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騎兵將一個大區域進行切割與封鎖,讓大區域戰場成為一個又一個局部戰場,期間對敵方的支援部隊進行攔截與劫殺,該種戰術是首次出現在華夏戰場。
在此之前,華族軍隊任何對騎兵的運用無外乎幾種,像是武安君白起用騎兵攔截和破壞糧道,又有龐涓大規模使用戰馬代步將騎馬步兵運用在快速增援目的上。
擁有最多戰馬的胡人,他們現在對騎兵的運用十分簡陋,那種騎馬沖鋒的場面幾乎是看不見,趨于龐涓用戰馬進行代步,到了戰場下馬作戰,該種戰術。騎馬射箭在目前并不是胡人的專利,秦軍、趙軍、燕軍也有這樣的能手,只是相對于華族來說胡人自小習慣了騎馬,胡人與馬為伴自然是騎術要超過華族,因此胡人的弓騎兵數量較多罷了。
必須說明的是,胡人的弓騎兵并不是多么厲害的兵種,在以往的邊境沖突中,胡人對上秦軍的弩騎兵經常被打得滿地找牙,胡人與趙軍的白戎、白狄騎兵對陣也是吃虧狀態,燕軍在與胡人的交戰中也是處于優勢狀態。
華族畢竟是科技文明領先于胡人的族群,雖然差不多都是拆用角弓,但是在箭鏃的材料上卻是天差地別,胡人的箭鏃要么是骨頭做成、要么直接就是木頭,華族的箭鏃基本為金屬材料,在殺傷力和破甲能力來說幾乎是沒什么可比性。
在秦一統天下又由漢取代之前,華族對陣草原胡人一直是優勢狀態,這里有華族不缺戰馬的關系,也有科技工藝上的領先,更加主要的是心理優勢上要強于胡人。
漢取代秦,先是經過劉邦的“白登之圍”要用獻上女人和財帛才得以脫困,華族的心理優勢在這一刻被終結,后面又連續失去多個牧場疆土,導致華族政權再也沒有優良產馬地,然后才是一連貫面對胡人時處于被動的開始。
在馬鐙、馬蹄鐵沒有出現之前。單一騎兵的運用也就是借其高速機動性的便利進行運兵。哪怕是只能做到這一步,在一方擁有大量戰馬提高機動性時,占有高速機動性的這一方所取得的優勢也是極為明顯的。
漢軍騎兵裝備了馬鐙和馬蹄鐵,同時對馬鞍也進行了改良。到這一步其實已經是提前近一千三百年。
呂哲起初的作戰部署并不是利用騎兵進行單純的戰場分割和封鎖,他開始的想法十分大膽,那就是戰爭一開始就打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騎兵閃擊戰,說白了還就是一場以高速機動為主的切割與穿插大型戰役,但是實際的情況卻不容許這么干。
漢國的騎兵歷經將近四年的發展其實并不算久。在擁有大批基礎人員…也就是來自于秦地、趙地、燕地善騎者的前提下,加上擁有馬鐙的輔助,在擁有近二十萬匹戰馬的持有量下,四年也不過是才發展到擁有兩個軍團十萬人的騎兵。
騎兵從來都不是人騎上戰馬就是一名合格的騎士,他除了能夠純熟地駕馭戰馬,還要懂得在馬上使用至少一種兵器進行搏殺技巧,會至少一種搏殺技巧之外就要學習更多,例如新的兵器運用,對馬匹的了解,培養懂得號令等等。
四年的時間呂哲可以在有用大量優勢的情況下武裝起兩個騎兵軍團。但是他不能奢望兩個騎兵軍團騎上馬背,經過一些學習就能成為所謂的精銳。
說句非常實在的,兵從來都不是練就的精銳,很多士兵在訓練的時候看去儼然就是一個“兵王”,但是真正上了戰場卻是一個廢材。
同理,呂哲雖然對兩支騎兵軍團有信心,但是很多時候光有信心是不夠的,兩支沒有經過真正考驗的騎兵軍團,呂哲雖然不介意給予足夠的信心,不過該有的循規蹈矩卻是一個必要的過程。
大規模超過千里的騎兵閃擊條件明顯不成熟。在累積起足夠多的騎兵戰經驗之前,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穿插作戰顯然是個不錯的考驗,畢竟不但擁有步兵軍團隨時可以策應,補給上面也能獲得保證。
第一騎兵軍團到目前為止所取得的成績已經超過呂哲的預計。徐志率領的騎兵軍團不但成功地完成截擊田廣兵團的任務,甚至在后面突入東海郡北線的作戰中,該支騎兵軍團也在大規模的反復奔襲中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戰果。
回饋而來的戰報讓呂哲的心思變得更大了,第一騎兵軍團從出戰后并沒有回到后方進行過任何補給,已經做到了騎兵作戰時該有的特性,那就是一旦出擊就不再依賴于后方的補給。除非是收兵回歸,不然便是一種隨時處于作戰狀態且能夠自足的兵種。
實際上也真的是那樣,大規模的騎兵出動之前帶上最大攜帶量的物資,一旦進入戰爭出擊狀態就該是不依賴后方,畢竟他們一生俱來就是一種不斷運動和作戰的兵種,要是對于后勤線依賴過重,那就不是飄忽不定的騎兵,是一種能夠被敵人依照補給線推算出活動規律的偽騎兵,這樣一來與之其它的兵種又有什么區別?
