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的討論下來,大家的看法很快趨于一致,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就褚時建在玉溪地區的成績來說,這個收入水平對他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這個討論也延伸出一個新的問題: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到底應該用什么樣的薪酬制度來刺激企業領導人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以避免更多的、如同褚時建這樣有才華、有本領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因為覺得不公平而選擇辭職,轉而謀求自主創業,或者干脆就像褚時建那樣,轉而投入那些愿意給他們高薪的企業?
據說這個討論甚至引起了高層領導的高度關注,這場討論之所以能夠持續這么長時間,也有高層想要看看普通民眾對這件事是持一種什么樣的看法的意思。
而就在全國轟轟烈烈的討論國有企業的管理者應該拿多少錢的薪水、以及如何讓管理者的薪資與企業的經營狀況掛鉤的時候,陳耕已經悄然抵達了冰城。陪同陳耕一起的,是哈飛的副總經理曹連星——等了這么久,哈飛等的有點急眼了。
雖然潤華實業不是軍工企業,但潤華實業現在與國內航空工業口的關系那不是一般的好,有了這么一層關系,在一開始的寒暄之后,哈飛集團總經理徐曉峰就不跟陳耕客氣,干脆直接的問起了汽車合作的事。
“沒問題,”既然對方是直接負責人,陳耕也就明確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只要咱們在運—12上的合作能達成,我保證,汽車方面肯定沒問題…如果哈飛的條件真的艱苦,我們適當的讓一下也沒問題,都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我先代表我們哈飛幾萬職工謝謝陳董,”徐曉峰頓時滿臉的喜色,雖然陳耕沒有直接答應,可能得到這樣一個回答,他也很滿意了:“不過陳董,我有個問題…”
陳耕立刻道:“您請說。”
徐曉峰:“您為什么一定要搞那個艦載版的運—12呢?我承認,如果好好改改,運—12上航母沒問題,但在可預見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咱們國家都不可能擁有航母,這個錢花的太沒有必要了。”
這個問題不但是徐曉峰疑惑不解的,同時也是哈飛整個管理層無法理解的:有這個必要嗎?
沒錯,咱們國家甚至在建國之前就琢磨著發展航母,在1986年,海軍裝備論證中心就已經將航母作為重大國防論證項目列入了“七五”規劃并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經過2年的研究和討論,終于在1989年1月,成立了代號為“891工程”的航母工程課題組。
但“891工程”也不過是立足于國內現有的水平和技術,在今后5到10年的時間里研制一艘排水量4到5萬噸的常規動力航母——到了后期,就變成了引進國外成熟的航母平臺,比如法國人即將退役的“克萊蒙梭”號航母,或者某一艘美國人還沒有拆掉的“埃塞克斯”級常規動力航母,但隨著89年以后中國與歐美國家關系的極具惡化,不管是法國人的“克萊蒙梭”號還是“埃塞克斯”級都已經變得不可能,而以咱們國家現有的工業和科技水平而論,20年之內都不可能造出自己的航母。
既然這樣,有必要花這個冤枉錢嗎?
陳耕沒有回答,而是在思索了片刻之后,才道:“徐總,咱們先不說投入的問題,假設咱們一起合作研制這么一款艦載運輸機,您認為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多了不敢說,但從原型機論證到拿出試驗樣機,我估計沒有5年的時間肯定不行,”徐曉峰道:“如果再考慮到接下來的試飛環節,10年應該是一個比較保守的數字,”說完,徐曉峰有點不好意思:“主要是咱們國家沒有航母,也就沒有相關的數據給咱們參考,一切都得靠咱們自己來摸索,否則也用不了這么長時間。”
“嗯,”陳耕就當沒聽懂徐曉峰的話,點頭道:“也就是說,哪怕咱們現在就立項合作,最快也要到新世紀之后了,如果研制的過程有什么不順利的地方,再增加個三五年那簡直跟玩一樣,對吧?”
