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六百零二章:多而雜

熊貓書庫    大秦之帝國再起
🔊點這里聽書

  扶蘇可能不是一個優秀或者合格的統帥,但他絕對是一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的監軍。

  很多人對于監軍的理解是監視一支軍隊、一個主將、多少將領,這般理解沒有什么錯誤,但是監軍的責任并不止是這些,他除了擔任起為某某誰監視軍隊的任務之外,所需要的是做到代表誰來鼓舞士氣的重任,同時他應該極度的關注后勤,務必使該支軍隊的后勤不受到某些干擾。

  只要是關乎到后勤必然是多而雜的局面,一場戰爭的勝敗許多人認為只關系到主將是否統率得當,很少人會看到后勤這一方面,而后勤恰恰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

  扶蘇需要做的事情沒有多么復雜,他就是關注后勤體系有沒有蛀蟲存在,士卒的飲食情況,除此之外就是與呂哲那一方進行某些方面的溝通。

  目前為止秦國的中原軍團建制已經膨脹到八十萬人,當然不是說前往陳郡作戰的秦軍有八十萬的數量,是說歸屬中原軍團序列的人數。

  事實上進入陳郡作戰的秦軍數量只有三十萬,其余要么是分布在趙地,要么是在三川和秦地。而齊、燕、趙號稱集中一百五十萬部隊與秦交戰,但是真正進入陳郡參與廝殺的也不過才五十萬左右,余下皆是分散四處,且數量有沒有一百五十萬除了三國的君王誰也不是那么清楚,或許三位君王自己也迷糊到底是有多少人在為戰爭服務。

  戰爭是一道數學題,從來都是以數字來判定局勢和態勢,呂哲這一方從秦、齊、燕、趙購買的物資上面大略能清楚陳郡的戰事進行到什么階段。

  戰爭開始的前個月內,秦國從呂哲這邊購置的各類型糧秣數量超過一百萬石,近期清單上的糧食有增無減,反而是前期最為需要的兵器數量開始逐步的降低,這些都說明著什么呢?

  齊、燕、趙三國的購置清單則是一種趨勢化的平穩,既是說齊、燕、趙的參戰部隊一直是保持在一定數量,且齊國的后勤供應也沒有遭遇到什么威脅。

  秦國大量的購置糧秣肯定不是完全為了陳郡的部隊,顯然是在借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為國內輸送糧秣,為此不惜掏空的國庫的財帛,連帶大量的牧畜和馬匹也拿了出來。

  相對于秦國的窘迫,負責為聯軍買單的齊國顯得極為富有。齊國每次都是爽利地運來銅錠或是布匹,且從一些打探來的消息證實了遼東那邊齊燕發現了出產量極大的銅礦,齊國也將海運給利用了起來。

  在大發戰爭財的前提下,呂哲治下各郡也如預料當中發展迅速,一些被戰火摧殘得不成樣子的郡縣,那些逃向深山老林的野人(指不在籍)得知家鄉日子變得好過也相續跑回去,一個兩個或許不算什么,但是出逃的大批人返回家鄉,呂哲治下竟是突破八百萬口眾的數量。

  高速的發展是意料當中的事情,畢竟各縣都因為出售物資而獲利,基礎建設和民生的改善要是不借這一次難得的機會提上速度,那呂哲就該派出大量稽查好好的查一查貪官污吏到底是嚴重到什么地步了。

  咦!剛才是不是談到了“貪官污吏”這個詞?呂哲一直以來除了觀看各縣的征兵情況之外很少關注地方官員,那么缺少呂哲監管的各郡縣史吏是個什么情況呢?

  呂哲自從崛起之后一直是缺少文官的狀況,因此占領一地從來都是讓縣令包括一眾官員留任原位,從剛開始的南郡是如此,哪怕現在有了八郡疆土都依然是這樣,可是要覺得沒有了呂哲的監管就是貪官污吏滿地爬的現狀那就大錯特錯了。

  大部分的各郡縣官員本都是秦國所派,郡縣被呂哲占領之后擔任一縣主官的依然是秦國派來的縣令(長),在秦國什么樣的人才能當上一縣的主官呢?秦國的一縣縣令或縣長,他需要經過層層的審核,必然還需要熟讀秦律。秦國的法律對待犯罪從來都是從嚴懲處,知道會有什么風險的情況下,那些官員敢貪嗎?答案是貪官必然是會有,但是要看現下是什么光景,他們又是為什么人效力。

  戰火滿地的光景下,縣令想貪也沒什么好貪的,再換上新的效忠對象也害怕迎來屠刀只能是謹小慎微的主政,深怕出一點差錯立刻人頭不保。

  做壞事要成本,在這個有株連的年代,一個人錯了可不是自己倒霉,倒霉的不但是自己的家庭,包括妻子一族、父母兄弟一系也將會被牽連,那就該好好想想觸犯律法所得到的東西是不是值得了。

