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把石壺,可是好東西,因為在內行眼里,他們可不僅僅是麥飯石材質雕刻的精美石壺那么簡單。
這幾把石壺,不光是做工精美,最關鍵的是這幾把石壺壺蓋內的那個陶字,有了這么一個印記,這就已經足以說明這幾把石壺的來歷了。
石壺這東西,其實起源并且興起的時間并不長,這東西的出現,其實也主要是和咱們中國人喜歡喝茶這個習慣有關。
最早的時候,咱們中國人喝茶都是用瓷壺,或者是紫砂壺,而且這兩兩種茶壺,在古代就已經成了很多文人雅士,或者是茶藝愛好者的雅好。
從古代就開始有人收藏,等到清代,因為清朝幾個皇帝的喜愛,紫砂壺這種茶具更是盛行一時,再到后來,這股風潮一直延續到了民國年間。
而等進入新中國時期之后,因為文化思維的緣故,古董文物這東西一度受到打壓,直到改開之后,文物古董行業又迎來了一次新的生機。
紫砂壺,茶壺這樣的茶具,又漸漸的隨著古董行業的復蘇,開始變得流行了起來。
等進入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在浦海又那么一家幾個兄弟,都是浦海美術工藝工廠的技術員工,這幾個兄弟也非常喜歡茶具的研究制作。
不過在當時他們另辟蹊徑,不采用過去的紫砂或者瓷器這樣為原材料制造茶壺,而是開始用石頭,采用雕刻的手法來制造石壺。
而他們的這種創新,也讓他們在國內的茶具界,另辟了一條蹊徑出來。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兄弟制作的茶壺,只是被人們當做制作精美的工藝品來看待,后來大量的寶島人,來到浦海投資。
這幫寶島人也很快就認識了這樣的石壺,并把這樣的石壺帶回到了寶島。而這些石壺因為雕工精美,外加使用的一般也都是高檔石頭材質。
而且用這種石壺喝茶,不光能夠保溫,保證茶湯的味道不變。更能對人體產生莫大的好處,于是這樣雕工精美的石壺,就迅速在寶島內流行了起來。
而這股新茶具的熱潮,也迅速蔓延到了香江,日本。韓國,甚至包括東南亞一帶。
大量的訂單,從那些地區發到了國內,而那幾個兄弟一看他們發明制造的石壺,勢頭這么好,再加上當時的國家也為了減輕包袱,鼓勵工人們下崗再就業。
于是幾兄弟一咬牙就從工藝美術廠直接辭職,自己下海創辦了一家專門制造石壺的企業,這就是現在在國內石壺業界,鼎鼎大名的那家陶宏齋了!
而那陶氏兄弟。隨著他們的石壺越來越廣為收藏愛好者所接受,也成了現在國內鼎鼎大名的一代工藝美術大師。
他們兄弟中有兩個,現在不但有國家頒發的特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甚至還享受著國家的特級津貼。
這要擱到古代,能混到這樣地位的手藝人,那幾乎無不是一個個可以開山立派的獨門宗師!
而他們所雕刻出來的石壺,現在也是身價倍增。
二十多年前,他們還在浦海是工藝美術廠做工人的時候,那時候他們雕刻制造出來的石壺,拿到市場上被當做工藝品來販賣。價格也不過就是幾十塊錢而已。
而現在,他們親手制作的石壺,在市場上幾乎是一壺難求。
每天不知道有多少大老板拎著現金,登門去拜訪。就是想求一把他們親手制作的石壺而不得。
而他們制作的石壺,現在如果拿到拍賣市場上,隨隨便便都得從幾百萬起拍,最后拍出上千萬,甚至幾千萬,那都是在稀松平常不過的事情。
而京城現在所面對的這幾把石壺。卻正就是他們之前所創作的作品。
金沐晨之所以敢這么肯定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幾把壺的壺蓋內部上面那個小圓印章里面的那個陶字!
