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六十六章 大道論

熊貓書庫    六朝時空神仙傳
🔊點這里聽書

  不?若是有的話,貧道也只能放在2號加更了…)

  這竺道孚一時間,張口結舌,想要說些什么。卻一句也都說不出來。

  劉勝之暗笑,這個時候。魏晉玄學還在頗為低端的形態發展。

  而且佛學理論,傳入中土的更不完全。一直到后世僧人,不斷入天竺,取回經書。這才徹底完善理論,最后發展出徹底中土化的禪宗大乘來。

  劉勝之這一套東西,都是禪宗玩剩下來的。問你一個問題,答不上來,便是一棒子砸下去,問你頓悟了沒!

  心動幡動,磨磚成鏡。那都是已經發展到很高級的層次了。

  劉勝之正兒八經的辯經,自然不是竺道孚的對手。就玩了這個花活。

  究其本來,卻是想一槍轟破這禿驢腦袋,然后指著其尸體問道,汝真如在否?

  那才叫做瀟灑!輕輕嘆口氣,見著竺道孚一副呆若木雞的模樣,劉勝之又大笑起來。

  “大道者,統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理,統無極,生太極…

  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虛,托諸于穆,此無極時也。無極為陰靜。陰靜陽亦靜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靈氣,投入胎中,此太極時也。太極為陽動,陽動陰亦動也…”

  劉勝之滔滔不絕,開始背起大道論來。這卻是宋明以后,儒家重新復興,理學興起之后,影響佛道,再次理論變革之后的道教理論!

  老實說,魏晉玄學還停留在名實相對的階段。爭辯一下什么有無,名實,聲音有沒有哀樂之類的話題。

  其實,還是在非此即彼的很為低級的辯論層次。而沒有徹底的解決問題。

  而在后世,隨著佛教禪宗的興起。佛教徹底中土化之后,影響儒門,吸收佛教思想,而有宋儒復興。

  再之后,反過來又影響佛道。如此三家理論,更是完備。已經從理論上解決了這許多魏晉玄學不能解決的問題。

  這刻,劉勝之直接引述大道論,用著道教理論。來解釋真如有無的問題。

  總體來說,這也是一直到后世的現代時空,丹道理論的核心所在。

  解釋了人從哪里來的問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腎,母血藏于心,心腎脈連,隨母呼吸,十月形全,脫離母腹…”

  接著再是講述血肉身體形成之后,那真如卻又是如何而來的問題:“斯時也,性渾于無識,又以無極伏其神,命資于有生,復以太極育其氣。氣脈靜而內蘊元神,則曰真性。

  神思靜而中長元氣,則曰真命。渾渾淪淪,孩子之體,正所謂天性天命也…”

  這一番理論下來,在座的人聽的更是如癡如醉。卻根本就是超越時代一千多年。

  剛才那竺道孚說幻化宗之法,其中空自性來,空自性往。落不到實處,聽起來雖然口燦蓮花,但是細細思考,卻無實際。

  這就和辯論時候的說出的理論一樣,雖然能夠壓倒對手,卻解決不了問題。

  總有一種踩在虛浮之處的感覺,就好像后世辯論交通安全,到底是管理重要,還是硬件重要。

  不論是哪一方輸贏,但是其理論想要徹底讓人信服卻是不可能。

  而劉勝之所說大道論,卻直接跳出巢,從理論上徹底解決此問題。

  在座這些人,都是門閥貴族子弟。各個都有極高的玄學修養。換句后世的話來說,都有很高的哲學修養。

  因此,才能越發理解劉勝之所說的話,確實如何的振聾發聵。

  劉勝之開始以拈花微笑登場,如果說開始那般表演,還能夠被人當成小聰明而已,不值一哂的話。

  那么在先聲奪人之后。劉勝之再拋出此番道教理論,就是直擊人心。

  便是王獻之兄弟,都聽的如癡如醉。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便連那老僧竺道孚,卻也強不到哪里去。豎起耳朵來聽,神色之間越發恭敬。

  直覺劉勝之字字句句,似乎都已經接近了自己心中疑難已久的種種問題。

  許多百思不得其解之處,盡數豁然貫通。就彷佛甘露灌頂一般爽快,渾身十萬八千毛孔一時間俱如吃了冰淇淋一般。

  大道論從理論上,方方面面的解決了當時道教所遇到的種種問題。

  劉勝之講道:“觀此生死之道,人以為常,誠為可惜。然其疾病臨身,亦有求醫調治,望起沉疴,圖延歲月者,此時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

  說到這里,大有深意的看了看王獻之一眼。

  王獻之同樣聽的十分爽利,聽到此處,又見到劉勝之這一眼,頓時恍悟。

  心中暗道,這段話,定然是說來與我聽的。

  他原本,就有殉道之心。只覺著便是寧可病死,也不能叛道。死后還有著杜氏神道的庇護。

但是這刻,聽了劉勝之的話,無由得渾身就起了一層雞皮疙瘩。想起劉勝之方才所說:“人能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此即可謂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  奈何靈明日著,知覺日深,血氣滋養,歲漸長成,則七情六欲、萬緒千端,晝夜無休息矣。

  心久動而神漸疲,精多耗而氣益憊。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無所滋補,則疾病頻生,而欲長有其身,難矣…”

  這番道理,越是琢磨越是覺著其中高深玄妙不可盡言。甚至把佛教的理論都給包容進入其間。

  覺著人身之貴,大為不易。輕易舍棄,太過愚蠢。

  卻不知道,這個時候的道教差不多還停留在鬼道層次。便是日后上清,三皇,靈寶等派興起。

  卻依舊還停留在以道術惑人的層次,或者說停留在以神跡來傳教的宗教低等層次。

  對于各種形而上的理論,并無所發揚。因此,那些后來的那些士大夫們,滿足不了精神層面的滿足感。

  開始漸漸的背棄道教,皈依佛教。其中就有著很深的關系。

  不像是佛教,吸收了魏晉玄學的理論,更是從天竺不斷的求取經典。教義不斷完善和發展。徹底壓過道教。(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