呂哲才不去管徐志率領的第一騎兵軍團在后方沒有進行補給的情況下怎么保證糧食的來源,他要看見的就是徐志領會自己的意圖,打出騎兵該有的特性出來,因此哪怕是大規模的劫掠還是什么,那都是服務于戰爭之外的次要問題。
漢國花大代價組建騎兵不是為了在中原耀武揚威,中原戰事不過是一場證實戰術的經過,他們需要在這一場戰爭中累積足夠的經驗,另外就是找出問題然后完善漏洞,在未來與草原胡人對上的時候能夠承擔起更加重要的責任。
若說徐志率領的第一騎兵軍團在驗證一種新模式的騎兵戰,第五騎兵軍團又有了一些區別。
衛翰所率的第五騎兵軍團在出征前做的準備與第一騎兵軍團有個不同,第五騎兵軍團除了攜帶上第一騎兵軍團會攜帶的物資之外,他們還攜帶上了數量眾多的牛羊和一些工匠、牧人、少許輔兵。
很熟悉對吧?胡人在長途征戰的時候就是部落形式的推進方式,前方是作戰人員,也就是數量眾多的騎兵,后面卻是跟隨著大量的牧畜和老弱。
呂哲做出這樣的安排顯然也是另一種驗證方式,所以若說第一騎兵軍團的活動范圍是被限制在東海郡境內,那么第五騎兵軍團的作戰范圍就將被大規模的擴大。
一直到第一騎兵軍團在東海郡北線進行切割和封鎖的時候,第三混編軍團也加入戰爭在攻取失去外援的城池,第二混編軍團攻克蕭縣之后兵圍彭城,第四混編軍團直插沛國首府新沛縣,完成了對泗水郡北部各種攔截戰的第五騎兵軍團已經開始向薛郡方向運動。
若是張開地圖,能夠從山川輿圖之上看見漢國對齊國開戰之初立刻就是開啟了兩條戰線,一條自然是泗水郡北部,另一條是在東海郡全境。隨著泗水郡北部的戰事達到預期,也就是齊軍被分割在幾個局部,東海郡也被切割成兩端,第五騎兵軍團的北上薛郡等于是開啟了第三條戰線。
因為有騎兵的存在,漢國對齊國的攻勢從一開始就異于任何一場在華夏大地上的戰爭,戰爭的模式已經不是那種大軍平線推進的狀態,更加不是需要攻克一個點向下一個點進攻的常態,而是一種騎兵尋找空隙穿插一開始就大面積的交戰。
齊國顯然是極度不適應這種模式的戰爭,他們一開始是理所當然地覺得戰爭就該是一個又一個據點或城池的攻防爭奪戰,認為在某個部分戰事吃緊的時候,齊軍能夠調動進行支援。
齊國也確確實實是在那么干,所以他們在戰爭開始之前選擇了節點進行固防和屯兵,戰爭爆發后依照自己的判斷進行全面的調動和局部增援,下場便是從各個據點或城池出發的齊軍在曠野上遭遇早有準備的漢軍騎兵,然后一支支規模不一的齊軍消失在建制上面。
這一場戰爭從開始就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幾乎是能預料得到或預料不到的區域都有漢軍騎兵的身影,任何一次齊軍的調動都充滿了不可預料的風險,軍隊尚且是無法安全的調動,由民伕組成的輜重部隊又該怎么安全地將物資運往交戰的城池?
東海郡最南端的廣陵城在被圍第三天就宣告城破,隨后第三混編軍團進行短暫的休整,在后方二線部隊接管城防之后,該支軍團的主力直插北上,一路上連續拔除據點和攻占城池,僅是在開戰后的第二個月就渡過淮水,隨后會合先期的偏師聚集于淮陰城下。
漢國向齊國開戰伊始,齊國臨淄中樞在一個月內就已經與交戰區域失去聯系,他們能夠得到的情報是來自戰區之外的反饋,無外乎就是哪里發現大量漢軍此類,除此之外戰爭進行到哪種程度,哪座城池還在堅持哪座城池已經失陷是完全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