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為什么如此基于阻止這筆交易呢?難道僅僅是因為一個電渣重熔爐嗎?肯定不是的,因為軍情六處向他通報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消息——蘇聯、法國和德國將聯合起來成立一家高技術企業。這家企業不光是主要經營方向讓人擔憂,且光是參與其中的這三家就足夠讓英國人警惕了。
蘇聯就不用說了,這是英國現階段最大的敵人。德國嘛也不用多說,好容易通過二戰才給他打趴下了,如今這貨竟然又開始蠢蠢欲動了。而且竟然跟蘇聯一起手拉手的去勾引法國人,如果讓這三家真的開展了合作,大英帝國五百年來的外交不都白干了?
丘吉爾不能不著急,一旦歐洲大陸上形成了蘇聯、法國和德國構成的軸心,那就意味著英國被邊緣化了,就意味著大英帝國再也不能合縱連橫將歐洲大陸玩弄于鼓掌之間了。
火燒屁股一樣的丘吉爾再次抵達了法國,這是兩個月以來他第二次訪問巴黎了,和上一次相比老煙鬼顯得有些焦躁。
“總統先生,您上次是怎么向我保證的,你承諾法國將永遠留在自由世界,但是怎么我聽說您準備同蘇聯合作?您不能說話不算數吧?”
對于丘吉爾的到來戴高樂是一點兒也不意外,他早就有了充足的準備,所以他慢條斯理地回答道:“誰告訴您我將同蘇聯進行合作了?合適謠言!”
丘吉爾嘴角抽了抽,他對戴高樂也是一陣無語,上次說是謠言,這次還來這一套,尼瑪,你把老子當二百五了是吧?
頓時丘吉爾就有些惱怒了,他鄭重其事地質問道:“謠言嗎?空中客車公司也是謠言?您是說這架公司完全不存在?”
戴高樂笑瞇瞇地回答道:“您是說空中客車公司。這不是謠言,但這并不是政府行為,而是純粹的民間商業行為。自由的法國沒有任何一條法律阻止民間正常的商業行為,如果這么做了才叫毒菜!”
丘吉爾覺得自己太陽穴都在跳,戴高樂還真是將他當成了二百五,狗屁的民間商業行為,都要成立航空技術公司了,怎么可能跟法國政府沒關系,這不是赤果果的欺騙嗎?
戴高樂卻輕描淡寫的回答道:“我必須糾正您的說法,空中客車公司中法國政府的投資僅占15,這個比例是相當小的,法國所占有的剩下的20的股份當中,全部都是私人投資者所有。而且我還必須提醒您,該公司同蘇聯政府一點關系都沒有,其中20的投資來自于安布雷拉公司,這是一家大型跨國企業,在美國也擁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哪怕其董事長是個俄國僑民,也不能認定這就是蘇聯政府的投資吧?”
丘吉爾不為所動,冷冷地問道:“我可是聽說俄資占據了45的股權,您剛才可是才說明20的來源,剩下的25呢?是您不方便明說嗎?”
戴高樂笑瞇瞇地回答道:“當然不是,剩下的25中的5來自瑞典博福斯家族,10來自斯別洛斯基家族,剩余的10來自于北方工業集團。”
丘吉爾嘴角直抽抽,尼瑪這幾家他太熟悉了,要么就是蘇聯政府的白手套,要么就是親蘇聯的,就這兒你戴高樂還敢說這里面沒有蘇聯背景,狗屁的民間商業行為,老子要啐你一臉!
丘吉爾這算是明白了,法國確實準備跟蘇聯眉來眼去搞曖昧了,而這對英國來說是決不允許的,所以他很強硬的表態:“這是背叛!總統先生,這是赤果果的背叛。法國之所以免受的荼毒,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眾多自由世界的盟友支持,這才讓蘇聯不敢造次。而現在法國竟然背著一直守望相助的盟友同敵人發展關系,這就是對整個盟國的背叛!我敦促您正視眾多盟友的呼聲,不要再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了!”