  后面,呂哲針對官員的薪水進行改革,縣長的薪水差不多是軍中的軍侯級別,也就是每月有二百個半兩,縣令比縣長多出二十個。

  現在的一個半兩購買水平相當不錯,一個月二百個半兩一年就是二千四百個,這筆錢在現下絕對是一筆巨款,他們面對滿目蒼夷的鄉土時貪也只能貪到小利,光是好好做事就能一年獲得一筆巨款,干得好了也能升官取得更好的待遇,除非是傻了才為了蒼頭小利毀了自己的生活。

  隨著呂哲的地盤越來越大,各縣的主官做事也越來越賣力,畢竟之前有巨額薪水是沒有錯,但是誰也不敢肯定呂哲會不會完蛋,自己也成了從逆。可是現在無論怎么看呂哲非但沒有要完蛋的意思,反而越來越強大,要知道各郡的郡守一直空著呢,誰說會不會輪到自己?

  建國在即,在廬江郡那邊因為業績考核立下功勞的一個縣令被提拔為郡守,長沙郡也有一名縣令因為恢復民生有方成了郡守,這兩個信號一被放送出來,各縣的縣令都是玩命地爭取該次南陵中樞下發的訂單,希望下一個因公被提拔的人會是自己。

  廬江郡的郡守原本為桓楚,長沙郡的郡守自是吳芮,他倆被解除郡守職位的時候一度驚愕,看到調度文書上寫清楚是要調回南陵以待另任也就明白了,驚愕變成了驚喜。

  說實話,桓楚和吳芮的才能不在于管理民政,他倆自從被任命為郡守就沒有干出什么成績,他們擅長的是行軍作戰。

  呂哲會將桓楚與吳芮調回純屬是情不得已,他原本是想將兩人釘在郡守的職位起碼三年,可是進軍北上的計劃已經在制定,因為某些原因共尉被轉任文職,他手上的戰將竟是不夠用了。

  快速擴張確實是有著這樣的尷尬事情,文官不足武將不多。文官的不足是因為崛起得太快沒有底蘊,再則就是還沒能從其它地方吸引文士過來投靠。武將不多就顯得詭異了,那是因為實在沒有遭遇到太過艱難的抵抗,擴張順利之下要么是降將太多,要么就是一些有才能的人未能得到發揮。

  數一數呂哲手頭上的人,因戰功被封爵的也才六個,其中子爵是司馬欣,男爵是共尉、季布、駱搖,不算貴勛之內的勛爵也才二十八人,這在動不動就能組建起上百萬大軍的體系里,數量該是少到什么地步?

  呂哲前期的擴張過程就是在剿滅山匪盜賊中渡過,近期就是和百越輕輕松松的交戰,沒有太過強悍的敵人前提下,武將們自然是沒有什么發揮的余地,建功立業的機會是有,但是想要展現才能的機會卻是少。

  未來出兵北上將會是一舉拿下整個中原和秦地的戰爭,稱王之后的呂哲也沒可能動不動就玩什么親征,那么必然是需要許多足夠優秀的武將來率領軍隊征戰,而這種征戰也不是在南方那么簡單明了了,會比之前的任何一場戰事來得復雜。

  除了未來的統一之戰外,嶺南更南方向的區域也需要持續的擴張,至少呂哲沒打算讓甌雒國跑過來廝殺一陣之后就當沒發生過似得安生過日子,那么需要的武將就更多了。

  召回桓楚與吳芮,另外就是厚賞在嶺南之戰中建功立業的一群人,呂哲依然發現自己手頭上覺得靠譜的武將不多,開始懷疑哪怕是摘桃子都不會那么順利,對于軍事學院的關注度自然而然的增加了。

  因為在未來的一兩年之內只會保持一個交戰區(既嶺南戰場),這樣一來會有實戰經驗的武將必然是會有限制,且在南方打仗的方式和中原、秦地肯定會有不同,呂哲已經不止一次召集在南陵的文臣武將商議,尋找培養合格將領的途徑。

  軍師蒯通很贊同南方打仗和中原將不會是一個模式的論斷。南方原始森林和密林多,再則對付的是一幫石器時代的蠻子,打起來只要不是腦袋發昏,輸掉也會只是局部,整個大戰役卻是沒有失敗的可能性。中原卻會是平原和攻城戰居多,對手也會是同樣身材高大且有金屬兵器的華族人,再有就是列國的組織性雖然差但至少是有組織。怎么會是一樣呢?

  大多數人是第一次親耳聽到呂哲關于制定統一之戰的計劃,他們猛然間才發覺說,原來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發展到足以問鼎天下的地步了。

  “那是建立在秦與列國互相消耗的前提下。”呂哲說話的時候很嚴肅:“而我們是用一個半大小的中原疆土在做戰爭物資儲備,他人戰火紛飛,我們卻能安心籌備。哪怕是有了這樣的優勢,能不能如計劃順利實施,還是未知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