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洛陽城城內的宜人坊,洛陽百姓無人不知,這里是昔日齊王楊暕的府邸。
當初楊廣還是很疼愛楊暕,將都城從西京遷至東都時,楊廣打算將宜人坊四百多畝地全賜給兒子作為齊王府府宅,后多問了建造東都城的宇文愷一句話,此坊何名?
宇文愷老實地回答宜人坊。楊廣聽了道,既號宜人,奈何無人。于是只將宜人坊劃了一半作為齊王府,另一半則是與百姓。
后來隋朝滅亡,這齊王府,被王世充侄兒魏王王弘烈占據作為府邸。
王世充滅后,楊暕回到東都,李重九將這齊王府還給這位大舅子。現在這齊王府,早已是改名為漁陽王王府。
楊暕與他妻妾都住在這里。
洛陽圍城已是有兩個月了,但對于楊暕來說,他最關心的并非是圍城之事,他現在每日專注的事情,就是作為秘書省秘書監,為前朝修史的事情。
從父親那繼承了喜好排場,做事高調這一傳統楊暕來說,修史自被他一接手,就弄得沸沸揚揚。
僅僅是洛陽城內有名望的大儒,學者,朝廷舊吏就請了上百人之多,至于抄錄的書者,校對的校書郎更是找了五百人之多,一律待遇優厚,在洛陽宮集賢書院內編史。
聽聞楊暕如此慷慨,那些因為戰亂失業在家,無事可做的儒生,都是奔走相慶,感謝楊暕給了他們這口飯吃的機會。
楊暕沒費多少氣力,就找齊了作史的官吏,一并行進修史。不過楊暕剛剛開始修史,唐軍就開始圍城了。
這是唐軍第二度包圍洛陽城。楊暕見在自己下面做事的儒生都是十分恐懼,問了情由才知道。
原來洛陽城已是經歷過第三次圍城了。第一次圍城,是李密的瓦崗軍圍城。
那一次苦得是洛陽城低層百姓,滿城內餓殍遍地,人競相食。
第二次圍城則是去年李世民圍困王世充,那一次圍城足足半年之久。
洛陽城人口已是大不如第一次圍城時了,到了這時最后解圍時城內百姓幾乎死絕,到了最后連城內士族,官員都開始餓死。
鄭國堂堂尚書居然也落到餓死城中的下場。
那一次圍城洛陽城人口銳減至只有三千戶,活下來的也是不成人形,而楊暕知道在李密圍東都前。
洛陽的人口可是近三十萬戶。
一戰凋零如此,楊暕雖是身為漁陽王,自己不用擔心,但是也不免為手下這些官吏們擔憂起來。
何況這城里還有兩三萬戶百姓,除了士卒,官吏的家眷,還有不少支持趙國的士族,以及根本無力遷徙逃亡的平民百姓。
身為在洛陽居住多年楊暕,覺得自己有必要阻止這一幕發生。當下找洛陽府牧守薛萬述商量。
薛萬述見楊暕時,對此倒是十分樂觀。他讓楊暕盡管放心,他們一直預備著李唐對洛陽城的圍城之戰,所以不僅提前疏散了部分百姓。
還提早在含嘉城里囤儲了大量的糧草,不僅足夠守城將士,官吏食用。
還可以足夠城內百姓所視。
楊暕聽薛萬述這么說,猶自不放心。不過這一個月來,自己在秘書省那些替自己修史的官員。
倒是一個個來應卯了,十分積極。
楊暕問過后得知,凡是趙國官吏,每月都有兩石半的額外糧食可以支取。
這兩石半的糧食雖吃不飽,但也足夠讓一家老小不餓肚子了。這些修纂史書雖是楊暕臨時請來的,還不算是大趙正式官吏,但是他們也各自得到一份糧食。
而且不僅僅是官吏,就是城內分別在東市,西市,南市,還有各城門處都設了粥鋪,每日施粥,去的百姓都有一碗熱粥喝。
楊暕聽了不信,心想自古以來圍城,能顧得自己人馬吃飽,手下士卒不去劫掠百姓家已經是十分不錯了,竟然還有主動將軍糧分給百姓食用的事情,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楊暕自己特意還微服作為百姓,親自去宮門正門則天門那粥鋪去領粥。
在排了兩個時辰的隊伍后,粥鋪的趙軍官吏,也不查問你的姓名來歷,就直接將一碗熱騰騰的粥放在楊暕的手中。
楊暕喝了粥,這粟米粥還算是黏稠,并非是那種清湯寡水的清粥,這粥喝了至少能墊墊肚子。
楊暕自己體驗后,這才相信,確認城內糧草確實十分充裕。不僅如此楊暕大為感嘆起來,在對待百姓,官吏之上,大趙確實作得極好的,李重九真正做到如古代圣賢般,視民若子,僅僅在這一點遠遠要勝過前朝。
