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百二十五章 中亞攻防戰(上)

熊貓書庫    鐵十字
🔊點這里聽書

  一門覆蓋偽裝的88mm高射炮被安置在一片灌木叢中,雜亂的樹枝使他看上去與周圍渾然一體,炮兵們奮力搖動著高低機,有經驗的軍士長趴在雪堆里,用望遠鏡觀察著對面俄國坦克的大致距離,當對方行駛到一輛被摧毀的歐寶卡車附近時,他猛然下令:“標尺1250米,鎢芯穿甲彈!”

  這輛卡車殘骸還是前幾天他們放棄在遠處的,軍士長當時特意測量了有關距離,作為能在戰斗中迅速標定距離的參照物,沒想到這么快就派上了用場。

  “哐當”一聲,一發炮彈迅速被推入膛,然后擊發出去。

  炮兵們看也不看是否命中,再次塞入一發穿甲彈,第二道命令緊接著來了:“偏左4米!”

  “哐當”一聲,又一發炮彈被擊發了出去,“偏右1米!”軍士長大喊著,讓他們迅速擊發第三發炮彈,因為他發現對方已注意到了本方的存在,那門85mm坦克炮已在旋轉過來,下一秒就有開炮的可能。

  “轟隆”一聲,第三發炮彈準確地命中車體,擊毀了這輛IS1坦克,跟在坦克后面的紅軍步兵引起了陣陣騷動,就在炮手們歡慶成功時,臉色大變的軍士長猛然喊出了“臥倒”的口令并第一個將頭趴在整片雪堆里,所有人都就近臥倒,無論下面是雪堆還是泥堆還是別的什么哪怕是一泡馬糞也得趴下去。

  “轟”地一聲,一發榴彈在他們身后炸響,四散飛濺的彈片打得這門88mm高射炮“鐺鐺”作響,但人員卻沒有問題,所有人都感激地朝軍士長笑了笑,卻發現他已貓腰向200多米遠的另外一處預設陣地撲去那里還有門88mm高射炮!所有人立即跟隨而去。

  昨天傍晚他們一共有2個炮組,分別負責2門高射炮,在摧毀10余輛坦克與自行火炮后,在敵軍報復下出現了減員,最終兩個炮組合二為一組成混合大炮組,但還是繼續負責兩門火炮。依靠這樣頑強的作戰方式,他們繼續扼守著前沿陣地的門戶。

  這只是中亞前線激烈交火的簡單縮影,從12月初開始,整整一個紅軍方面軍的兵力將近50萬人開始往中亞方向鋪天蓋地涌入,舍爾納大將根據預先制定的策略,構建了根植于中亞綠洲地帶的要塞戰術。

  在1941年那個寒冷的冬天里,進攻莫斯科失敗的德軍在大雪紛飛的時機遭遇蘇軍大舉反攻,蘇軍坦克和騎兵部隊依仗自己的機動力,一再向西快速推進并迂回到撤退中的德軍側翼形成一個個包圍圈。當初蘇軍構建包圍圈時胃口極大,經常是將數個師甚至軍一級德軍主力部隊全部容納進去,為防止出現全線崩潰、重演拿破侖敗退的往事,希特勒不得已下令士兵們不許再后退半步,就地轉入抵抗,將部隊配置在一些戰略要地和城鎮周圍使其形成一個個刺猬式的“要塞”。

  要塞戰術最出名的成功運用就是德米楊斯克包和霍爾姆兩次包圍圈。前者堅持了4個多月,后者堅持了3個多月,最終支撐到本方援兵趕來解圍。當然失敗運用也有,歷史上斯大林格勒包圍圈里第六集團軍那30萬人馬就沒能守住而最后徹底完蛋,最終把第三帝國也徹底玩完。

  要塞戰術和希特勒的“不許后退一步”的堅守戰略一樣,在歷史上飽受爭議,但在霍夫曼眼里,簡單加以肯定或否定都有失偏頗。執行這套戰術的部隊肯定會被合圍,但由于內線作戰,往往能夠牽制住數倍與己方的蘇軍,這要比讓部隊在嚴寒和優勢敵軍追擊下陷于潰退要好很多,而且還能掩護退到后方的本方部隊進行休整,便于他們卷土重來。霍夫曼認為,這個戰術是好是壞取決于一點包圍圈能不能守住,以及能給紅軍多大打擊。

  不過,這次中亞包圍圈顯然和前面幾次都有所區別,早在11月份,包括隆美爾在內的高級指揮官便提醒部隊有可能遭遇包圍的風險,總參謀部提出數種解決方案轉移方案、增兵方案、后退方案等等不一而足,但霍夫曼最終選定的是原地固守方案。不但如此,他還用“海豹計劃”這個幌子勾住了隆美爾,將中央集團軍指揮官換成了舍爾納。

