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圖哈切夫斯基的戰術用一個字就能總結歸納了,那就是退!大踏步的后退,說直白一點他準備繼續放棄波茲南,一口氣退到華沙去。
可能有同志要問了,這么后退有什么用?圖哈切夫斯基的意思依然是引蛇出洞,協約國干涉軍不是一線平推嗎?那他就退,給這幫貨留出沖刺的空間,他就不信對方能一直這么保持完整的陣型不變。
實際上也沒有任何人能一直保持這種陣型,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是人就會有差異,而軍隊這種完全由人構成的團體不可避免也會有差異。哪怕是同一條命令,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執行方法。更何況在戰功面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保持冷靜,這樣一來圖哈切夫斯基就有空子可鉆了。
甚至圖哈切夫斯基已經很直白的對托洛茨基說明了,如果協約國干涉軍沖到華沙還沒有亂,那就放棄華沙,繼續向后退,他就不信到了布列斯特,或者到了明斯克協約國干涉軍還能齊心協力。
總而言之,圖哈切夫斯基是準備用空間來打亂協約國干涉軍齊頭并進的狀態,借此尋找戰機。從軍事角度上說,這種做法完全沒有問題,甚至可以說很高明。
但是從政治角度說,這種做法就不那長風文學 么合理了。其實類似的情況二戰中也有,比如朱可夫曾經力勸斯大林放棄基輔,大踏步后退收攏軍隊之后再維持戰線。但是斯大林卻承擔不起一槍一彈不放就放棄基輔的政治影響。
作為所有俄羅斯城市的母親,基輔具有非常不一般的意義。任何一個政治家都不能輕言放棄。同理。托洛茨基跟斯大林一樣也是政治家。而基輔羅斯基于俄羅斯的重要意義。等同于華沙基于世界大革命的重要意義。
調動東普魯士的軍隊被列寧駁回了,那托洛茨基才能名正言順地提出:“那白俄羅斯方面軍只能繼續后退,利用縱深空間打亂帝國主義干涉軍的秩序,從而制造戰機。”
看到沒有,這就是政治家的手段。跟直接提出拿空間換戰機的策略相比。先投石問路無疑要好得多。哪怕就是列寧也只能苦笑著答應,否則?否則托洛茨基就會死咬著讓東普魯士出兵佯攻。
說實話這樣的手段很像是圍棋中的“官子”,通過合理的搭配手法巧妙的占便宜。而很顯然托洛茨基的官子技術很高明,哪怕是列寧也只能默認。
于是乎波蘭戰場上呈現出了詭異的一幕,白俄羅斯方面軍一槍不放就開始撤退,直接將好不容易才占領的波茲南拱手讓給了協約國,他們后退的十分果斷和徹底,幾乎是一口氣就撤到了華沙。
這下對于協約國集團來說就是一個挑戰了,向前幾百公里都沒有敵人固然是好事,但是也不能不管不顧一窩蜂的往前沖。否則就會陣腳大亂。到時候北極熊一個反撲就能讓他們好好喝一壺的。
這還不是全部的問題所在,更重要的是。協約國集團兵力還不足,繼續向前推進,戰線將越來越長,到時候原本很緊密的戰線將變得千瘡百孔。
是前進還是等待,這是一個問題!
作為協約國集團的總司令,福煦自然不想掉進這個坑里,本來聯軍內部就是山頭并立,慢慢一線平推他還有把握一碗水端平。而一旦沖起來了,不管是英國人還是美國人能不能完全聽從他這個總司令的調遣就相當難說了。
而且作為一個軍人,他一眼就看穿了圖哈切夫斯基的企圖,當年俄國人是怎么搞定拿破侖的,還不是利用廣袤的戰略縱深大踏步后退,連莫斯科都直接放棄,怎么看如今俄國佬是準備再次故技重施了。
福煦可不是拿破侖,雖然這二位都是法國人,但這不是說他比拿破侖強,實際上自拿破侖之后,法隊就沒有什么像樣的軍事家了。一個個變得比英國人還保守,固步自封自以為是。
好在福煦還是有點自知之明,保持相當程度的警惕性,反正對于協約國集團來說,已經擊敗了德奧同盟,勝利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修理俄國人在中歐建立新秩序完全可以不必那么著急。
沒有壓力,福煦自然不會做鋌而走險的事,所以他真心事一點兒都不急。恨不得再多積蓄一點力量,“努力”地一線平推下去。
不過福煦不著急,不代表就沒有其他人著急。畢蘇斯基是相當著急,差一點就變成“亡國之君”的他因為丟失首都、因為喪失國土遭到了相當多的攻擊,政治壓力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他希望聯軍的動作越快越好。
不可避免的,畢蘇斯基跟福煦之間產生了不小的矛盾,兩個人互相看不順眼,互相抱怨,天天打嘴仗。而這種不團結的狀態讓協約國集團的首腦們也是相當的惱火。
當然,他們內部的爭議也是一點兒都不小,有巴不得速勝的,也有保持冷靜要求穩扎穩打的。反正一點兒也不比畢蘇斯基跟福煦之間鬧出的動靜小。好在一連吵了好幾天之后,這幫政客達成了一致:
“在保持冷靜的狀況下,盡可能快的收復華沙。”
當福煦接到這道命令之后,相當的惱火。在他看來這是畢蘇斯基這個混蛋給上頭灌了藥,讓那一套非常危險的速勝言論占據了上風!
