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正在一步一步的淪陷下去,杜達總統抱定了要與蘇聯死磕的決心,將所有的軍事力量賭在了首都,無論如何他都要阻止蘇聯進攻的腳步,將一切終止于這里。
當年歐洲三大騎士團抵御蒙古帝國進攻時波蘭首當其中。現在他們在抵抗斯拉夫人的入侵時,波蘭依舊當仁不讓的站了出來,他要向整個世界證明波蘭并不是懦夫,真正怯懦的只是北約和美隊。
杜達總統的必死決心,并沒有減緩侵略者前進的步伐,事實上,羅曼諾夫挑起的狂熱口號已經讓那些被壓迫的人蠢蠢欲動起來,當面包和牛奶發到他們手中時,溫順的波蘭人民突然調轉了槍口,瞄準了自己曾經擁護的國家。
他們認為是資本家造成了這一切,貧窮,沒有受教育的權利,貧苦的人民更容易接受蘇軍喊出的口號,打倒一個剝削的舊時代,建立起真正的無產階級國家。只有那些經歷過冷戰的人民,他會對莫斯科喊出的口號抱著深深的懷疑。他們認為這一切都只是一個陰謀,但是他們卻不敢說話,因為說話的人都被蘇軍武裝起來的波蘭起義軍直接處決。
很快,他們號稱固若金湯的第一防線被撕破了三個口子,蘇聯的裝甲部隊長驅直入,雖然他們速度上彌補了自己火力的不足,天啟坦克的移動速度為他們爭取了,在第二道防線部署的時間。
然而當他們加強了建筑防御工事,并且從其他的地方調集了波蘭所有裝甲力量,卻意外的發現沒有了天啟坦克的影子。那些令他們終身難忘的鋼鐵巨獸,特斯拉反應堆閃爍著奇特光芒的影子好像永遠的消失在了戰場上,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小型的家伙,它的形狀與普通的主戰坦克無異,而不像天啟一樣,用著令人恐懼的龐大身軀。只是他不靠,他不是安裝在正中間,而是安裝在左側,看起來就像是某種奇怪的實驗性兵器,然而在涂裝和設計上最帶著濃濃的蘇聯暴力美學,一眼就能看出這是老毛子的產物。
不過此時他們還沒有領教到85毫米射速炮到底是一種多么恐怖的玩意。
波蘭軍隊加固了建筑工事,并且在重要的地區加上了厚度超過600毫米的鋼板,以此來抵御他們的坦克炮火襲擊,所有的遠程導彈近程爆火都被部署在第二道防線,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石勒喀河也被用來對付蘇聯的地面支援直升機,尤其是那些被改裝之后的超級雌鹿。
然而讓人郁悶的是他們既沒有遇到蘇25攻擊機,也沒有遇到此鹿直升機,甚至連波蘭軍隊都認為蘇軍已經拋棄了空中支援裝甲部隊,畢竟像天啟那種開掛的怪物根本就不需要攻擊機的援助,他們本身就已經擁有防空和反坦克的裝備。
波蘭人民松了一口氣,起碼他們能夠等到北約軍隊的援助了。
然而這些人還是想錯了,沒有天啟的出現是因為蘇聯擁有了更先進的武器,鐵錘,鐮刀,還有雙刃直升機。
波蘭的防空部隊雷達留意到屏幕上出現了無數的小點,他們意識到可能是蘇聯的空中軍事力量向地面發動了攻擊,連忙拉響了警報,防空隊伍準備就緒。石勒喀河可以輕而易舉的制造出一道空中防線來阻攔他們的進攻。
然而最讓人意外的情況還是發生了,因為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武裝直升機不是他們以為的雌鹿,而是某種類似于卡50的雙螺旋槳直升機,只是它的螺旋槳呈現出45度的斜面,晃動的巨大的身軀向波蘭的地面防線逼近。
馬拉申科作為羅曼諾夫的忠實助手,親自站在前線看著這場戰爭的發生,這是蘇聯的新式裝甲軍團第一次投入戰斗,他不希望出現任何的意外情況。
副指揮官伊萬站在他身邊,緊張的瞥了一眼造型邪惡的雙刃直升機,小聲的問道,“長官,這到底是什么東西?為什么我們之前從來沒有見到過有這樣的直升機存在?還有哪些造型詭異的坦克,我以為天氣是我們的最高機密了,但是這種炮塔安裝在右邊的坦克到底是什么東西?還有那些類似于天啟機器人的龐大怪物是新的型號嗎?”
馬拉申科放下手中的望遠鏡,轉過頭向他解釋說道,“這是莫斯科的最高機密,小伙子。提前知道的那些人現在都已經被送去見斯大林同志了,這是我們秘不外宣的超級科技,當北約以為能從莫斯科的叛徒嘴里了解到蘇聯的軍事發展狀況時,羅曼諾夫同志會狠狠的給他們扇一巴掌,并且告訴這群蠢貨,你們全部都搞錯了。”
伊萬立刻閉嘴,接下來的這些話都不是他一個副指揮官所能了解的,莫斯科的政治事件偶爾流傳到他們的耳朵里,但很快又被政委所制止,他們不準在軍隊之中出現任何動搖軍情的情況,包括謠傳。
進攻的三個裝甲兵團都交給了馬拉申科指揮,也就是說北線的所有進攻力量都要配合著三個裝甲兵團行動,明眼人都能看出羅曼諾夫同志對這三個裝甲軍團的重視程度。甚至可以說,他們就是為了讓對方攻破波蘭而行動,也側面的表達了自己對馬拉申科的肯定。
到時候,攻破華沙的功勞將會引來蘇軍中不少人嫉妒的目光,尤其是還在南美洲建立根據地的庫可夫,一直想要回來參加解放歐洲的戰爭,但是被羅曼諾夫拒絕了。
“我說過的你們很快就能夠在華沙城那吃早餐了,看著吧,波蘭那幫家伙組建起來的防線會在這兩天內徹底的擊潰,他們以為天啟坦克就是終身的噩夢?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見識過什么叫做鐮刀和鐵錘。”
馬拉申科跟隨著羅曼諾夫最久,也是最了解核心機密的一個人。他冷笑著說道,“我們才是這場戰爭的主導者,波蘭無論表現得如何壯烈,都只不過是條頓騎士團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