  更讓所有人掉落一地眼鏡的是,元首除給中亞集團軍補充部分人員外,并沒有同意其他援兵加入,只強調要囤積物資,構筑防線,仿佛認定中亞集團軍這10萬人馬一定能夠取勝似的。所有人都為該決策捏了一把汗,甚至反過頭來勸說舍爾納想方設法多要一些援兵,更令人驚奇的事情隨即發生了,舍爾納利用返航的運輸機,將麾下1個師又1個旅的傘兵部隊(徒手)從包圍圈里調出,部署在相對更安全的里海東岸地區。中亞綠洲核心帶的10萬部隊經這番調整后總兵力下降到只有8.5萬人出頭。

  然后在霍夫曼的命令下,所有運輸機都開足馬力運送物資和給養,按照10萬人標準囤積了足夠4個月使用的物資。舍爾納唯恐這樣還不夠,又從中亞獨立勢力這邊買到了大量牲畜和農產品,還緊急招募中亞民眾幫助部隊構筑防線。

  舍爾納真打算在中亞包圍圈里呆4個月?所有人都為此打上重重的問號,不過現在元首威望如日中天,前線指揮官又這番模樣,大家只能寄希望于該戰略收到效果。迫于無奈的蔡茨勒去找東線司令官曼施坦因溝通,希望后者能勸說元首改變這種冒險策略,但對方居然建議說:“我認為暫時不必,我倒是建議在里海西岸調集2個裝甲師、1個裝甲擲彈兵師和足夠的船只…”

  “您打算讓他們在危急關頭組成緊急戰斗群展開增援?”

  “不,我希望這些部隊能發揮威懾作用,我認為俄國人的目標不僅僅是包圍圈里的8、9萬之眾。”

  “好吧,希望您的判斷是對的。”

  霍夫曼當然不是在任性而為,他不但深入研究過德米楊斯克包圍圈和霍爾姆包圍圈戰役的成敗和心得現在他掌權,可以調用全部官方資料,比他在后世只能依托檔案和當事人回憶更可靠,他還對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最終覆滅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他認為,倘若不是保盧斯這個辦公室將軍指揮部隊且片面執行希特勒的命令,第六集團軍不會覆滅得這么快;而如果被包圍的德軍不是30萬假設是10萬被包圍,20萬逃離包圍圈,則德國歷史上在1943年仍然有機會重新殺回來。前面幾次包圍圈戰役的成功給了希特勒盲目信心,再加上戈林又在一旁大吹大擂空軍的能力,使得他以為保盧斯也能堅持住,實際上德國空運力量是有限的,供應10萬規模左右的部隊已是極限30萬部隊被包圍后也只能得到10萬人補給,在冰天雪地里除了不戰自潰還能有什么好下場?整場戰役壞就壞在德軍孱弱的后勤能力與盲目自信上。

  舍爾納一開始聽到霍夫曼這番高論時覺得很驚奇霍夫曼沒法用斯大林格勒戰役給他舉例,但可以活學活用德米楊斯克包圍圈的經驗,他回頭仔細想想卻覺得非常有道理:一個人的補給分給兩個人用,則所有人都不能幸存,整體戰斗力還不如一個人;三個人的補給交給兩個人用,憑德國的戰術素養,完全能支撐到紅軍把血流干的地步。更何況,現在德軍總體局面占優,之所以不向中亞派兵不是因為無兵可派而是因為地勢、氣候的緣故不適宜派出大軍,要知道最能打的黨衛軍裝甲集團軍還在后方優哉游哉地休整那里有整整5個1943型裝甲師和2個裝甲擲彈兵師。

  “之所以我要在中亞打一場這樣艱苦卓絕的防御戰,根源還是交換比戰術,現在蘇軍已放棄了在廣袤曠野上與我軍進行大規模野戰的企圖,中路推進也找不到敵軍重兵集團,而我軍又不可能真的不顧一切向前突進,前后脫節的滋味是很難受的。況且推進越快,區域兵力密度就越稀疏,蘇軍打起反擊來就越加容易,所以,中路地段的推進只能以穩妥方式滾滾前進…

  強行進攻蘇軍擁有堅固堡壘的大城市并打巷戰也是難以承受的高昂代價,無論莫斯科還是斯大林格勒都暫時無法攻擊,最多能想辦法解決中央戰場的中小城市。綜合利弊后,我選擇了您來指揮這樣一場防御戰,希望用這塊磁石源源不斷吸引紅軍前來送死,耗盡他們最后的機動兵力,同時為春季全線進攻創造條件。”

  “如您所愿,元首,我會堅持到最后一槍一彈。”舍爾納恭恭敬敬地敬禮,“讓他們來吧。”

  “我會給您提供充分的空中支援。”霍夫曼頓了頓,“您可以自由選擇您認為合適的防御戰線和機動方式,我不會干涉您的具體戰術指揮,也不存在什么必須固守的地方。”

  “明白。”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