他在紐約的時候,方伯又幾個老朋友,大多都是古董圈子里的人,其中有幾個,都是和方伯差不多時期,從國內來美國混的,而且也有幾個和方伯一樣,都是做古董生意的。
其中有一個姓劉的老伯,就是浦海人,在國內剛剛改開的時候,他就在浦海那邊的國營工藝美術品商店工作。
后來等改制之后,他干脆一咬牙,自己辭職,開了一家古董店。
就靠著自己在古董圈里,多年摸爬滾打的本事,硬是養大了一雙兒女,而他的那雙兒女也很爭氣,大學畢業就雙雙來到美國,并且在美國落戶安家。
后來還把他從國內接到了紐約,而這老頭來紐約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處去找古董店,就這樣一來二去和方伯成了朋友。
而這老頭從國內也沒帶來太多的好東西,不過唯一讓他最感到得意的就是他從國內帶來的那把陶宏齋出產的石壺。
那把壺金沐晨也看過,制作的確實是相當精巧,平時哪怕是在沉,那老頭都帶在身上,和方伯他們幾個老友在一起的時候,更是少不了要拿出來炫耀一番。
所以他的那把壺,金沐晨可沒少看,也正是有了那樣的經歷,他才知道這陶宏齋石壺的奧妙。
石壺這東西,在古董圈里,屬于新興的品種,考慮到這種東西誕生的年代,這種東西甚至在古董界里的地位都一只很模糊。
有人說他是文玩,也有人說他是古董,反正到現在也沒有一種明確的界定。
但是這種東西因為材質比較好,還有就是雕工確實漂亮,藝術性非常強,所以很多古董玩家,更愿意把他們看做是,現代人給后代制作的古董。
也正是因為這樣,這陶宏齋的名氣,在現代的石壺收藏界里,才會那么大,甚至可以說全國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而那劉伯手里的石壺的標識,就和金沐晨看到的這幾把石壺壺蓋里面的標識是一模一樣。
那劉伯也曾近給金沐晨講解過他那把石壺的來歷,據說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時的浦海工藝美術廠,拿到他們工藝美術商店寄賣的工藝品。
可是那把石壺一直沒有賣出去,他看著有非常的喜歡,最后是咬牙花了三十多塊錢,將近他半個月的工資才買下來的,哪想到就因為這把壺,回去之后,他老婆是和他吵了一個月的架。
但現在,當年三十幾塊錢的東西,現在的價值已經翻了幾百上千倍不止了。
后來陶氏兄弟從工藝美術廠辭職之后,創辦了陶宏齋開始專門制造石壺,而且把陶宏齋的名氣越做越大,做到現在市面上,他們的作品是一壺難求。
這也讓石壺在收藏界的地位不知道提高了多少。
只不過在當年陶氏兄弟從工藝美術廠辭職之后,他們的作品,在壺蓋內部的標識,全部都改成了陶宏齋的字樣。
只有當年他們還在工藝美術廠工作的時候,制作的石壺,壺蓋內才會只有一個簡單的陶字。
而現在這幾把壺壺蓋內部的那個陶字,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有這個字,就證明那年輕人應該大致沒說假話,這幾把壺應該是八十年代,陶氏兄弟的作品。
至于是不是像他說的那樣,是他爺爺當年從國內買回來的這可就不好說了。
而且從另外一方面來說,這么珍貴的東西,就被他這么隨便的擺在門口,這就已經說明了這幾把石壺,在他心里的地位。
最起碼他對這幾把石壺的來歷,還不是那么特別的了解。
這樣一來,就給了金沐晨和他討價還價的余地。
古董市場就是這樣殘酷,哪怕你這東西確實是正經途徑得來的,但是如果你不懂,那么你在行家面前就是一個睜眼瞎,那你挨宰就只能怨你自己學藝不精。
金沐晨可沒有必要,教給他這方面的古董知識,他聽那年輕人一講完,就笑瞇瞇的扭頭問他道。
“好吧,其他的廢話就不用多說了,你來告訴我,你這幾把壺,到底想買多少錢?”
“額…這個嗎?這幾把壺,畢竟在我家年頭已經非常久了,是我爺爺當年傳下來的,我對這東西也挺有感情的…”
屁話,你對著東西有感情的話,你會就這么隨便把他們擺放在這里?
金沐晨心里暗罵了一句,不過臉上到是不動聲色。
“這樣吧,一把壺,三萬塊…人民幣…”
“嗯…那就這樣把,成交!”
金沐晨聽了這報價,也是一愣,原本還想狠宰他一刀的,可是看這家伙完全就是個草包,什么都不懂,想想看還是算了。
三萬塊他也能賺,但是相比自己而言,自己就賺的更多了。
這幾把石壺,從工藝和材質上來說,無論那一把都是上上之選,只要拿到國內的石壺專拍上上拍,隨便一把的價格,都會不低于百萬,就算每把給他三萬,自己也還有得賺。
想到這里,金沐晨也就不忍心在對他痛下殺手了。
金沐晨隨手掏出了卡片,遞給了那個小伙…()(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