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八百九十八章 儒道法兵賢

熊貓書庫    唐朝小閑人
🔊點這里聽書

  雖說李治對于武媚娘的建議非常感興趣,但是可不能這么就輕易下決定了,他還得跟重臣商量,然后再做定奪,畢竟科考事關江山社稷,是國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李治掌權來,第一回商量這么大的事,而且他也想借科考一時,收攏人心,所以不容有片刻疏忽,必須謹慎面對。

  于是這一日傍晚時分,李治就召崔義玄,韓瑗、來濟、許敬宗、李義府、李勣、韓藝入兩儀殿議事。

  這事不能緩,因為經韓藝這么一鬧,天下寒門都在翹首以盼,朝廷究竟會是怎樣一個反應,是繼續維護士族的利益,還是給予寒門一些重視,那么科舉無疑是最好的表達,這幾日滿朝文武都在思考這事。聰明的大臣都知道科舉對于李治而言,不僅僅是人才問題,更加是開啟李治時代的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這皇帝看重的事,大臣們必須要認真思考啊!

  而如今科舉現在還是雛形,還未成型,大家也都在摸索這出路在那里,這發揮的空間就很大。

  李治先是將武媚娘的建議告訴了這些重臣,當然,他并未說是武媚娘的建議。

  韓瑗聽得眼中一亮,贊道:“陛下英明,此法甚妙。”

  許敬宗卻道:“陛下此法雖妙,但是若是完全以策論為主的話,那么考生該看什么書?看書的重點是什么?而且也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老臣建議還是保留明經科,以明經科去引導學子讀什么書,再以進士科判定學子的能力高下。”

  李治聽得稍稍點頭,覺得說得挺有道理的。

  來濟卻道:“許大學士此言詫異,我在家思考數日,發現特派使之策,乃上上之策,可助我朝解決一個大問題,就是儒道當如何處之?我朝奉行的可是儒道并行的政策,并不是像漢朝一樣,初期遵從黃老之術,武帝時就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以前科舉中最為重視的明經科和進士科都是以儒家經文為主,而我朝專為道家思想設立的道舉科,卻未得重視,這導致道家學派的人士一直都感到不滿。”

  說著,他向李治一拱手道:“陛下,臣建議取消道舉科,將道家思想也歸為進士科,因為這治國之道,當儒道兼行,有些問題可以用儒家思想來解決,有些問題可以用道家思想來解決。不以經文為主,而以策論為主的話,就可以將儒家和道家的經書和經義融入到策論當中,這樣得也能促使考生學會靈活運用儒道經文中的知識。”

  李義府道:“中書令,若是如此的話,無疑增加了科考的難度,儒家子弟得去看道家,道家弟子,得去看儒家的書,這真是太難了。”

  韓瑗道:“這有何不可,這能促使考生博覽群書,為朝廷選拔更多優秀的人才,其實朝中很多大臣對于儒道二家的思想都備至推崇,甚至崔盧鄭王四大家族中,也有許多名士研究道家思想,這兩家思想各有益處,而且策論是以靈活運用為主,并不需要死記硬背,反倒減輕了考生的壓力。”

  李義府搖頭道:“但是進士科歷來就非常難考,二十個及第的考生中,只有一兩個進士,多半都是出自明經,若取消明經,那無疑增加了科舉的難度,長此下去,考生會對科舉失去熱情的,也不利于朝廷招納人才。”

  早就在磨刀霍霍的韓藝突然舉手道:“李侍郎此言差矣,不是還有我的賢者六學么?”

  李義府一愣,有些后悔了。

  不愧是最佳助攻者。韓藝心中一笑,開口道:“若是朝廷將賢者六學劃入制科當中,可以從中提拔很多人才上來,補充明經科缺失的人才。而且,咱們不是還有鄉試和州試么,朝廷可以在鄉試中,放入一些明經科的內容,再放一些策論進去,這樣不但能夠減少鄉試的難度,還能讓各地考生對于新的進士科有一個比較好了解。”

  許敬宗道:“策論的話,沒有標準答案,全以官員判定,在地方上,朝廷是鞭長莫及,怕是會被當地官員利用,滋生。”

  來濟立刻道:“朝廷可以將各地考生的成績作為各地官員的一個政績考核,這樣就能夠有效的防止各地官員徇私舞弊。”

  李治頻頻點頭,很喜歡這種氣氛,證明大家都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不再像以前那樣敷衍他。

  韓藝皺眉道:“中書令此言雖有道理,但是還得考慮到各地的教育情況,有些州縣貧窮,自然給予一些諒解,不能一概而論。”

  韓瑗、來濟聽得也是稍稍點頭,這個確實不能一概而論。

  李治思忖半響,才道:“朕也贊成中書令的建議,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關鍵還是看能否解決問題,不能偏向某一家之言,道舉科本是為道家而設,但卻未受重視,當需求改變,若是讓道家學論引入進士科的話,便可讓道家思想得到同樣的重視。”

  李唐王室自稱出身隴西李氏,奉老子為祖先,當然得提倡道家思想,如果否定道家,不是否定自己嗎。但是儒家太強勢了,導致進士科、明經科一騎絕塵,道舉科反而成為雞肋了,考時政的話,就能夠避免一家之言,道家、儒家隨便你用,只要能夠解決問題,考生自然就得多看各方面的書籍,不會只專一門學問了。

