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四百三十九章 核威懾

熊貓書庫    重生之我是阿斗
🔊點這里聽書

  上次說到,這個年代能當官的人基本上都是名門望族的人,能當大官的人更是身世顯赫,在朝中有很多人幫扶的人。(百度搜索给 力 文 学 网更新最快最稳定WwW.GeiLWX.Com)..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個時候還沒有科舉制度,甚至連九中正制也才剛剛出來,貧寒士子根本沒有進身之階。

  漢朝使用的人才選拔機制是察舉制,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這種人才選拔制度雖然在后面也需要考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不過在前期是先要經過地方長官的的,這就很難免依賴于地方官的個人主觀意識了。

  如果這個地方官是個公平公正的人還好,如果稍有私心,那么他的人,肯定會是和自己沾親帶故的人。況且,那個時候還有一句話叫“舉賢不避親”,這句話就令那些為國家舉薦賢才的地方官員有了很好的借口,可以完全不用顧忌回避制度。

  還有一個問題,貧寒之家出身的人,很難有機會讀,即使千辛萬苦讀有成,沒有人引見,沒有錢去交際應酬,怎么樣才能讓地方官認識你,賞識你,繼而肯將寶貴的舉薦名額讓給你一個呢?

  所以,在這種人才選拔制度下,漢朝被舉薦上去做官的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的人。而當這些人做了官后,他們飲水思源之下,自然也會舉薦世家大族的后人。

  于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做官的人越來越多是這些世家大族的人,而這些世家大族也因為越來越多人在朝中為官,而得到更多的好處和優待,繼而使得宗族越來越繁榮昌盛。

  例如司馬懿的家族,有司馬八達的說法,司馬家的八兄弟個個都在朝中為官,那是不是說這八兄弟都那么有本事呢?這個可能性不是沒有,但也可能并不是這樣的。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這句話多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齊。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司馬家八兄弟并不是個個都如司馬懿那樣才識過人、智謀冠絕天下,不過在這種察舉制的作用下,他們八個卻個個都能做官。

  類似的例子多不勝數,例如“荀氏八龍”、袁紹的“四世三公”等等,反正這些大家族,要不不當官,要當官就一窩蜂地當官,然后大家再在官場上互相照應,共同進步。

  這是個相輔相成的過程,由此可見,宗族對一個人的重要作用,也不難理解,這個時代的人都會千方百計維護自己宗族的利益。宗族幫助他們上位,當他們上了位,有能力的時候,總會想辦法讓自己的宗族更加興旺發達,當宗族有危難時,他們也會不顧一切去保護宗族,延續宗族的存續。

  在三國這個亂世,為了維持宗族的延續,那些大宗族可謂想盡辦法,其中有一個辦法就是“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即同時派出幾名優秀的家族子弟,分別加入各個陣營中,各為其主,各自廝殺,這樣無論最后那方勢力勝出,在這個勢力中都有一個自家的子弟在這個陣營中身居高位,可以保護宗族的存續。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瑯邪諸葛家族兄弟三人,各侍一主,諸葛亮扶助劉備,諸葛瑾效力于孫權,諸葛誕則扶持著曹家。

  不得不說,這在講究親情的古代是很奇怪的現象,但這卻是現實。之所以有這種現象也許源自于這些家族對統治者喜歡“株連”的擔憂有關。

  那個時候可不是一人做事一人當的時代,如果一個人犯錯了,整個家族甚至同村人、同鄉都會受到牽連。在群雄并起,軍閥混戰的時候,誰也不知道未來那個會最后勝出得到天下。

  這個時候一旦押錯寶,選擇扶助的人最后失敗了,勝利者肯定會遷怒于那些曾經扶助過自己對頭的那些家族,這樣一來那些家族就要倒霉了,被人整個家族甚至整個宗族抹除掉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他們才會兩頭,甚至多頭,這樣無論誰勝出,都不會導致整個宗族的滅族。一切為了宗族,只要明白這一點,就可以理解他們這種多頭的行為,也就可以明白張苞這一招的殺傷力有多大。

  張苞以整個宗族的存續來要挾那些頑固派官員,這一招相當于核威懾。一顆原子彈,可以瞬間摧毀一座城市,殺死數以十萬計的人,張苞雖然沒有原子彈,但是,他手握十萬兵馬,想要移除一個宗族,也并不是那么難辦到的。

  在和平時期這當然很難,這些宗族在朝中都有人,都有龐大的關系、保護傘,任何人想動他們都很難,就算是皇帝想徹底移除一個宗族恐怕都未必敢輕易下手。

  但是在這種戰亂的時候事情就不一樣了,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如果張苞根本不和你講理,隨便找個理由直接縱兵進入宗族的聚居地,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說,那你怎么辦?

  就算過后有其他人想找他麻煩那又有什么用,木已成舟了,人死不能復生,整個宗族已經沒了,再找他麻煩還有什么意義?

  明月高照,在一座金碧輝煌的府邸中,一群人卻無心睡眠,聚集在房中,個個都神情凝重,正在七嘴八舌地說著話,這顯然是在開會。

  在夜晚,在一座私宅房里召開的這種會議,顯然出席的不會是朝中大臣,商議的也不是國家大事。沒錯,這里的每個人都是家族成員,為首一名白發老者正是魏國的司空,樂平鄉侯王朗。

  王朗的出身雖然不是太原王氏這樣的名門望族,但是他們東海郯城王氏也是一個不小的宗族,而且他早年曾經師從太尉楊賜,因此,楊賜留在朝中的人脈也盡數被他收入囊中,這才有了他今天位列“三公”的地位。

  除了他之外,在座的包括了他的兒子王肅在內,都是他們東海郯城王氏目前在朝為官的人。在朝為官之人當然在宗族中的話語權就會很大,尤其是像王朗這樣位極人臣之人,在宗族中幾乎可以說是一言九鼎,郯城王氏無論在朝在野均以他馬首是瞻,就連遠在東海郯城的族長的話語權都沒他大。

  緊張時放松自己,煩惱時安慰自己,開心時別忘了祝福自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