,裝備費用啊,將士薪俸等等。

  而張超做為皇帝,考慮的是保證大華在海外的利益同時,既要擴大影響力,又還得保證朝廷的核心利益。

  這個核心利益,就是要讓中央朝廷,尤其是中原的力量,一直要有絕對性的優勢。

  他不會去走唐玄宗的老路。

  唐玄宗的天寶十節度設立,雖然短期內挺爽的,省了朝廷許多麻煩,但那不是什么靈丹妙藥,反而是動亂之源。

  大華現在的軍制是常備軍制,也是職業軍官士官加上義務兵制。這種制度下,其實比起府兵制,那種戰時征召,戰兵解散歸鄉的制度,更需要防范。因為兵馬長期在營,不免兵隨將走,甚至是將領擁兵自重的局面。

  哪怕現在大華也針對這些做了許多防范,比如說軍隊平時統兵將領只到營一級,營以上非戰時都是不統兵。戰時才設立營以上的各級編制,集結兵馬。

  但該防的還是得防,提前預防,總好過出了問題來堵。

  有的時候,張超也想著過過太平日子就好,關起門來管好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也不要去管外面的世界。

  反正以如今大華的實力,真要偃武修文,那么百年盛世肯定能保證的。大華不打別人,百年內,誰敢來打大華?

  可這種舒適的念頭每次也只是冒出來一下子,很快就被他拋到了一邊。有能力擴張的時候不擴張,等這個機會過去了,再想有這樣的機會可就難了。

  如今的大華與其它諸國,相差的實力是最大的時候,但這種差距也不會是一直如此,大華的技術,大華的治國策略,哪怕再對他國封鎖保密,可總會慢慢的傳出去,會被別人學習。

  到時這種實力的差距也就會慢慢的縮小,甚至有可能被別人后來居上。

  要保持擴張,不斷的開拓,雖然越往后越難,也還會因此帶來不少其它的新問題。比如對于殖民地的管理,對于諸侯的控制,甚至是對于軍隊的控制力問題。

  畢竟這個時代,交通、通訊等等對統治有極大的限制。

  三千里的距離,都已經是非常遙遠。而如果五千里,那就鞭長莫及,若是萬里之外,基本上已經不能有效果和及時的管理了。

  張超為什么要把艦隊從四艦隊改為十二艦隊,畢竟本來四大艦隊時代,就有十六個分艦隊的。

  就是因為四艦隊時代,多了一級管理,就讓艦隊的決策上受很大的影響,無法第一時間決策,有的時候,可能只是一點點時間的耽誤,就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后果。

  十二個艦隊,每個艦隊負責一地,也是要讓他們能夠有更大的決策之權。

  同時,艦隊變小,也是為了防范駐扎于海外的艦隊,到時侯如藩鎮一樣的失控。

  十二個艦隊,總比四大艦隊更分散些,更安全些。

  本來一開始的時候,張超是沒想過要單設一個陸戰隊的,最初的計劃,是這陸戰隊配給海軍,隸屬于艦隊。

  這樣一來,十二個艦隊,每艦隊兩萬人,艦艇人員一萬,陸戰一萬。可考慮到后來,張超覺得這樣一來,艦隊實力強,兵權集中,更容易失控,萬一失控,那天高皇帝遠的,可就麻煩了。

  最后張超等于是把海軍一分為二,艦艇人員跟陸戰人員分離,哪怕是駐扎一起的兩萬人,卻分屬于兩個部門兩個系統。

  各有各的指揮,互不統屬又互相配合,這樣一來,還能相互監督制衡。

  屁股決定腦袋,所處的位置不同,往往考慮問題的角度也不同。張超做為皇帝,考慮的不僅僅是軍事方面,他還要考慮到更深層次的問題。

  畢竟軍制不是小事,是影響一個王朝延續的核心問題。

  唐朝均田制度推行不下去,府兵制跟著崩潰,改為募兵制,結果后來又發展為邊疆藩鎮,結果最終導致安史之亂,此后留下藩鎮割據的余毒,最終葬送了大唐。

  而宋代結束五代之亂,開國皇帝吸取了五代武夫亂國的教訓,對武人嚴格防范,雖然對武將防范的很好,可卻又大大降低了軍隊的戰斗力,使得有宋一朝,雖然經濟富裕繁榮,但從始至終,都處于外族的威脅之下,并最終還是被外族滅亡。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個放牛娃出身,他設計的軍制又是最簡單的那套衛所制,而且還是武官世襲制,衛所兵世襲制。可衛所制和武官和軍戶世襲制,同樣也是迅速的腐壞,武官成為地主,軍戶成為農奴佃戶,衛所糜爛,兵不能戰。

  可以說,唐、宋、明,甚至是后來入侵中原的滿清,他們開國之初的那套軍制,后來基本都是一成不變,然后很快不能適應時局變化,最終成為幾個王朝滅亡的一個原因。

  大華的軍制,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龐大的常備軍,類似于宋朝的禁軍制度。但大華的常備軍不同,軍官和士官是職業制,但又非終身制,每一級晉升都有淘汰率,每一級軍官也都有任期年限的,如果最終無法晉升,就會被要求退伍。

  而士兵又是實行的義務兵制,優秀的會提升為士官,其它的則在三四年的兵役后退伍回家,避免老兵油子的出現,保持軍隊的朝氣。同時,也為朝廷培訓保有一支規模龐大的預備役力量。

  讓大華能夠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迅速的征召這些受過訓練,甚至是打過仗的老兵回軍補充做戰。

  當然,這么龐大的常備軍,這么龐大數量的民兵部隊,以及受過訓練的退伍兵,也是一個問題。

  維持龐大常備軍的軍費開支極大,現在大華朝廷倒還能維持的了,但若將來大華的財收無法保持這樣的增長,則龐大的軍費都可能拖垮朝廷。

  此外,這么龐大的軍隊,管理同樣是個艱難的問題。

  尤其是現在張超還決定要向海外部署軍隊,幾十萬的軍隊駐扎在海外,軍費開支增加了,管理更難了。

  這些駐扎海外的軍隊,會不會成為唐玄宗的藩鎮,張超現在也都沒有個底。

  他現在想到的對策,也只有加強對將領的對調輪換,保持中央在中原地區的強大兵力,還有定期讓中原和海外的部隊進行輪換,讓海軍各艦隊也輪調。

  這些可能都會加大管理難度,加大軍費開支,可張超現在也只能如此。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