  許敬宗道:“可是陛下,朝廷主要需求的還是治國的人才,制科里面的只是特殊人才,而雜文科是以文采而論,微臣還是認為光以進士科為主,不利于朝廷選拔人才,不應取消明經科。”

  他哪里看不出韓藝在打什么主意,以前的進士科主要是詩賦和策問為主,這是需要創造力的,需要的是天才,很難考取,雖然將詩賦歸為雜文科,但增加全是策論,難度并未減少多少,朝廷不可能一年就取一兩個人才啊!那么就只能從制科里面去找尋人才,制科的地位就提高了,韓藝的地位肯定就跟著水漲船高。

  肯定不能讓韓藝得逞。

  這老東西都快入土了,腦袋怎么還轉得這么快!韓藝見被許敬宗給看穿了,心里也有些郁悶,他就是這么打算,將明經科的生源給奪來。

  李治點點頭道:“愛卿之言,也不無道理,其實我朝科舉還有很多科目,但是那些科目,考得人甚少,究竟是該留下,還是該廢除,朕也在思考。”

  來濟微一沉吟,道:“微臣建議保留明法科和三史,這治國之道,儒道法是缺一不可,我朝一直以都非常重視律法,朝廷應當重視明法科,讓明法科來取代明經科的地位,這樣的話,儒道法便都受到了重視,而三史是對于歷史的研究,以史為鏡,可知興替,這一科目沒有多少人是應該的,但是必須保留。至于明字科,可劃到雜文科里面,而明算科與特派使的賢者六學重合了,就不需要再設了。”

  李治點了點頭,明經和進士都是儒教為主,有些重合,明法是以法家科目為主,國家總是離不開律法。

  原本已經快要睡著的李勣聽得來濟這么一說,不禁皺了皺眉,不太對勁呀,心里開始犯嘀咕了,我坐在這里是干什么的?難得張口道:“陛下,老臣以為這治國人才不可缺少,但這行兵打仗的人才同樣也不可缺少呀,首先得安邦,方能治國,以往關于軍政方面的是劃到進士科里面的,而且考得甚少,而如今進士科里面又儒道并行,因此老臣建議是否能夠增加一門涉及軍事的科目,為軍中選拔人才。”

  他一個純粹的元帥,只會領兵打仗,在此之前,他也沒有打算出聲,他很有自知之明,治國他不拿手,可是看著這些文臣們老是只顧著文臣的選拔,對于軍隊卻是只字不提,心中當然極是不爽。他也不蠢,一旦將科舉視為唯一入仕的途徑,那么在百姓心中肯定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長久這么下去,朝廷肯定會變得重文輕武。

  如今大唐可是尚武的國家,他作為一個軍人,當然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必須要為軍隊說句話,為自己的將士說句公道話,打仗的人文科不行,這么個弄法,那對于軍中將士太不公平了,考兵法的話,不但可以選拔人才,還可以展現出朝廷對于軍隊的重視。

  李治一聽,猛然嚇出一身汗來,覺得好險呀!

  要知道這可不是宋朝,文人的天下,現在可是武將的天下,凡事你不能將武官棄之不顧,現在的武官都是很牛的人,你皇帝不給我面子,我們也不會給你面子,李治笑著點頭道:“愛卿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呀,朕差點就忽略軍方。不錯,朝廷是決不能荒廢軍事,必須要重視這一點,這一科必須要加入科舉。”

  這個誰敢反對,包括許敬宗、李義府這些文臣,哪怕這建議不是李勣提出來的,他們也不敢多說什么,唐朝的武將那個個都是敢掄膀子在大殿上揍人的猛將兄,深受胡風影響,相當彪悍的,這與宋朝的儒將不一樣,軍方的勢力在唐朝不是一般的強悍。

  進士科、雜文科、明法科、軍事科。日,這一下多出好多競爭對手來了。韓藝很是郁悶,就方才的談話也看得出,他們根本就不提制科,而其余的科目都有大臣支持,可想而知,制科是多么的不受人重視,這也是為什么一千年多后,會有八國聯軍的事情發生,這真的只能怪自己,目光太短淺。

  李治突然瞟了眼韓藝,見他一臉郁悶,是心如明鏡,但其實他并非不重視賢者六學,恰恰相反,他是考慮過的,因為這“賢者六學”是以前未有的東西,如果將它添加到科舉來,失敗的話,反正制科一直以來都這么失敗,沒有人會關注,但萬一成功了,那就完完全全屬于他的功績,別說跟李世民沒有關系,跟以前任何一代君主都沒有關系。

  他輕咳一聲,道:“韓藝提議將賢者六學放入制科當中,朕也覺得這對于國家是有利的,因此朕打算根據賢者六學,建辦六院,專門為朝廷招納這方面的人才。”說著他又看向韓藝,道:“韓藝,這既然是提出來的,朕就讓你當這六院的總院長吧。”

  他也不懂這賢者六學,普天之下,也只有韓藝一個人懂,只能讓他來做這總院長。

  許敬宗他們也沒有反對,這六學中,沒有一門學問跟權力掛鉤,總院長估計也就是喊喊,沒啥大用,遲早要被拋棄的。

  “多謝陛下。”

  韓藝心中一喜,又道:“陛下,微臣想找一人來當這副院長。”

  “何人?”

  “太史令。”

  “李淳風?”

  “正是。”

  “他在這方面倒也多有建樹。”李治點點頭,但轉念一想,李淳風好歹也是名聲在外,讓他去給韓藝打下手,人家會答應嗎。于是道:“這朕還得問問太史令。”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