大趙立國今日,深得河北百姓支持,果然不是沒有緣由的。這李重九雖出身寒微,但是因此能懂得百姓疾苦,故而能得民心,能得民心,雖未必能得天下,但也不遠了,楊暕不由感慨。
在經歷圍城兩個月以后,雖說供應有所下降,官吏的月支糧降為兩石,城內的粥鋪也少設了數個。
但洛陽城內百姓絲毫不見饑色,城內也是秩序井然,不過楊暕得知近來有些麻煩的事,城內的柴薪不夠了。
楊暕去詢問薛萬述,薛萬述回答說,這算是百密一疏,何況備戰的日子,選是夏季,不需要燒火取暖,所以沒有準備多少柴薪。
所以導致洛陽城內柴薪不足,市坊上柴薪已是上漲十幾倍。
楊暕對于這件事自是覺得不能坐視不理,他親自至市坊找了商人,商議不得囤貨,高價販賣柴薪,以此取利,并令人從洛陽宮中拆掉一些破舊的宮舍,用這些舊料來頂替城內木柴的不足。
楊暕這一舉動當然得到了洛陽士紳一片贊賞,自從楊暕認真修史后,眾人對他都有種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之感。
加上楊暕也將不少洛陽士子推薦給薛萬述和李重九,讓他們中不少人都出仕朝廷。
楊暕頭上又加了一層舉賢薦能的美名,昔日的紈绔子弟楊暕,今日已是成為洛陽百姓口中人人稱頌的賢王。
而今楊暕也是四十有許的人,換做當年他在為齊王時,別人稱他為賢王,他必然是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如今又有什么用呢。
這一日楊暕微服身在東市坊內,左右商鋪大門雖是關了一半,但仍是有生意在做著,來東市的百姓也是不少,如往常一般雖是物資緊缺,但百姓臉上卻沒有菜色。
市坊中都有披甲的趙軍士卒在巡邏,秩序即好,市署旗亭上,還有士卒嘹望。
楊暕隨意走著,待走到街頭柴薪店時,遙遙看見一名女子熟悉的身影,似是自己的故人。
楊暕一時間還以為自己看花了眼睛,待仔細一看,確實是月下名花的故人曲嫣然。
看到曲嫣然,楊暕不由想到了當年年少時的事情,自己愛慕佳人,佳人卻始終遠在天邊。
現在時過境遷,對于楊暕而言,已只是昨日之事,而市坊間也是有傳聞說曲嫣然就是當今天子的紅顏知己。
“曲大家有禮了。”楊暕笑了笑,仿佛仍是當年那走馬章臺的齊王。
曲嫣然見了楊暕不由驚喜道:“漁陽王殿下,別來無恙。”
曲嫣然左右的蕓娘,丫鬟見了楊暕正要行禮。
楊暕擺了擺手,又讓自己侍衛退開道:“孤是私下而來,不要聲張,與曲大家說幾句話可以嗎?”
曲嫣然點點頭也讓侍女退至一邊。
“曲大家,今日在此,是否有什么困難,孤能幫得上忙嗎?曲大家不要誤會,當年孤與舍妹落難,若非曲大家相救,怎么會有今日,孤今日不過是報恩罷了。”
說起當年之事,曲嫣然不由笑了笑,施禮道:“不敢有勞漁陽王,嫣然一切都好,薛府君都有替自己打點周到。今日出門不過是透透氣罷了。”
楊暕點點頭道:“那就好,果真薛府君照料曲大家,是奉了天子之意吧!”
曲嫣然輕輕點頭。
楊暕笑了笑道:“天子真是風流帝王,紅顏知己也是照顧得如此好。曲大家切莫誤會,孤并非心胸狹隘之人,只是想來也只有陛下這般英雄人物,才能令曲大家傾心吧。”
曲嫣然笑著道:“聽聞殿下娶妻賢惠,又是名門閨秀,知書達理,夫妻二人舉案齊眉,嫣然也是羨慕得很呢。”
楊暕聽曲嫣然提及自己的妻子,方才不適情緒一晃而過,露出發自心底喜悅的神情來。
楊暕當下侃侃而道:“今日見了曲大家了卻孤的一樁心事,上一次月下名花開業,沒有見到曲大家真是遺憾,今日一見故人風采如昔,甚是欣慰,孤告辭了。”說完楊暕從容行禮作別。
楊暕放下心事后,行至路上腳步生風,這時候突然遠處一陣騷動,只聽百姓們奔走相告道:“唐軍撤圍了!唐軍撤圍了!”
“當真?”
“還能有假?城南唐軍已是盡數退去,現在南門已是開啟,放百姓出門打柴了。”
“太好了。”
猶如陰霾瞬間驅散,家家戶戶的百姓都是走上街頭,奔走相告,并慶祝起來,其情景絲毫不遜色于孟蘭盆節時的歡樂。
楊暕看著這一幕不由嘴角勾起了一絲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