不得不說,福煦太高看畢蘇斯基了。那貨對協約國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力。真正導致協約國集團作出加快節奏決定的。不是畢蘇斯基。而是各國內部越來越不安分的無產階級。
隨著俄國革命的勝利,布爾什維克向全世界無產階級證明了一點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這條路子是可以走得通的!在俄國勝利的激勵下,向往更加美好生活的各國無產階級開始向榜樣靠攏,集會、游行、罷工此起彼伏。連生活還算不錯原本很安分的美國工人都開始走向街頭,更不用說英法兩國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無產階級了。
從1918年開始,工人運動空前高漲,哪怕德奧投降也無法改變這一趨勢。也就是說,帝國主義集團內部確實像托洛茨基所言。很不安定,剛剛打贏了世界大戰的他們還來不及品嘗勝利的喜悅,就面臨一場更加猛烈的內部動亂。在這一刻,帝國主義集團確實拿不出全力去對付新生的布爾什維克俄國。
在這種情況下,帝國主義集團內部對干涉俄國定下的目標肯定是不太高的,能鏟除布爾什維克那當然是最好,當然做不到(可能性很大)的話,那就嚴重削弱布爾什維克的攻擊性,將他們圈禁在極北苦寒之地就好了。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協約國集團確實想通過一場快速和決定性的戰役解決問題。他們實在不能再維持一戰那種消耗狀態了。自然而然的,越快解決問題也就越好。而之前之所以不給福煦施加壓力。原因是他們還沒有達成一致而已。
福煦的壓力山大,哪怕他再不情愿,也不能違抗集團內部的一致意見,除非他是不想當這個總司令了。在上層的壓力下,福煦不得不調整了部署,放棄了之前的一線平推戰術,終于將拳頭伸出去了,而且一伸出去就是三只拳頭。
其中法國拳頭居中主攻,這只拳頭包括五個師,也就是一個整編軍的兵力。在法國人左右兩翼,擔任掩護輔攻任務的是三個師的英國遠征軍以及四個師的美國遠征軍。也就是說這只打出去的拳頭包括12個師十六萬人八千的龐大兵力。
這還不是全部,在這三只拳頭后面,福煦還準備好了第二波次的打擊力量,如果上頭能按時兌現兵力的話,第二個攻擊波將由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各一個師,以及法國和美國各兩個師組成。雖然七個師比第一波次差點,但是在福煦看來,只要第一波攻擊打得不是太差,必然能消耗白俄羅斯方面軍大量的力量。等第二波次趕上來之后,需要的恐怕是痛打落水狗而已。
當然,讓福煦比較遺憾的是,第二波次的部隊并沒有完全到位,絕大部分還在從法國穿越德國的路途上,樂觀的估計也得一周到十天的時間才能抵達波蘭。而這也是他之前那么小心翼翼的主要原因,畢竟他面前的白俄羅斯方面軍也擁有四個軍,超過20萬人的龐大兵力。僅僅從兵力上說還超過了他。
不過福煦并不認為自己處于下風,跟充滿了游擊習氣的布爾什維克紅軍相比,他手頭的部隊都是經過一戰考驗,由德國人“陪練”出來的精兵,雙方的戰斗力天差地別。以他現有的12個師一口吞掉白俄羅斯方面軍有問題,但是擊敗他們問題并不大。
“太托大了!”
這是李爾文聽聞福煦的部署之后的評價,確實,福煦現有的部隊面對白俄羅斯方面軍確實占有優勢,可波蘭戰場上可不止有白俄羅斯方面軍。在東普魯士,波羅的海方面軍和東普魯士解放軍加一塊也擁有二十大幾萬兵力,哪怕他們不能全力投入到戰場中去,投入三到五個師也是能極大的改變勝負天平的。
不過m卻認為李爾文過于杞人憂天了,第二波次的部隊正在趕往波蘭的路上,而且第三波次和第四波次也在整備集合當中,這還僅僅只是協約國方面的正規軍,將仆從軍算進去,力量將更加強大。比如德國的艾伯特政府就許諾投入至少五個師的干涉軍,這一批德國部隊已經在波德邊境集結,很快就能投入戰斗。到時候波蘭戰場上協約國的干涉軍將超過24個師。三十多萬正規軍對付四十萬紅軍和東普魯士解放軍。問題很大嗎?
