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開棺

熊貓書庫    都市藏真
🔊點這里聽書

  姜還是老的辣,王教授的實踐經驗可比韓孔雀多多了,他找來一根一米多長的8號鐵絲,在鐵絲一端拴了一根繩子,又叫木工師傅準備了五六根長約一米、寬約五六厘米的竹板。

  在王教授的指揮下,韓孔雀將那根鐵絲彎成半圓形,立著從石門縫里送進去,再轉過來,套住頂門石的腰部,然后把門外多余的鐵絲用手彎,邊彎邊送。

  這樣慢慢地鐵絲圈的那個頭就轉回來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鐵絲圈,然后木工師傅用小鉗子將它擰死,做成了套住頂門石腰部的一個牢固的“拐釘鑰匙”。

  一切準備就緒后,大家便合力開門。

  由一名隊員拽著拴在鐵絲圈一頭的繩子,其他隊員用竹板從門縫里伸進頂門石的上端,一邊頂一邊推石門,頂頂推推,這樣門縫越推越寬。

  將近一尺來寬時,一名隊員側著身子從下部鉆了進去。

  里面也無暗箭、陷阱之類,只有門上端墻上一列尖狀石雕怪嚇人的,咋一看酷似飛刀。

  這個隊員進去后,就用雙手抱住了頂門石,并把它扶直了。

  當門縫推開有兩尺多寬時,又進去了幾名隊員,進去后就把頂門石抬開。

  此時,石門不費多大勁就推開了∟,發出沉重的“嗡嗡”聲。

  事后大家分析石門的結構,都為我們祖先在600多年前就有如此先進的技術而贊嘆不已。

  大石門的橫面成梯形,前面薄,后面(也就是關扇部)厚,比例將近2∶1,這樣石門的重量就集中在門軸處。

  石門上下門軸均為球狀,這樣減少了門軸的摩擦力和門的重量。推拉省力。

  這種設計非常科學,不僅關門時舉重若輕,而且因重量的合理分布,使大石門更加牢固,難怪這個重達14噸的石門,能不費多大力氣就能打開。

  進入此門。才算真正進入了地宮。

  傳說中的機關、暗器這里都沒有,但難聞的氣體卻很濃,好在大家都戴著防毒面具。

  這是地宮的第一道石門,石門內是地宮的前殿,這是個長方形券頂石室,東西長26米,南北寬6米,高72米。

  地面鋪砌當時江、蘇燒制的方形澄漿磚(當時的名磚,被稱為“金磚”)。在明代建造宮城的澄漿磚,其材料均是當時最好的,一般外城墻的砌磚就是澄漿磚,尺寸比一般的大,長48厘米,寬24厘米,厚12厘米,每塊重24公斤。

  比如明代的紫禁城砌城墻共用了1200萬塊澄漿磚。

  紫禁城宮殿的地上用磚。又是另一種,叫金磚。這種磚質地細膩,略帶金黃色,敲之鏗然有聲,異常輕脆,作工自然也要復雜得多。

  而這里鋪就的全是這種做工復雜的金磚,單單是這批金磚就價值不菲。今天蘇、州的玉窯廠仍然保持著這種工藝,加工藝流程圖片這是一種叫做“金磚”細料方磚。

  現在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中就是鋪的這種磚,還因此磚又得名金鑾殿。

  這種磚什么時候成為皇宮專用已經無法考證,至于為什么叫金磚,一種說這種磚敲起來有金石之聲,就被稱為“金磚”。

  還有一個說法相傳來自一個工匠之口。他做了一個粗略的考證,這個磚從取土、燒制、運輸、加工乃至鋪墁,下來的成本約折合一兩黃金,故稱“金磚”。

  此時這些金磚之上,有一層腐朽的黃松木板,與隧道地面一樣,板上有車輪痕跡,后分析是下葬時為保護磚面而設。

  兩壁以青石砌壘,頂部以石條起券,殿中沒有陳設品,前殿后部(西端)有門,門也為石制,大小與第一道門相似。

  工作隊員們又用“拐釘鑰匙”打開此門。

  進入此門后是地宮的中殿,此殿與前殿高、寬相同,只是長了6米,也為石構。

  殿前部仍鋪有一層木板,后部陳設有三套漢白玉石寶座,應該是分屬一位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寶座,此時就是不知道到底是給誰準備的,不過這樣的寶座,也只有帝王和帝后有資格做了,其他人做了,那就是找死。

  寶座前有黃色琉璃五供,即一個香爐,兩個燭臺,兩個花瓶。

  五供前各有一口青花云龍大瓷缸,缸里裝有香油、銅瓢、燈芯,這就是當時所稱的“長明燈”,亦稱“萬年燈”。

  長明燈是封建統治者的一種幻想,盡管把這高和直徑均為70厘米的大瓷缸裝滿了燈油,但陵墓一封閉,沒有氧氣,燈自然熄滅,怎么能長明?

