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千三十章 滿世界都是肥羊

熊貓書庫    漢兒不為奴
🔊點這里聽書

魚與熊掌如何兼得,如何讓松江乃至江南地區的百姓愿意種糧食,使江南能夠成為穩定的產糧區,緩解其余省份的糧荒,渡過國家最艱難的這段時間,但又不過份打擊工商業,避免“重農抑商”,使中國再次重走壓制商業發展老路,成了周士相急需解決的難題。火然文  當下,解決糧食問題固然重要,但若就此“因噎廢食”,完全不顧商業存在的合理和必要性,打壓已有資本萌芽狀態的江南紡織業,日后必然會導致新的問題。畢竟,糧食可以解決溫飽,卻不能讓人富裕。溫飽無憂后,人的天性就會想要更多物質性的享受,生活用品,油鹽醬醋,一年四季穿的衣服、鞋子,雞鴨魚肉等等,無一不是商業的運作。

  糧食多了以后還會產生糧食加工業,使國人能夠享用的食物更多更豐富,這些都是商業的功勞。所以解決一個問題的前提是不能制造另一個問題,得到糧食的同時,也要商業能夠隨之發展。紡織業是商業中一種,也是當下年代的主要商業模式,其最終的發展可以說改變了時代,改變了整個世界。因此,周士相不可能一拍腦袋就叫停,從而產生更多的社會問題,甚至于大規模的民亂,以至于一步步落后于西方。

  不過周士相畢竟不是神仙,前世也只是個普通士兵,征戰廝殺他在行,涉及到經濟民生,他就有點無處下手了。活人當然不會被尿憋死,周士相自己想不到解決辦法,但他手下有的是人。只要不恥下問,總能得到解決法子。

  蘇州的蔣國柱、張長庚、松江的汪士榮等人,都接到了齊王府的問答條文。很快,各式對答就雪片似的飛到了周士相手中。其中,汪士榮提出的解決之道,讓周士相眼前一亮。

  汪士榮提出的是仿開中法。

  所謂開中法指的其實就是鹽引制,這是明朝建國以后,為了鼓勵商人輸運糧食到邊塞采取的一種制度。開中法要求,根據里程遠近,一至五石糧食可向官府換取一小引(二百斤)鹽引。具體實施又分為報中、守支、市易三步。報中由鹽商按照官府榜文要求,將糧食運到指定的邊疆糧倉,再向邊疆衛所換取鹽引;守支是鹽商換取鹽引后,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支鹽;市易是鹽商把得到的鹽運到指定的地區銷售。

  不過因為長途運輸糧食的耗費實在巨大,商人們為了減少開支,便在各邊雇傭人手開墾田地,專門生產糧食,然后就地入倉換取鹽引。這種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經營的,故又稱商屯。明初商屯東到遼東,北到宣大,西到甘肅,南到交址,各處都有,其興盛對邊防軍糧儲備以及開發邊疆地區有一定作用。根據明朝的需要,除用糧米換取鹽引之外,有時也可用布絹、銀錢、馬匹等換取,但以糧換取是主要形式。

  汪士榮的辦法說白了,就是將開中法引入到紡織業。他建議將現下各府各縣織機作一個數量登計,凡超過五臺以上的個人或商戶,必須每年向官府交給一定數目糧食,官府才能給予他們經營許可。許可制下,小作坊和農民自家或許交納的糧食不會太多,可那些大作坊主和大商人們要交納的糧食可就嚇人了。他們想要繼續從紡業獲取暴利,就必須和明初那些鹽商一樣,將手中的一部分土地轉為糧田,專門生產糧食以換取他們可以生產販賣紡織品的許可。

  汪士榮在提出的辦法同時,也點明了這個辦法的弊端。那就是紡業畢竟是暴利,尤其是賣往海外的利潤驚人,初期固然能保持常態,可時間久了,難免會有人見有利可圖,利用手中的權勢奏討鹽引,轉賣于商人從中牟利。當年正是因為大量皇親國戚、官員太監奏討鹽引“占窩”,才破壞了開中制度,不僅影響朝廷的財政收入,也影響了邊疆軍糧的儲存。

  汪士榮提出的“有人”是指哪些人,雖沒有直接點明,但周士相知道他說的是哪些人,無疑就是有權有勢的人。而現在定武朝廷哪些人有權有勢,答案很顯然,肯定是他太平軍的人。不過這個擔心至少眼下還不是周士相要解決的問題,對于部下,他很了解,當年他帶著大樵山那幫人下山時,可不是用的什么民族大義,解民于水火之中,也不是什么復仇,而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當大官,發大財。想要發大財,就得自個來當官。

  有覺悟的,肯定會有,但若真要周士相自己拍心口數一數,只怕他自己都列不出五個來。一幫跟著自己只是為了升官發財的家伙們,能指望他們看到錢財不眼紅,不下手?那蔣禿子為了當個從龍功臣,連半道襲殺唐王都敢干,甚至還串連一幫人準備給他黃袍加身,試問,連這種事都敢干的家伙,還有什么事不敢干,干不出來的?

  周士相怕這種事,但他卻不擔心這種事發生,因為他相信自己,也相信他的部下們。

  周士相相信自己會給部下們指出更加有“錢途”的道路,他也相信自己的部下們貪婪的胃口絕不會隨著功成名就而減少。

  這個世界上什么行業最暴利搶劫!

  除了大明朝以外,滿世界都是肥羊。

  只要有對錢財的渴望,只要胃口仍舊貪婪,周士相便敢斷定,江南的這些蠅頭小利絕不會讓他的部下就此止步不前的。

  汪士榮又提出,既然大帥是想解決糧食不足,那么切不能讓商人們以銀代糧,因為這樣做的話,后果就是商人們不再種植糧食,而是以利潤所得一部來換取許可。這樣的結果固然是稅收的多了,可糧食卻還是不多。當年弘治時戶部尚書葉淇改制讓商人以銀代米,交納于運司解至太倉,再分給各邊,這種做法固然使大明財政收入驟加,可是原本在九邊商屯的商人們卻全部舉家內遷,使得邊軍糧食大減。這直接導致九邊殘破,衛所軍人如乞丐一般,漸漸失去戰斗力。明后期不得不以舉國之力供養九邊,最終導致“甲申之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