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聲大雨點小,這就是英國人的寫照。本來十分兇悍地跑去漢堡威脅德意志共和國,但是隨即當大唐說可能介入之后,英國人就偃旗息鼓了。英國人當然對挑戰大唐有些躍躍欲試,但是從國王喬治三世到首相小威廉皮特,都不認為現在是恰當的時機與大唐共和國開戰。而且一個讓英國覺得也有些觸目驚心的事實是,根據他們在漢諾威的探子發回來的情報,漢諾威的平民已經徹底被國革給煽動了起來,他們驅逐著所有的貴族,并且自覺在國革組織下,參與到各種行動中。很多青年踴躍報名參軍,有些市民則自發地戴上袖標維持秩序,甚至國革成員領導下,很多地方還恢復了生產,而且爆發出了極大的工作熱情。
漢諾威人現在討厭貴族、更討厭英國人,英國政府不由擔心,即便他們能夠成功收復漢諾威,這里可能會持續性的動亂,給英國帶來更多麻煩。實質英國和漢諾威嚴格而言并不是一個國家,它們只是擁有一個共同的君主,而在具體的政治上他們有各自的傾向。而本身漢諾威人也并不樂意為了英國的利益,來犧牲自己或者為其賣命。喬治三世也是漢諾威王朝第一個母語是英語、生在英國的漢諾威君王,對英國的臣民來說,增進了親近感,可是對漢諾威人來說卻增加了疏離。所以很多漢諾威人并不承認喬治三世的地位,在有了新的選擇后,立即就拋棄了喬治三世。
憤懣于唐人的霸道和干涉,不過英國人也隨后給自己找了安慰的理由,英國同樣不希望看見特別強大的奧地利和普魯士,這場革命之后,不管最終勝利者是德意志國革還是普奧一方,普魯士和奧地利都將蒙受巨大的損失。而與此同時法國大革命也在削弱著法國的國力,之前西班牙還慘敗于大唐丟失了幾乎所有的殖民地,沙俄又距離太遠,那么英國獨霸歐洲的局面將會越來越明顯。
不管怎樣,英國最終選擇止步這場戰爭,所以戰爭仍是德意志人的內戰。
在易北河初步挫敗了普魯士人的攻勢之后,德軍加緊補充自己的軍力,大量的熱血革命群眾愿意加入到戰斗中來,受到革命和國際主義精神的鼓舞,德軍的勢頭很高。在易北河戰斗之后的五天時間中,德軍的四個師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人力的補充,最吃緊的第二師和第三師的兵力分別提高到了9000人和7000人;第一師則基本完成了滿編,現為15800人左右;回師的第四師也在萊茵魯爾補充了新的兵力,成長到了11000人左右,是幾支部隊中人數增長最大的。
不過這種兵力的擴充也是存在問題的,那就是絕大多數加入軍隊的志愿兵,都沒有經過完整的軍事訓練,很多人甚至不怎么特別會打槍。而且新一批加入德軍部隊的士兵,已經沒有足夠的唐制武器去裝備他們,所以他們使用的大都是本土制造的武器,從紙殼彈的線膛后裝槍甚至到燧發槍都有。這無疑增加了德軍的后勤壓力,也使得其作戰能力變得層次不齊。早期成立的、有德意志兵團老兵的部隊,戰斗力很強,而新組建的部隊,幾乎就是烏合之眾。
為了維持有效的戰斗力,所以德軍部隊中,有一些單位是以德意志兵團老兵輔以比較有戰力、經過訓練的士兵組成的主力部隊,而有些則是以老兵們為種子,帶領一群新兵組成的新部隊,這樣的組合之下既能夠保證德軍能夠打硬仗,沖殺得起來,也能夠比較快地培養新部隊,增強部隊的戰力。
不過,雖然德軍的兵力獲得了提升,但很快他們也面臨了更大的挑戰——奧地利軍團五萬大軍從南方而來,已經越過德累斯頓,逐漸接近了萊比錫戰場。德軍在東方有易北河天然的防線,然而在南方德伯爾恩附近,也依靠著弗賴貝格穆爾德河與Jahna河打造了一條防線。不過,這條防線并不像易北河防線條件那么好,德軍需要在大片的平坦農田上,構筑一條能夠阻礙敵軍的防線,所以這條防線幾乎是無險可守的。德軍能做的就是,在重要的區位挖壕溝、修工事,并且組織當地傾向于德軍的民眾,增強情報收集獲取的能力。
守衛防線的德軍有至少一半是新補充進來的部隊,德軍也不敢輕易從易北河防線上抽調戰斗力比較強的部隊,因為普軍統帥卡爾一世顯然也是懂打仗的人,在吃了敗仗之后,他迅速調整自己的部隊,并且激發部隊的作戰意志和雪恥精神,為了掩護奧軍,普軍在易北河防線做了不少動作。德軍也搞不清楚卡爾一世是真打算再次渡河,還是虛晃一槍。這樣一來,德軍便不敢怠慢,仍舊需要留相當部分的兵力在易北河防線上。在德伯爾恩防線上的德軍是第二師的部隊,布呂歇爾為了對付奧地利人,親自坐鎮。
奧地利人的信心很足,他們來到戰場之后,并沒有倉促地發動對德軍防線的攻勢,而是進行了全方位的偵察,了解了德軍防線的走勢,以及防線上的防御構成。統帥奧軍的荷亨洛赫親王帶領部隊壓了上來,并且擺出了奧軍的炮兵對防線上的德軍進行炮擊。
奧軍的火炮數量并不比德軍更多,荷亨洛赫親王一面排開才三十多門火炮,而且這些火炮的年頭還不短,幾乎都是12磅的野戰炮,也就意味著這些都是滑膛炮,射程是很近的。可是德軍在防線上的炮兵不如在易北河防線上那么強大,榴彈炮雖然也有,但是整條防線上也只有36門,其余更多的是81毫米和60毫米的迫擊炮。
奧軍直接把炮兵推到一公里左右的位置,然后猛烈開火,這個方位德軍的炮兵雖然能夠支援,但是火力相較奧軍并沒有明顯的優勢,奧軍還有大量步兵的掩護,這也使得一開戰德軍就處于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