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六十四章 故事和形式

熊貓書庫    文藝生活
🔊點這里聽書

  拍完這天的戲份,眾人回到城里。

  林子軒和當地的電影院聯系好了,他們在一家影院的放映廳里播放了《小城之春》的一段二十分鐘的劇情,看看拍出來的實際效果怎么樣。

  主要是讓馬克穆勒直觀的感受一下這部影片,這關系到他對影片的評價。

  這個片段是發生在宅院里的故事,從三人初次相見到好幾次女主角和情人約會的時候差一點被撞破,大部分都是內心戲。

  三個人小心翼翼的維持著現狀,沒有人有勇氣打破這種表面安寧的氛圍。

  女主角和情人約會談論的多是往日的生活,懷念和感慨,偶爾還有對以后的期盼。

  不過每次談起都是欲言又止,很少有直白的表述,更多的是內心的掙扎。

  幾位演員把東方人對感情的含蓄和克制演繹的恰到好處。

  一個動作,一聲嘆息,一次不經意間的回眸,就把整個情緒給表達出來了。

  這的確是一部依賴演員表演的片子,從目前來看,三位主演完成的很好,張國粒和徐晶蕾也有較為精彩的發揮。

  看完片子,大家回到賓館進行了一番交流。

  在座的都是華國電影圈的知名人物,包括導演、演員和幕后工作人員,談論的不光是《小城之春》,還有華國電影的現狀。

  《小城之春》這部片子和第五代導演以往拍的片子略顯不同,它比較安靜和節制。

  第五代導演總想著反思歷史,表達訴求,喜歡在影片中盡情的宣泄情感,就像是色彩濃烈的油畫,無所顧忌。

  第四代導演熱衷于紀實性的美學,技術性的思考過多,就像是淡雅的水墨畫,留有余味。

  這和他們受到的教育和經歷的時代有關。

  第四代導演接受過系統的教育,認同傳統文化,在電影上沿著傳統的現實主義前行。

  在國內的電影行業,1985年是一個分水嶺。

  那段時間,大量西方的新潮藝術思想涌入國內,電影人開闊了眼界,一些年輕人吸收了西方的電影思潮,不想再走原來的老路。

  他們進行了各種嘗試,就這樣形成了第五代。

  可以說,第五代導演就是反傳統的一幫人,他們迎合了那個時代觀眾求變的心理。

  以前的電影人注重講故事,第五代導演卻偏偏淡化故事,淡化表演,片面注重視覺造型,給觀眾強烈的沖擊力,以為這樣才算是藝術。

  事實上,那不能算是藝術,只能說是一種技巧。

  所以說,第五代導演在藝術形式上拍的是油畫,第四代導演是傳統的水墨畫。

  《小城之春》應該說是一部回歸傳統的影片,它注重故事,不注重形式。

  《活著》同樣是一部回歸傳統的影片。

  在那部影片里,張億謀放棄了以往濃墨重彩的畫面和形式主義,安安靜靜的躲在攝影機后面,認認真真的拍一個故事。

  不用造型、意念的方法去營造氛圍,不搞民俗,不獵奇,實實在在的講述一個家庭的辛酸往事,這樣就足夠了。

  眾人先就電影里故事和形式的問題展開了討論。

  “我覺得故事是主要的,以前我們沒能力把故事和人物弄扎實,就借鑒了西方的一些藝術形式,表面看起來是成功了,拿了大獎,觀眾覺得新鮮,但這是由于我們自己的不足造成的,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姜聞發言道,“我自己有時候也喜歡弄一些形式的東西,不過一個好故事才是電影的核心。”

  “這點我同意,從八十年代開始,國內的導演都在探索,走出了一條路子,像是億謀等人,在國際上獲得了認可,擴大了國內電影的影響力,這是好事兒。”田狀狀點頭道,“只是時代不同了,光是形式化的東西顯得空洞,我不是說形式不重要,這就像是人的兩條腿,只有形式和故事結合在一起,才能撐起一部片子。”

  “我這兩年也在琢磨這個事,嘗試了不同的題材,有的成功了,有的不被市場認可,我感覺市場越來越重要了,八十年代那時候,咱們拍片子不用考慮市場,都是國家的,票房和導演沒關系,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沒什么顧忌。”張億謀感慨道,“現在再拍片子就要考慮太多東西,這個片子能不能賺錢啊,觀眾喜不喜歡啊,不那么純粹了。”

  這幾年,張億謀一直嘗試轉型,可他的風格太鮮明了,轉型后的片子往往得不到認可。

  他的電影就是形式大于內容的典型,隨著觀眾對形式主義的厭倦,更想看到的是故事,比如馮曉剛的京味喜劇。

  京味喜劇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故事接地氣,沒有假大空,觀眾覺得這就是發生在自個身邊的故事,觀影的時候就會有代入感。

  張億謀的問題是他一旦離開自己熟悉的形式,就有點找不到重心了。

  觀眾看的或許只是導演拍出來的影片,不會去了解導演背后的故事,他為什么會拍這樣的片子,這么爛的片子真的是張億謀拍的么?

  對于導演來說,轉型往往很困難,這意味著要拋棄過去的經驗,重新來過。

  “這個我有體會,張導的新片變化很大,我演的時候挺過癮,有新鮮感。”姜聞繼續道,“再說我們拍片子的時候要不要向市場妥協,我覺得吧,要分情況,如果我拍的是文藝電影,那就決不妥協,要是商業電影,那肯定得考慮市場,主要還是看定位。”

  “我注意到華國國內出現了較為成熟的商業片,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你們的電影市場正在走向成熟。”馬克穆勒評價道,“我還注意到一些青年導演的影片,很有想象力。”

  在京城,林子軒給馬克穆勒看了馮曉剛的京味喜劇。

  京味喜劇由于地域的限制,肯定沒辦法走向國際市場,在國外放映絕對會票房慘敗。

  但對于國內的電影行業來說,這是一個開端,從低成本的喜劇片到高成本的商業片,總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