“沒錯,”徐曉峰點點頭,又跟著補充道:“而且每年的投入不是一個小數目。”
“但如果這個飛機研制出來之后呢,”陳耕道:“這就是咱們國內唯一的一個艦載預警機平臺和艦載運輸機平臺,這其中意義…”
不但是艦載運輸機,同時也是艦載預警機平臺?徐曉峰一愣,腦中立刻想到了另外一款飛機:美國人的E—2系列“鷹眼”艦載預警機,以及基于這款預警機的機體發展而來的C—2“灰狗”艦載運輸機,想到陳耕說的對機身進行加寬以容納每排4個座椅以及加長機身的要求…
徐曉峰忽然激靈靈的打了個哆嗦:如果要上航母,那肯定要對垂尾進行重新設計,這么一來,這豈不活脫脫的就是中國版的“灰狗”?!
中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有遼闊的海疆,所以中國一定要有航母,也必須要有自己的航母來守護自己的海疆,一旦中國到了可以造的起、用的起航母的時候,多了不說,三大艦隊各自擁有一個航母艦隊那是肯定的吧?到時候艦載預警機配合艦載運輸機,沒艘航母上最少需要裝備6到8架的艦載型運—12,三艘航母那就是最少20架,樂觀一點,如果能有4到5艘航母組成的編隊呢?更別說用于陸地基地訓練用的以及將來有可能外銷的…
雖然想外銷似乎有點遠,但既然美國人能把艦載型的E—2C當做陸基型航母賣給那些盟國,咱們國家也可以吧艦載型的運—12“預警機”賣給咱們的友好伙伴國家不是?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旦有了這么一款別的單位無可取代的產品,哈飛在體系內的地位就穩固了,但也不是沒有問題,比如很現實的一個:如果當真要上馬艦載型運—12,成果基本上和他徐曉峰沒什么關系…
當然,說完全沒關系也不對,或許很多年后,咱們國家真的開始裝備航母,對結構特別加強的艦載型運—12也成功的成為艦載預警機平臺、艦載運輸機之后,會在很多文獻資料中來一句“當年,哈飛總經理徐曉峰同志排除萬難,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研發艦載型運—12…”,這么一來,自己也算是青史留名了,但他怎么甘心?
眼珠子一轉,徐曉峰冒出來一個主意:“陳董,我覺得這個事情你有些著急了。”
“怎么說?”
“動力的問題咱們先不說,但是你要的這個艦載版需要更長、更寬的機身,對吧?而且考慮到航母上狹小的空間,機翼也必然需要進行折疊,等于機翼也要重新設計,這么算下來,雖說是運—12的改進型,但實際上也與重新設計一架全新的飛機也差不多了。”
陳耕認真的想了想,點頭:“是這個道理。”
“著哇!”徐曉峰一拍大腿:“正好,你不是提議要設計一個機身加寬、加長版本的民用版運—12嗎?咱們就先從民用版入手,等民用版的搞出來之后,再是空軍使用的軍用版以及海軍使用的艦載版,按照這個順序來,你覺得怎么樣?”
陳耕琢磨了一下,似乎還真是這個道理!
艦載版的運—12是一定要上的,這個毋庸置疑,但以哈飛現在的技術實力來說,直接上馬艦載版的運—12也確實是有些勉強了,倒不如像是徐曉峰說的那樣,先在現在這款運—12的基礎上研制個加長加寬的“普版”運—12出來,等積攢了經驗,再搞“加強版”的運—12,到那個時候要經驗有經驗,要技術也有技術,也就到了上馬“終極加強版”運—12的時候了,還是那句話,反正時間上來的及——就算早早的把飛機搞出來了,可沒有相應的雷達系統,那也沒多大的意義不是?
想到這,陳耕當即點頭:“我沒意見。”
正好,借著這個時間解決動力的問題。
總算是說服這家伙了,徐曉峰這才松了一口氣,他眼珠子一轉,又繞了回來:“那陳董,對于汽車的合作,您有什么建議?”
這是希望自己多讓幾步啊,陳耕想了想,道:“這一系列的運—12的改進型,所有權怎么算?”
你們在運—12這個項目上厚道,我就在汽車合作上厚道,如果你們不厚道,我也不厚道。明白了陳耕的意思的徐曉峰心里頭暗罵:這個混蛋,太他媽狡猾了,簡直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
只是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徐曉峰也不可能裝瘋賣傻,皺了下眉頭,道:“那…咱們一家一半?”
陳耕的眼珠子瞪的溜圓:“我們出錢出人,還負責銷售,就只能拿一半?”。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