  發掘人員當時看到缸里還有很多燈油,因時間長久油已凝固。

  中殿南北兩壁各有一條甬道可通往左右配殿,發掘人員又分別循著甬道進入配殿。

  配殿的石門比前、中殿門要小,且沒有關閉;兩配殿對稱,東西長26米,南北寬6米,頂高71米;兩配殿西部各設有一門,門向里開。

  令人不解的是這兩個配殿陳設有棺床,而無棺槨。

  大家的心不由一下涼到底,好像這次考古,從一開始就不順,剛開始找不到地方,找到了,也發現了很多東西,而后有被發現是一座疑冢,而現在,找到了一座更大規模,規格更高的帝陵,里面居然沒有棺木?

  “是不是地宮被盜過?為什么有棺床無棺槨…”

  “難道這地宮是假的,這座墓里的皇帝和皇后沒有葬在這里,另葬別處?…”

  “你說是被盜過吧,又沒有絲毫被盜的痕跡…”

  一個個疑團在大家心中滾動,偌大個地宮空空如也,意味著什么?

  辛苦勞碌這么多時間豈不白費!

  好在這地宮的最后一個殿――后殿尚未打開,大家都把希望放在它身上。

  后殿的門設在中殿后端,與前、中殿大小一樣,工作隊員入門的方法也如前技。

  門開后,大家顧不得什么機關暗箭毒氣了,急不可耐地涌入門內,其實此殿的氣味比先前的幾個殿還要難聞,還要濃。

  奇跡出現了!蒙蒙霧氣中,殿中部偏西處三個棺床上赫然并排立著三口朱漆的棺槨!

  “找到了!終于找到了!”考古隊員們興奮得互相擁抱起來,眼里閃爍著激動的淚花。

  這次的艱苦發掘總算有了圓滿的結果,真的可以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家此時的心情不難理解。

  后殿是地宮的主體部分,它比前中殿都要高大,南北長301米,東西寬91米,地面至券頂高95米。

  地面鋪砌花斑石,細膩光滑,勝過今天的水磨石。

  整個地宮,連隧道券通長8734米,左右橫跨4728米,總面積達1195平方米,和同時期的墓葬相比,除了規模巨大及建筑用料精良外,在結構上,這座地宮并沒有什么十分特殊的地方。

  由前、中、后殿和左右配殿五殿構成的體例與宮殿形制相似,前、中、后三殿相當于地面建筑的三進房舍,左右配殿相當于左右廂房。

  值得注意的是配殿西部設有一門,門向里開,這是一般墓葬所沒有的。

  不過,在打開棺木之后,里面的情景再次讓人看得膛目結舌。

  “這是兩個男人一個女人?”韓孔雀也有點驚訝,這三座棺木當中的人雖然已經腐爛,看不出男女,但從他們的衣著卻能夠立即分出誰是男,誰是女,這里很明顯是兩男一女的棺木,這樣的帝陵,他還真是第一次聽說。

  “你們看,這個是不是男人?雖然有頭發,不過,這些頭發明顯不是從腦袋上脫落下來的吧?”王教授雖然驚訝,但說話的聲音卻帶著驚喜,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這樣就不會錯了,這讓應該是建文帝,當年傳說他就是出家為僧了。”韓孔雀也十分高興的道,他也沒想到,居然這么容易就能夠確定他們的身份。

  做過皇帝,剃度過,而且還把自己藏在這里,加上奇葩的兩男一女合葬,這樣的情況,歷代帝王之中,很難有一個倒霉蛋能夠跟朱允炆媲美了。

  據史料記載,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皇帝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奪了皇位,這位年輕皇帝的最后下落成了千古之謎。

  據傳,燕軍破城而入時,朱允炆欲拔刀自盡。

  少監王鉞攔住告訴他,明太祖在臨死時,給朱允炆留下一個鐵箱子,讓王鉞秘密收藏于奉先殿內,在朱允炆大難臨頭時交付于他。

  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里邊有三張度牒,也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

  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他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

  于是,建文帝剃了頭,換上僧衣,帶了九個人逃出皇宮,之后,建文帝隱名易服,云游天下,最終死后的歸所就不得而知。

  當然,上面的傳說你可以認為是屁話,因為這顯得朱元璋太過偉光正了,這樣的他,得有多聰明?

  居然連自己死后孫子的命運都能夠把握?這樣的人還是人?他肯定是神仙。(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