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殺董卓西涼大軍,收攏民心,在長安四郊屯田養兵,并且整頓朝堂,掌控一切之后,蘇辰發現,自己獲得的氣運值已經達到三十五萬之多。
他一直沒有閉關修練,消化掉這筆龐大氣運之力,因為這段時間太忙了,抽不開身。
而且,他也是在等待著一個出兵的借口。
如果換做常人,就算是曹操處于這個境地,也得先行種田發展個一年半載,但蘇辰不肯這么做。
他只想快刀斬亂麻。
治理天下,以后可以慢慢來,如今占了先機,取得大勢,當然是一點機會也不給別人。
大漢朝的諸侯之所以各自離心,除了朝堂諸公各存私心,互相爭斗之外,天下豪族對朝廷天然的不信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天子沒有直屬兵力,這么些年來,朝堂大事不是掌控在太監手中,就是掌控在暴戾武將手中,有那么一些心存國家的仁人志士,想要干些什么都是無能為力的。
直至董卓火燒洛陽之后,各州各郡徹底失去了對朝廷的顧忌,因為,自立反叛的代價基本沒有。沒人能管得到他們。
就連江東孫堅這種只占據很小一塊地盤的武夫,撿到玉璽了,也敢想一想皇袍加身的滋味,其他人更別說了。
等到諸侯亂起,各自攻伐對天下有多大的傷害,蘇辰可是知之甚詳。
漢末之時,黃巾起義、諸侯戰亂的開啟,說起來是一段爭霸天下的英雄史詩,其中的凄慘一般人不愿意提及。
蘇辰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如今這會兒的大漢朝,雖然經歷了黃巾之亂,卻仍然有著五千多萬人口,雖然流民多了一點,普通人看不到出路在何方,至少大部分人還是活著的,雖然很快就要死了。
但經歷三國戰亂之后,據史書上的記載是,中原十室九空,最后九州大地存活人口只余五百多萬。
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各方城池打成了一鍋熱粥,曠日持久。而且,這些所謂的諸侯都是殺人如麻的家伙。
這并不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死,而是一城一城的滅。
屠城、殺俘、滅門,對于這個年代的文臣武將,基本上是家常便飯。
再加上自然災害,外族入侵,世家大族冷血心腸,這人啊,就如枯草一般,被大火一燒,大片大片的消亡掉。
在蘇辰看來,因為這段時間的殘酷,中原人口變少,就為后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打仗打的是資源,最根結底打的是人口。
以往中原大地對外族能占據優勢,無非就是因為人多,大漢朝死得起,如鮮卑、烏桓等族死不起。
等到中原人只剩下五百余萬人的時候,再怎么能打仗,面對永無休止的戰爭,又有多少人可以去拼?
失敗就成為定數。
按如今這局勢發展下去,如果蘇辰不想個辦法,自己慢慢騰騰的發展,就算日后取得勝利,這個天下打爛了,得損失多少氣運啊?
所以,蘇辰絕不愿意等待。
“長風,你帶五百弟子,領十萬兵馬,趕赴兗州,任刺史,掌控東郡…以朝廷名義,問罪劉岱擅殺同僚喬瑁一事…”
“弟子明白。”
這是早就商量好的,蘇辰也一直在等待時機。
先前長安事務繁雜,秦長風也脫不開身,兵力也有些不夠。
收降董卓十萬敗兵之后,只是護衛長安,打一場小戰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想要征戰各方,完成布局,就遠遠不夠了。
因此,除了建設長安之外,蘇辰還號令從四百萬百姓之中,招募二十萬新軍精壯。
練兵需要時間,他等不及了,只得把西涼老卒與新兵混在一起,以戰代練,直接拉上戰場。
反正,蘇辰把眾弟子放在低層中層將領位置之上,他們實力高強,就算是帶著一群綿羊,也是很有戰斗力的。
兗州刺史一職,因為喬瑁冤死的,蘇辰又曾做過東郡都尉的二千石將領,喬瑁名義上是他舉主,因此師出有名,他隨時都可以動手。
只不過,一方面人員未齊,另一方面,是擔心主動帶頭挑起戰爭,名聲不太好。
此時聽到袁紹開始圖謀冀州,諸侯征伐拉開序幕,時機也就成熟。
秦長風的任務,自然不只是掌控兗州,他的任務很重,打下兗州之后,再去攻伐河東河內,一旦功成,歸攏百姓,降服黃巾盜匪,打破豪強統治,就地屯田。
弟子們熟悉政務者,立即占領各州各郡,招驀士卒,再練強軍,并圖謀荊襄。
“古陵,你帶領五萬軍馬,領五百弟子,去洛陽故都所在,重建城池。遷五十萬百姓耕作,待時機成熟就頒布圣旨,劍指南陽,與長風遙相呼應。”
“是…”
本是白發蒼蒼的古陵,此時白發轉黑,氣息強橫,已經達到了五階后期。
這位弟子之所以得到重用,其實是因為他在遼西與胡人打了數十年仗,用兵老到謹慎。
蘇辰派他為主將,屯田養民,招驀賢才,也是人盡其用。
江東太遠,只要占據了荊州揚州,整片蜀吳之地就指日可下。
挾天子以令諸侯,并沒有什么太多的實質性作用,但蘇辰不在乎,他只需要一個大義的名聲。
比如荊州劉表,益州劉彰…
這些人當然不會聽長安小朝廷的一紙空文。
但是沒關系,蘇辰以天子名義發布命令,讓他們遷任官職,去往冀州、揚州任職,如果不肯答應,就是違抗天命,自然可以興兵討伐。
問題就來了。
打起仗來,蘇辰一個方面軍,可是有著五百員大將在等著,隨便在當地收攏流民,草草練兵,就可以變成十數支強軍,你讓劉表他們怎么抵擋?
“元化,你交接了大司農的職務,暫時由荀爽兼管。”
蘇辰沉吟道:“你帶五百弟子,領十萬兵馬,一路討賊收攏亂兵流民,直奔冀州。嗯,奉先為副將…待冀州臣服之后,奉先帶兩萬精兵鎮守幽州,有機會打上草原,糧草當地自籌。”
“遵令。”
李元化恭聲接令,袁紹這一戰很重要,他卻沒什么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