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七百五十六章:不幸中的幸運

熊貓書庫    大秦之帝國再起
🔊點這里聽書

  “胡人正在試圖向中亞區域進行突圍,西方有一些族群因為戰火的關系正在向中亞區域遷移。出塞的軍隊目前所擁有的騎兵數量不足,后勤線的制約也產生器械不足的現象,他們一致認為沒有把握發動與胡人的決戰。”

  “那些從西方遷移過來的族群很多?”

  “初步判斷,涌入西域區域的族群不少于四十五個。那些族群的人口從數百到數萬,個別的族群人數可能超過十萬。這些族群的發展程度也都不相同,有些是處在類似于百越茹毛飲血的階段,有些則是有完善的文明制度,他們的科技發展層次也難以進行判斷,不過初步的偵察是沒有擁有鐵器的青銅時代。”

  “冒頓正在與那些新的異族接觸,試圖形成一個抗衡我們的聯盟?”

  “是的,冒頓正在與新出現的異族接觸。前線傳來的情報上顯示,已經有兩個新出現的異族被冒頓說服。”

  會有那樣的情報是因為冒頓的隊伍中出現了華夏族群從未見過的東西,那些東西可以是服裝,也能是出現在人的頭發,甚至是能從紋身上進行區別。

  對了,現在整個世界的很多族群都有紋身的習慣,越是落后和野蠻的族群紋身就越盛行。他們的紋身可以是本部落所崇拜的圖騰,也可以是當地比較兇猛或者狠毒的野獸和昆蟲,很多人相信紋身能夠帶來力量,其實是紋身在臉部使人變得猙獰,不但是起到阻嚇的作用也給自己壯膽。

  比較喜歡紋身的是出自波斯裔和埃及裔,波斯是受到印度支那那片生活在叢林里的族群影響,埃及裔則是受到了非洲大陸上原始部落的影響。另外,埃及人目前可不會自稱為阿拉伯人,埃及文明盛行的時候“阿拉伯”這個稱呼還沒有出現,還是需要到中葉世紀哈里發(既是蘇丹)制度橫掃中亞的時候,埃及人才開始自稱阿拉伯人,也只有波斯人拒絕成為一個“阿拉伯人”,因此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一直遭到新興阿拉伯集團的攻擊。

  “幾個中郎將是什么態度?”

  “回王上,幾位中郎將請求來自您的指示。”

  聽聞西邊遷移來很多族群,呂哲其實也是一種犯懵的姿態,特別是刺探到冒頓正試圖與那些新出現的異族進行溝通,他的內心里不免出現兩極化的矛盾。

  華夏在記載歷史的時候只會記錄本土發生的歷史事件,因為對“天下”之外的土地不感興趣(或者叫無視),史學家出現后的歷史記載上對于“域外”的記錄哪怕是有也只是三五筆的點綴作用,從來都沒有興趣去了解本身族群之外的任何一個民族,哪怕是對敵人也是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

  華夏族群對于異族當然有藐視的資格,因為華夏族群從黃河源頭開始擴張之后,一個又一個異族在與華夏族群的交戰中不是臣服后被融合,就是被消滅得連一個族人都沒有剩下。后面又因為華夏的文明被儒家所把持,罷黜百家之后的儒家是一種唯我獨尊的姿態,對于“域外”能夠打得過的時候是一種藐視的態度,打不過儒家就干脆學鴕鳥。這種現象也就造成整個華夏的歷史篇章除了面臨亡國或危機時才會突然“冒出”一個異族,其余時間段歷史記載上的異族在官方上都是不存在的。

  觀看整部華夏歷史,很喪氣地說是一部內戰史和亡國史,也就是因為儒家的出現才會有“朝代更替”的說法,無論是同族群的統治家族更替或是亡于異族手中都叫朝代變更。而這也是世界獨一份,在其它沒有儒家的文明中并不存在朝代更替的說法,所采用的都是使用“亡國”這個很明確的記錄。

  對于外部環境的不了解影響到的不止是一代兩代人,是整個族群在繁衍期間的一個缺點,造成的是對危險沒有足夠的認知,無法產生預見的環境,其結果自然是“內王外圣”的政治觀點橫行。

  在呂哲的記憶中,西域當然是一個族群復雜的區域,可是在西域生活的那些族群是“本地人”,又或者是從其它地方遷移而來,這一認知上是處在“空白”階段,他甚至都不太確定歷史進程是不是本來就該是目前這樣子。

  因為對于事態發展的模糊,呂哲自然也就沒有產生對局勢的了解,那么又怎么去下達指示?

