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之賢侄,你方才說打造一艘三層槳座戰艦,以驗證其效…這是何意思?”
酒宴開始,菜肴一道道被端上來的時候,賈似道又問起了打造三層槳座戰艦的細節。此時南宋士大夫的飲宴是極為奢華的,各色珍饈總要上個十幾道,席間還有美貌的姬妾服侍,賓主之間通常還會以詩賦助興。
不過賈似道的興趣似乎還在戰事之上——兩淮此間的大戰已經尾聲,蒙古軍慘敗而走,現在的疑問就是夏貴能否在淮河攔截蒙古副帥渤花率領的殘部了。但是四川方面的戰局卻仍然嚴峻,釣魚城被圍,川江航道被蒙古人用浮橋截斷。而且蒙古人還在宋軍叛將楊大淵、張大悅、劉淵等人的幫助下打造了200余艘戰船,依靠占據上游順流之利,幾次擊退了試圖逆流西進的呂文德部——眼下還是水流較緩的初冬,要是到了春夏水漲之時,川江水流之急,足以讓普通的車船難以前行。
陳德興笑道:“相公,下官想打造一艘三層槳座艦以檢驗其航速和撞角效果。”
賈似道沉吟良久,似乎在琢磨有沒有必要浪費個二三十萬貫會子去打造一艘“試驗船”,最后道:“慶之,這船到底有多快?”
陳德興道:“若在無風無浪的情況下,最快可達每個時辰八十里!”
“一個時辰八十里?那豈不是一日千里?”一旁的董宋臣吃了一驚,脫口而道。
陳德興搖搖頭:“一日千里是不可能的,畢竟人力有限,全力操槳半個時辰就該力竭了。”
“那就是四十里,有何用處?”董宋臣連連搖頭。
賈似道卻道:“若是逆流呢?這船在逆流之中,這船能開多快?”
賈似道并沒有想過要用這種三層槳艦去打海戰,眼下讓他頭疼的是川江之戰!在逆流當中,宋軍的戰船很難前進。行軍的時候還能靠纖夫,但是上陣打仗不可能用纖夫啊!所以他就想要一種能在逆流中保持一定速度的快船。
陳德興追問:“那要看水流多快了?”
“若是在川江之中呢?”
“川江…”陳德興皺眉思索,他的前生雖然是海船上的二副,但是對川江的水文資料并不陌生。
在三峽大壩沒有修建的時候,川江在夏季豐水時的最大流速在14.5公里/小時之上,雖然蒙古人架設浮橋的涪州西藺市并不在水流最急的三峽地區,但是水流速度最急的時候,也不會低于10公里/小時。航速低于5節的船只根本不可能在川江中依靠自身的力量逆流航行,只能靠纖夫拖拽。
而三層槳座戰船的理論巡航速度可以達到七節半以上,也就是接近14公里/小時。若是全速沖刺,達到十一節以上的航速,也就是超過20公里/小時,也是有可能的。
“若是在眼下交兵的涪州西藺市一帶,春夏漲水之季,以勻速航行,每個時辰行上八里還是可能的。”陳德興默算了一下,回答道。“若是全力極速,當可達每個時辰四十里!”
“每個時辰八里到四十里…”賈似道拈著胡須,低聲自語道:“倒是不慢了。若再以發石、天雷摧破浮橋,當可使大兵直抵釣魚城下!”
一旁作陪的廖瑩中笑道:“若如此,川江水路暢通,西援川蜀之戰就能大獲全勝了。”
董宋臣也連忙賠笑道:“若如此大參必能解四川之危,說不定還能把北虜大汗的性命也留在釣魚城下!”
這個閹人還真有張烏鴉嘴!這蒙哥大汗不就是死在釣魚城下的嗎?
陳德興斜了董宋臣一眼,聲色不動地道:“相公,若是驗證成功,下官希望將砲軍改成水軍,親自監造三層槳座戰船36艘,為西援大軍之前驅。”
賈似道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卻扭頭看看董宋臣:“如何?是少年英雄否?”
“的確英雄年少!”董宋臣媚笑著挑起大拇哥夸道。
賈似道笑吟吟點頭,一揮手道:“慶之,老夫準你所請了。”
“謝相公,下官還有一個不請之請。”
“說吧。”
“這三層漿座戰艦的槳手有些難覓,不僅要身強體壯,還需耐得勞苦。而且槳手不會上陣,難有殺敵立功的機會,尋常戰士恐怕不愿充任。因此下官想將日前所俘獲的七八千北虜漢軍充作槳手。”
三層漿座戰艦的槳手的確是個苦差事!在如今的西方,充當槳手的通常是奴隸。這一點,陳德興是知道的。而想要在當下的南宋招募到幾千個胳膊粗裝的漢子充當槳手,的確是不大容易的。所以陳德興就看上了那七八千個蒙古漢軍戰俘了…其中還有一個人是張弘范。
“此等歸正人可靠得住?”賈似道搖搖頭,“不如將之打散編入諸軍為選鋒。”
被俘漢軍被南宋稱為“歸正人”,是很不得信任的,和主動南歸的北人并不是一個概念。通常情況下,宋軍會將這些歸正人打散編入諸軍,在作戰時就讓他們充當炮灰。而陳德興提出要將七八千歸正人編入一軍,聽著的確不大保險。
陳德興道:“請相公放心,下官會讓人嚴加看管此等歸正人,亦不會給他們武器盔甲,只讓他們充當槳手出力。”
賈似道回頭對廖瑩中道:“群玉,你看呢?”
“相公,學生覺得用歸正人充槳手倒是不錯。”廖瑩中輕輕轉動手中的酒杯,思索著道,“只是這槳艦每船有將手一百七十余人,甲士不過數十…是不是少了一點?”
賈似道看看陳德興,他也覺得幾十個甲士太少。尋常二十幾輪的車船上都有兩百左右的甲士呢!
陳德興胸有成竹地道:“兵不在多而在于精,而且槳艦并不以登船肉搏和弓弩殺敵,乃是靠撞擊和發石破敵,人數不用太多。”
“以發石、天雷破敵么?若北虜以火箭反擊,引爆了天雷可如何是好?”賈似道皺著眉頭插話。很顯然,奸臣現在是在認真考慮川江戰事了。
“不用天雷。”陳德興一笑,“只用鐵球即可。”
“鐵球?”
“燒紅的鐵球。”陳德興解釋道,“可以在槳艦上配火爐,燒紅鐵球后拋射出去,以鐵球為引火之物。”
這個辦法,本就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通用的。那時戰艦上的縱火彈就是燒熱的鐵球,至于填裝了火藥的爆破彈,因為種種技術難關,要到19世紀下半葉才逐漸普及。
“鐵球也可縱火?”賈似道吃驚地問。
陳德興笑笑:“相公可遣人試驗。”
行不行,的確要試過才知道。這好像已經成了陳德興搞技術進步的原則了。
賈似道卻擺擺手道:“不必了,想來慶之你也已經試過了。慶之,打造三層槳座戰船之事且先交與你去辦。若是真如所言,此船可在江面行駛如飛,老夫就準你所請,將砲軍改為水軍,并且把八千歸正人盡托于你。不過,你得將打造發石、天雷之術盡傳于揚州都作院和御前軍器所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