丘吉爾的這番話就比較重了,有那么一點逼宮的意思了。但是戴高樂反應很平靜,似乎并不把丘吉爾的威脅當一回事,他很淡然的表示:“法國政府很重視同傳統盟友之間的友誼,但這不意味著法國政府和人民就會接受沒道理的要挾,法國政府和人民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對于那些試圖干涉法國內政的行為是絕不會屈服的!”
這一場會面可以說是不歡而散,丘吉爾也是氣得半死,以前的戴高樂就夠軸的了,現在無求于人的戴高樂是更加的難纏和不聽勸,你說這怎么弄?
如果可以的話,丘吉爾真心想往戴高樂臉上揍一拳,讓這個混蛋清醒清醒,但是他不可能這么做,真要這么干了,戴高樂就有了充分的理由退出北約,而且最后為此背鍋的還是他丘吉爾。
老煙鬼恨恨的返回的了旅館,召集了一干幕僚緊急商討對策,此時我們的老熟人李爾文又開始發揮作用了,她說道:“從現在的情況看已經不可能阻止法國同蘇聯一起組建空中客車公司了。這已經是不可逆的,如果我們來硬的,必然遭到法國全面的反彈。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建議采取迂回策略!”
迂回策略?丘吉爾有點小暈,不明白現在這種情況還怎么迂回?事情是明擺的,完全沒有迂回的空間嘛!
不過李爾文認為有:“我國的外交政策五百年都是一致的,防止歐洲大陸形成統一思維。如果用強硬的手段無法阻止敵人,那我們不妨打入敵人內部鬧他個天翻地覆!”
丘吉爾眼前一亮,他終于知道李爾文是什么意思了,英國的外交天才們才擅長的手段是什么?不就是當攪屎棍嗎?簡而言之,就是當英國碰上了不能力敵的對手時,就想方設法的打入敵人內部,挑撥敵人內部的種種矛盾分而擊破,最終達到瓦解敵人的目的。
這一招在歐洲大陸上是屢試不爽,而這一次也應該能夠取得成功。所以丘吉爾采取緊急對策,他吩咐外交大臣再去跟戴高樂談,商討英國也加入空中客車公司的可能性,然后丘吉爾本人則立刻竄訪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等國,慫恿這些國家也加入空中客車公司。
丘吉爾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一個集體或者一個集團最怕的是什么?不就是人多嘴雜得不出統一意見嗎?現在整個歐洲都加入空中客車公司,看上去聲勢浩大,似乎是人多力量大。但是丘吉爾太了解這些老歐洲了,所有人都是掏錢的時候斤斤計較,分紅的時候巴不得多占多得,而且各國之間對民用客機和貨機的需求又是大不一樣,一家家的都有自己的主張。讓這么多雜七雜八的國家集中在一起,空中客車公司什么都干不成,最后只能黯然收場。
而對英國來說,只要攪黃了這個空中客車公司,法國和蘇聯之間的靠攏也就是不攻自破了。不得不說這一招還是挺陰毒的。那么法國人中計了沒有呢?
戴高樂太了解丘吉爾也太了解英式外交策略了,當英國大使一提出來這個建議,他就知道對方想干什么了。客觀上說,戴高樂對空中客車公司的期望值并不是特別高,這個公司對他來說更多的只具有象征性意義,就是用來穩住蘇聯的手段,從空中客車公司中法國政府所占據的股份也就能看出,戴高樂只是象征性的投了一點錢。這點錢說白了就是一個幌子,就是讓俄國人看看法國人的善意,既然俺們法國都表現出了這么大的善意,你們在波蘭那邊再喊打喊殺的就過分了吧?