  “出塞部隊目前的騎兵是十二萬,在數量上要遠遠少于南下的胡人。新出現的異族之中不缺乏游牧民族,若是讓冒頓與那些異族聯合在一起,騎兵的數量差距會被拉得更大。”

  漢軍目前只有三個騎兵軍團,也就是第一騎兵軍團、第五騎兵軍團、第九騎兵軍團,每個軍團的騎兵建制是五萬人,那么也就是十五萬名騎兵。另外收編于秦軍的王賁所部和徐巖所部,從接近五十萬的秦軍中又整編出大約六萬的騎兵,收編自王賁所部的三萬騎兵已經出塞,屬于原來中原軍團的三萬余騎兵卻是還待在三川郡。

  第一騎兵軍團和第五騎兵軍團現在都是作為出塞參戰部隊在沃野那一塊,王賁麾下的三萬騎兵只有少部分是發下了必要的騎兵裝備,如馬鐙、新式馬鞍、斬馬刀、騎弩,戰馬的馬蹄鐵倒是普及了。

  出塞作戰的騎兵的數量并不是固定不變,軍團建制下的騎兵會在交戰中出現傷亡,也因為水服不服的關系造成非戰斗減員,所以哪怕是能夠就地征召善騎者進行補充,出塞作戰的騎兵也從來沒有超過十二萬。那有一部分是受于軍團編制的約束,更多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成為一名合格的騎兵,畢竟正規軍講究的是協同作戰,沒有經過專業訓練過的補充兵,有時候補充了還不如沒有補充。

  “王上,是不是派出混編軍團接替前往遼東的第九騎兵軍團,命令第九騎兵軍團向沃野方向進行移動?”

  這個想法呂哲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只是很明顯那么做存在很大的風險,第九騎兵軍團前去遼東一方面是警惕來自于東胡可能產生的威脅,更多的是因為燕地剛剛納入統治疆域。

  “將第九騎兵軍團調往河曲需要至少兩個月,若是第九騎兵軍團被調走,增補到燕地的軍團需要增加到至少兩個,除此之外二線部隊的投入也會增加。”

  燕地是一種地廣人稀的現狀,剛剛納入統治疆域也必然是不安穩,所需要的是一支機動性強的部隊進行駐扎,好能夠隨時應付突然冒出來的非漢軍武裝,不使得駐軍機動性不足讓那些武裝有發展壯大的機會。

  說到底,因為擴張的速度太快了,導致的是戰線一再一再地被拉長,對于后勤運輸線的壓力是隨著各支部隊遠離本土的距離在增加,想要改變這一現狀還需要等待中原各地區恢復生產,但是又會與漢國的國策造成沖突。

  呂哲制定下的國策,南陵是作為中樞所在,各地繳納上來的賦稅是歸納向南陵,然后再由南陵向有需要的地區進行運輸。這種國策是為了保證中央對地方駐軍有足夠的掌控能力,畢竟控制了后勤也就等于是牢牢地在軍隊脖子上套牢韁繩。所以南陵也是漢國最大的冶鐵基地,包括南陵輻射出去的區域里,漢國的兵器制作和冶鐵產業鏈占據著全國的六成份額,其中的四成因為歷史原因是坐落于各地。

  “第九騎兵軍團既定戰略目標不變。”呂哲沉思了很久,最后說道:“禁軍序列下的騎兵可以脫離出去新組建一個騎兵軍團。”

  聽到那句話的人都是神態大驚,他們十分清楚一件事情,國防軍中的騎兵軍團雖然和禁軍序列下的騎兵都叫騎兵,可是兩個不同系統的騎兵在裝備上和素質上存在差距,最為明顯的就是國防軍序列下的騎兵軍團中重騎兵也就是保持在十比一甚至更少的比例,也就是一個國防軍序列的騎兵軍團最多也就只有五千具裝重騎,然而禁軍序列下的具裝重騎卻是有著驚人的三萬,差不都就是六個國防軍騎兵軍團的總合。