甚至m認為將仆從國雜牌軍算進去,雙方的力量對比還會發生深刻的改變,到時候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干涉軍總兵力將超過六十萬,而將布爾什維克能投入戰場的三個方面軍和東普魯士人民解放軍都算進,也不過是五十萬。不管怎么看布爾什維克都沒有一點優勢!
m的算法正確嗎?應該說沒有大問題,從歷史上看,協約國集團在歐洲方向確實搞了一只總兵力超過六十萬的大軍武裝干涉俄國,愣是幫波蘭、羅馬尼亞一幫仆從國在北極熊身上割下了不少肉。但是。也必須看到,這六十萬人并沒有消滅布爾什維克,甚至都沒有做到給對方致命的打擊。
這支急匆匆武裝起來的部隊耀武揚威的擺了幾個造型,嚇了嚇布爾什維克,隨便撈了點好處之后就散伙了。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很是對不起圍觀群眾。
更何況現在的局勢跟歷史還有相當程度的區別,1919年還沒進入年末,俄國的內戰就結束了,布爾什維克再也不用兩頭兼顧四處救火,可以全心全意地應付帝國主義的干涉。
甚至此時的匈牙利革命以及捷克斯洛伐克革命都沒有失敗。在歐洲的腹地,那些準備跟隨協約國在北極熊身上撈便宜的小國不得不掂量掂量后果。更主要的是波蘭已經完全被打殘了。不能像歷史上那樣貢獻二三十萬擦腳布充當攪屎棍。而且俄國人還收獲了一個強力的小伙伴猶太人。
總而言之,俄國人比歷史上那種四面漏風的狀態強太多了,完全有能力跟協約國掰掰腕子,不說占有優勢,但也不會被吊打。反倒是協約國集團要多掂量掂量,一個弄不好反而會被整得灰頭土臉面目無光。
就在福煦指揮第一波次進攻隊大踏步向華沙逼進,就在圖哈切夫斯基緊張得守在電話機和地圖前尋找戰機的時候。另一場決戰卻在基輔打響了,在獲得了很有限的支援之后,伏龍芝的烏克蘭方面軍扭轉了被動挨打的局面,在月份積小勝為大勝,一點點的蠶食了彼得留拉的部隊。
尤其是他獲得米羅諾夫和西烏克蘭逗比們的支援之后,彼得留拉腹背受敵,幾乎再也無法給紅軍造成太大的麻煩。到了九月二十日,彼得留拉的殘兵敗將已經只能龜縮在基輔茍延饞喘。唯一支撐著彼得留拉繼續戰斗的希望就是協約國集團的許諾繼續堅持,最多只要一個月我們就能消滅白俄羅斯方面軍和東普魯士的猶太人,到時候收拾伏龍芝也不過是小菜一碟!
對于協約國集團來說,伏龍芝的那十來萬人就是一碟小菜,不過這一碟小菜不能在這個時候就擺上桌面,因為桌面上還有兩道大餐,沒有消滅圖哈切夫斯基和李曉峰的部隊之前,伏龍芝這道小菜就能噎死他們。
彼得留拉堅持得越久對他們就越有利,甚至如果不是馬赫諾太過于奇葩,他們都想拉攏這個無政府主義的奇葩幫忙拖后腿。
說起馬赫諾,這位仁兄跟米羅諾夫還真是一對歡喜冤家,歷史上他們并肩作戰搞定了鄧尼金和弗蘭格爾。而這個時空,他們卻在疆場對峙,打得不亦樂乎。
在九月二十日當伏龍芝對基輔發起攻擊的時候,米羅諾夫和馬赫諾在文尼察附近也開始了纏斗。這兩位一個是卓越的騎兵將領,另一位是游擊戰和運動戰專家,撞在一起之后就像輕量級拳王的對決,那真是上下翻飛拳來拳往打得好不熱鬧。
而更有意思的是,這兩位打得火花四射異常熱鬧,但是給對方的殺傷確實相當的微弱。為什么?誰讓這兩位都是運動戰的專家,都是那種特別擅長纏斗、特別善于擺脫的軍事家。形勢稍有不對就會當機立斷的脫離戰斗。
如此一來,戰斗雖然進行得很頻繁,可是規模著實是不大。相當多的時候,雙方剛剛進行接觸,一眨眼就又分開了。這樣的戰斗模式,能有多大的死傷呢?
當然,這種模式其實對馬赫諾更加不利,畢竟米羅諾夫只是配合伏龍芝作戰,之前伏龍芝被馬赫諾和彼得留拉兩個人一明一暗一正一奇折磨得痛不欲生。而如今馬赫諾被米羅諾夫纏住了,自然沒辦法去騷擾伏龍芝。以伏龍芝的能力,同時收拾馬赫諾和彼得留拉有難度,可是單獨對付他們倆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是問題。
也就是說,米羅諾夫完全可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要纏住他馬赫諾就足夠了。而馬赫諾一旦無法擺脫糾纏,等彼得留拉完蛋之后,他絕對是死路一條。
“不能在這么下去了!”馬赫諾敏銳地察覺到了危險,他不能再同米羅諾夫糾纏了,“既然甩不掉米羅諾夫,那就消滅掉他!”
鞠躬感謝川流華桂、hzwangdd和尤文圖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