戴高樂的如意算盤就是用過釋放小小的善意穩住蘇聯,借此交換蘇聯減輕波蘭德國一線的軍事存在。只要蘇聯減輕了軍事壓力,法國自然是樂得安全,而那些低地國家比如荷蘭、比利時什么的也會感謝法國的努力。如此一來,法國的外交壓力也小了,是典型的花小錢辦大事。
基于此,戴高樂對空中客車公司的看法更多的是政治上的,他恐怕從來都沒有認為這個公司有什么大發展,更不會認為該公司日后能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航空巨頭。事實上等戴高樂反應過來的時候也有點追悔莫及。
當然,現在戴高樂是不后悔的,甚至覺得還可以少投點錢,天知道這個公司能堅持多久。所以自然而言的因為期望值不高,對該公司的前途也就沒有太多的想法,哪怕是英國人明擺著居心不良,戴高樂也覺得沒什么——隨便英國人攪和唄,反正空中客車就是個幌子。
當然,戴高樂也沒有立刻就答應英國人的提議,因為他必須注意蘇聯的態度,因為這個公司本身就是為了緩和對蘇聯關系的產物,如果因為英國人的加入弄得蘇聯很不高興,那不是白搭了?
所以,戴高樂一方面穩住英國人,另一方面也向蘇聯方面轉達了英國人的提議。說白了這就是戴高樂踢皮球,讓不讓英國人加入都取決于你蘇聯,你們俄國人說怎么辦就怎么辦吧!
這一招也是很高明,反正對戴高樂來說這是個無所謂的事情,那何必冒著得罪英國的危險做惡人?趕緊的將皮球踢給蘇聯,蘇聯同意那今后英國當攪屎棍的時候就是蘇聯自找的,蘇聯若是不同意,黑鍋也是蘇聯背,跟法國沒有一毛錢的關系。
“戴高樂這個家伙還真是一只老狐貍!”李曉峰在政.治局會議上如是說道。
李曉峰又不瞎怎么看不出戴高樂這是在踢皮球,甚至他將戴高樂的心理活動摸得一清二楚,這個家伙是越來越油條了,看來這些年在國民議會的斗爭是將他鍛煉出來了。
那么李曉峰對英國提議的態度是什么呢?同意,對就是同意!
難道李曉峰不知道英國人的盤算,不知道這丫的就是個萬年攪屎棍么?他當然知道英國的秉性,但是他也知道一點,當攪屎棍是需要實力做基礎的。并不是誰都能當攪屎棍的,以前英國是國力充沛自然是可以盡情的當攪屎棍,而現在隨著英國國力的下降,恐怕當攪屎棍也是有心無力吧!
當然,李曉峰并不是因為信心十足就沒有將英國人放在眼里,他還沒有那個自大,他之所以會同意英國人加入空中客車公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從經濟上考慮。
不是籌劃中的空中客車公司缺乏資金,實際上空中客車公司的幾個主要股東都是不差錢。博福斯家族這些年跟在李曉峰屁股后面是大把的撈金,這還是隔了一層的,再看看某仙人的嫂子維多利亞那是賺得盆滿缽滿,至于某仙人便宜老爹也是沒少賺錢,整個斯別洛斯基家族在北歐地區都是首屈一指的。至于某仙人的幾個紅顏知己,安妮公主的產業也不小,這一次入股空客幾乎沒有絲毫壓力,美國的安娜雖然沒有公主殿下那么能置業,但其也是億萬富婆級別的。可能某仙人的幾個女人中間只有原配窮一點,不過對于蘇聯的國母來說,要不要錢都無所謂了。
總而言之,搞空客公司對李曉峰身邊的這個圈子來說絲毫沒有壓力,也就是投幾個錢給某仙人一個面子的事兒而已。所以某仙人不至于饑不擇食要引進英國資本。
李曉峰真正看重的還是廣闊的所謂自由世界這個大市場,之前這個市場因為意識形態的關系對蘇聯是封閉的,許多蘇聯以及社會主義集團的商品要么根本就被拒之門外,要么就是征收超高的關稅。反正是各種不爽。
李曉峰現在就是想要借助空客公司這個名頭撬開西歐市場,不能讓美國人獨家霸占這個廣闊的市場,無論怎么樣蘇聯也得分一杯羹不是。但是想要進去確實很難,因為人家根本就不鳥你,而且因為意識形態的關系還瘋狂的攻擊你,連帶著讓社會主義集團的商品都不好賣了。而現在聯合搞空中客車公司,其實就是李曉峰的一塊敲門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