  因為沖壓技術的發展,另外也是因為皮革技術早已經得到足夠的累積,在甲胄制作上面的工序和工期已經大幅度被壓縮,漢國目前關于重甲的產量每個月至少是有近兩萬套,生產出來的重甲有一部分是提供給現役部隊,有一些則是進行儲藏。在輕甲,例如皮甲、輕便金屬甲的產量上,若是進入國家范圍的備戰姿態,每個月生產出來的輕甲其實是與原材料有關,不是缺少工匠。其余兵器上面的產量就更不用多說了,畢竟呂哲從一開始對此就十分的重視。

  出塞作戰的漢軍與胡人交戰的經驗累積下來,發現具裝重騎在騎兵對陣中其實是占有絕對的優勢地位,該因目前的胡人還沒有總結出輕騎無法與具裝重騎正面抗衡的現狀,不是像隨后的歷史進程中了解到對付具裝重騎只能游走不可硬抗。也正是因為這樣,出塞作戰的漢軍雖然在騎兵數量上要少于胡人,但是屢次作戰中卻能取得不錯的戰損比例。

  目前禁軍的數量是有十萬,其中騎兵占到了七萬,要是將這七萬騎兵從禁軍序列中剝離出去,補充上南陵訓練基地的三萬騎兵,戰馬并不缺少的情況下,由這些原本屬于禁軍序列的騎兵為骨干組建起二到三個五萬編制的騎兵軍團不會有任何的問題。

  呂哲看到眾多臣工臉上的詫異笑了笑:“軍隊的存在就是為了征戰,不是作為擺設。”

  漢國官員們的理解中,禁軍是君王親軍,是君王用來保護自己也是維持中央威信的重要兵團,作為一名君王再怎么使用資源來組建和加強自己的親軍都不為過,但是很少會發生在國家有需要的時候,君王剝離自己的親軍補充到征戰序列的情況。

  “加速回到南陵,以禁軍序列的七萬騎兵進行擴編,形成兩個滿編的新騎兵軍團。”呂哲環視一下似乎沒有完全回過神來的眾臣工:“在接下來的大勢中,河曲、西域、東北這三個區域將會是帝國未來戰事最頻繁的地區,三個區域的地形也注定會由騎兵來作為交戰的主力。若是有必要的話,新的騎兵軍團依然需要一再地組建,因此諸君要做到心里有數。”

  剛好前來行營的蕭何有些遲疑:“黔中平原的育馬場已經被證實并不成功,目前我們的馬匹來源依然要借重隴西和趙地、遼東,隴西那邊能夠平穩地供應馬匹,趙地和遼東卻是沒有從戰火中平復過來。”

  蕭何還有一些話沒有說,騎軍的建設和步軍的建設所耗費的資源是不相同的,組建一支騎兵在財政消耗足以新編三個步兵軍團,同時騎兵軍團在平時的物資消耗上也是步兵軍團的至少三四倍,漢國的財政暫時經得起揮霍,但是育馬地的制約前提致使哪怕財政暫時沒有問題,可是能夠獲取的戰馬的數量卻是有限。

  呂哲清楚這一制約,所以關于接下來漢軍的戰略方向其實是重中之重,若是無法將南下的胡人盡數殲滅,也要達到大規模殺傷的目標,然后就該是掉頭經營雁門關外草原和遼東之外草原。用數年乃至于是數十年的時間來加強對育馬地的建設,同時也是加強對牧畜業的發展,提供戰馬為重中之重,像是牛羊等牧畜對于帝國今后的發展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目前我們最多只能保持六個騎兵軍團的建制,再多就無法維持…”司馬欣說的是現有戰馬的不足。

  呂哲當然知道這一點,不過他們的處境可是要比任何一個朝代的華夏統治集團好上太多了,至少還有便利的條件能夠組建起三十來萬的騎兵。按照原有的歷史發展,歷朝歷代除開楊隋和李唐這兩個擁有胡化特色的朝代,華夏統治集團哪個不是在發展騎兵的建設上吃足了苦頭?(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