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弄沉韓國佬郵輪的生物還是不放心,開始對海島周圍的海域進行搜尋。
衛航也是早有準備,從海珠弄出來一批旗魚。在海珠里面生長繁殖的旗魚,個體都大不少,而且一條條都是兇猛無比,在海上簡直就是霸王一樣。
“小心點,能把郵輪都刺穿,我們的漁船也堅實不到哪里去。”衛航提醒道。
這時候,大家就看到海面上出現一面面背鰭,跟旗幟一樣樹立起來。
“果然是它們。”陳建良等人看了,都紛紛松了口氣。只要不是不明生物就好,旗魚再怎么厲害,他們也都能應付,來了就是高級海鮮。
“今晚的生魚片有找落了。”有人開玩笑道。
“就你喜歡吃,生魚片有什么好吃的?外國佬才吃那種玩意。”有船員開口道。
他們一直以為,生魚片還是外國的美食。而且還是生吃,魚類生吃也不好,寄生蟲多,小心吃死人。
衛航聽他們議論,笑道:“也不能說外國人才吃,說起來,生魚片也是我們中國的美食之一。”
“中國的?不是日本的嗎?”
“我聽說是韓國的,日本的叫什么壽司吧?”
“好像歐洲比較流行吧?”
云如龍等人聽到這些沒什么見識船員大發議論,都忍不住發笑。
“生魚片很多國家都在吃,不過聽說,好像吃法是從我們中國流出去的。”木子解釋道。
衛航點頭,告訴大家,生魚片在日本也叫刺身,指將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起源于中國,在中國古代是常見的魚類菜品,今流行于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為什么叫刺身?”有人問道。
衛航倒是聽說過原因,據說,以前日本北海道漁民在供應生魚片時,由于去皮后的魚片不易辨清種類,故經常會取一些魚皮,再用竹簽刺在魚片上,以方便大家識別。這刺在魚片上的竹簽和魚皮,當初被稱作“刺身”,后來雖然不用這種方法了,但“刺身”這個叫法仍被保留下來。
近些年,隨著餐飲業國際間交往的增多,世界各國好吃的東西都能在國內找到。刺身也是這樣,它已經從日本料理店走進了數量眾多的中高檔中餐館。
不過,在中餐里,一般可視為冷菜的一部分,因此上菜時可與冷菜一起上桌。因為原料是生的,外形很好看,故飯店一般都會在冷菜的邊上單獨劃出一間玻璃房,以讓廚師在里面現場批切裝盤制作,這也成了許多中餐館的一道風景線。
“所以,生魚片一開始本來是我們中國的美食。但因為不衛生等原因,并沒有發揚光大,反而在日本流行起來。”衛航說道。
“那么,就是日本抄襲我們的了?”
“倒也不能說抄襲,畢竟吃法是在人家國家發揚光大的。別看生魚片在國外好像很受歡迎,但在我們國家,老百姓還是習慣熟食。生魚片永遠不能成為中餐的主流美食。”衛航說道。
“別說那么多,今晚大家吃生魚片。這旗魚,就是制作生魚片的上好材料。”云如龍開口道。
這些家伙,跟著衛航混,高級貨吃多,現在嘴巴也是養叼了。
在每年三到六月間肉質最為肥美,是日本壽司與生魚片中的珍品。
白旗魚味道最鮮美的季節是冬季,尤其在每年年底元旦至農曆春節前后這段時間,漁船捕獲的白旗魚大多富含油脂;而黑旗魚、芭蕉旗魚則在夏季,尤其是芭蕉旗魚在每年三到六月間非常肥美,魚肉的切斷面呈現鮮色,可媲美鮭魚肉,一般內行人稱為金瓜肉。
旗魚種類較多,主要有真旗魚、目旗魚、黑皮旗魚、芭蕉旗魚,其習性大同小異。
“開動了喂!將它們釣上來。”云如龍喊道。
這種大型海魚,通常都是拖釣比較好,用漁網捕撈,多少漁網都不夠它們折騰。要知道,這些旗魚可是將郵輪都刺穿的。
他們的船隊里面,就有專業的拖釣船。
一般多采用“釣切”的方法,來釣獲旗魚。
所謂“釣切”,就是先在船的兩邊各伸出一根拉力大、韌力強的大竹竿,竹竿的長度應為6米左右。并在其前端用不同粗細的線繩將母線捆在竹竿上,通常捆三道:最前端的捆線要細一些,第二道捆線稍粗,第三道捆線最粗。
當魚訊傳來,拴捆母線和竹竿的線繩就會逐道斷裂,起到作合的作用。當最后一道線繩斷開后,即由筐子里出線。等出線緩慢下來,即可猛然拉動母線,大力作合后,不斷拉線、放線,反復引遛,使釣住的旗魚精力耗盡,從而拉近船邊,借助助撈器,把它捕撈上船。
見云如龍等人沒把那些旗魚放在心上,衛航覺得有必要給他們潑一盆冷水,讓他們正視那些旗魚。
船隊的后面,還有一艘小漁船,是這座海島本來留下來的。幾十萬的漁船,那猶太人沒有計較,算是送給了衛航他們。
就在這時候,那些旗魚發了瘋一樣,朝那艘漁船發起攻擊,速度非常快。
衛航趕緊提醒:“讓那艘船的人都小心。”
“媽的!真快呀!”其他船上的人,看到旗魚飛奔過去,也嚇了一跳。
作為世界公認的短距離內游泳速度最快的魚類,可不是開玩笑的。
幾乎是一眨眼的功夫,那艘漁船被刺成馬蜂窩,慢慢沉下去。還好,旗魚沒有攻擊人,干完了那艘船,都紛紛沉入海底。
留下云如龍等其他船上的人目瞪口呆,終于見識了那些旗魚的恐怖。
“我去!難怪,韓國佬的郵輪那么可憐。”木子艱難地咽了咽口水,剛才還大言不慚,說什么旗魚就是他們的一道高級菜。一不小心,他們都要變成人家一道菜了。
衛航吩咐大家,將人員救上來:“那些旗魚,得慢慢對付,不要惹怒它們。”
“那批旗魚不搞定,我們這里周圍海域還真不安全呀!”陳建良不得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