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百九十二回 年產六萬輛中卡

熊貓書庫    1949我來自未來
🔊點這里聽書

292年產六萬輛中卡  小強盯上解放cA141的原因很簡單,這玩意是86年才正式投產的,最高時速可以跑90公里每小時,比新中國第一輛解放——cA10的65公里每小時強得多,速度快了不說,百公里油耗卻做到了從29升降到了22.5升,載重從4噸上升到了5噸,更重要的是,還能再拖掛上6噸的重載掛車。(。。).

  這要是引進成功,新中國的卡車制造水平將一舉跨入八十年代,達到世界七十年代水平!妙的是,這車的電子結構并不復雜,真正的黑科技,全在發動機生產水平乃至整車所有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全面提高上面。

  一想到新中國馬路上能夠跑滿完全國產化的解放cA141中型卡車,大批高速奔馳的先進卡車載著祖國人民的希望奔向四面八方,小強忍不住就要樂起來。

  學工業自動化的曹小強每次聽見無知的人說中國汽車工業幾十年原地踏步就感到惡心。有人說老解放幾十年如一曰,其實完全是扯淡,中間的不斷改進被人視而不見。大眾的一款甲殼蟲汽車還特么造了四十多年呢!難道大眾該殺?

  其實經典就意味著長壽!而有人說甲殼蟲中間有過改進,可難道解放沒改進嗎?

  歷史上新中國的卡車從模仿蘇聯1947年款嘎斯150起步,1956年誕生了第一輛解放cA10。而嘎斯150是模仿并改進了美國國際收割機廠三十年代生產的KR11卡車。

  新中國的卡車從此起步,多少年來一直在不斷的改良。

  1960年cA10b誕生,馬力增加后,車速達到75公里每小時,改進了一系列如變速器滲油等毛病。而甲殼蟲第一次改進后把面包型車窗改成了橢圓形。

  1963年cA140誕生,馬力再次增加,載重從4噸增加到5噸。只是一汽為了支援二期建設,無私的把生產線和技術全部給了二汽,從此就有了二汽的東風系列。甲殼蟲這時候把功率從25馬力提高到30馬力。

  1982年cA10c誕生,4.5噸的載重量加上8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結合25.8升的油耗,這又是一次飛躍。甲殼蟲把功率從30馬力變為44馬力豪華型和34馬力經濟型。

  結果在別有用心的人眼里,咱們就是沒變,而人家是科技飛躍。事實上,以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實力,用20年從無到有吃透卡車制造太正常不過了。只有文科小白們才會以為有圖紙和設備就立馬可以造出來。()

  為什么圖紙上這要熱處理,而且是這個溫度?

  為什么這個地方尺寸是這樣,而不能大點或小點?

  為什么這個零件必須一刀出來中間不能停機?為什么公差要這樣?

  為什么表面滲碳的安全系數可以取到這個值?

  每一個問題,書本上都是沒有的,有也是大致解釋,這都是幾十年的積累,都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在別人不賣給你的時候,你能做的就是自主研發。

  1982年后國民經濟開始調整,造車不如買車的言論甚囂塵上。面對市場上曰本的低油耗卡車,一汽毫不畏縮,于是cA141誕生了!

  這車可以改四驅越野和六驅越野,加裝防彈鋼板,加裝牽引絞盤,輕松拖拽火炮和車輛,完全考慮到了部隊的需求,在國際軍車銷售中也是連續中標。所以,小強公司的機械工程師們在反復篩選之后,最終把新中國國產第一車定為cA141,當然,他們只是覺得,這車放在毫無電子工業可言的非洲,完全不過時。

  關總一聽小強要采購全套的cA141生產線,熱情的道:“這條線我們前年還出口過,從一個螺絲的生產到車身鋼板軋制,保證百分百國產化。整個設計年產卡車六萬輛,價格大約是30億人民幣,這個錢當然是要和一汽分得。”

  小強道:“那就這樣定了吧,希望我們以后能夠不斷合作!”

  眼看著300億的合同在自己手中完成,關總無比熱情的和小強握手道:“我代表全國的機床工業同行,對我們的成功合作表示由衷的高興!”

  關總接著道:“明天咱們開個隆重的簽約儀式,好好熱鬧一回!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都請來,給咱們雙方提提氣,新聞記者包在我身上,保證上cctV一套七點檔!”

  隨著小強和關總走出貴賓接待室,消息傳開,整個沈機的會議室都震動了!300億!沈機的集團總資產才150億啊!這筆單子里幾乎一多半是技術轉讓和后續技術支援的費用!不用說,作為這次采購的出面協調單位和負責簽約單位,沈機是要吃個大頭的!再說了,這些企業中的昆明機床和中捷機床已經被國家并入沈機集團,等于說,鏜床廠的項目也是沈機的,沈機一家光是在援建項目上就吃下了50億!

  關總眼看著是意氣風發,他揮揮手道:“曹總,我請你參觀我們沈機的精密制造車間。”

  小強早就對于沈機的精密裝配車間垂涎三尺了,一聽說關總要帶他去參觀,樂呵呵的連連點頭。

  小強帶著公司總裁周蘭和財務總監宋婧婧,隨著關總來到沈機封閉式裝配車間外的消塵室,換上沈機的工作服,穿上厚厚的特制鞋套,在強風靜電消塵走廊里通過之后,進入了核心裝配區。

  面對長寬均超過百米,被簡單分隔開的超大廠房,面對這里整齊堆放的四十多臺機床和近百名工作人員,小強的眼都看花了。

  關總帶小強來參觀的目的大約是想要小強看看沈機的實力,面對這樣一個出手豪闊的客戶,毫無疑問,長期的合作關系才是最符合沈機利益的。做企業的都知道,有時候一兩百個小單還比不上一個大單的利潤,但是上百張小單耗去得精力卻遠遠高過一張大單。

  關總意氣風發的邊走便道:“我們沈機采取的是分序裝配,效率很高。”

  小強緊緊跟著關總,問道:“關總,這分序裝配是怎樣的?”

  “你看,裝配車間里,技術熟練的高端師傅總是少數的,以往,咱們的這些高端技師忙的不可開交,一個月累死累活也就裝30到40臺機床,可以說是少數人干,多數人看,初級工沒法上手幫忙。

  而現在采用的分序裝配,把整個裝配流程細分成若干環節,把很多技術要求低一些的裝配環節交給一些技術低一點的普通工人,甚至幾個工人協力完成一個裝配環節,這樣全車間都忙碌了起來,大大增加了生產效率,分序裝配的生產效率是以往的20倍以上。現在,我們一個車間一個月裝配1000臺以上的機床根本不費事。可以說,過去是活等人,現在是人等活。

  過去是誰技術最高,誰最忙最累,總怕完不成任務,現在的分序裝配則把高端技師從那些不大復雜的工序中解放出來,專司那些最核心最復雜的精密工序,這樣一來,現在的一個高端技師可以當以前的五個高端技師來用。大大緩解了我們當前高端技師不足的問題。”

  小強驚訝道:“沈機這樣的大廠,也會有高端技師不足?”

  關總道:“真正的人才啊,永遠都不夠用。

  我們這樣的分序裝配非常適合我們這樣人力資源發達的國家,一個裝配車間里,我們用的人手是外國人的三四倍。可由于生產效率提高了20倍,成本反而下降了。

  機床裝配實在是非常的復雜,對工人的技術素質要求非常高,一個工人從技工學校出來也才剛剛學會全流程,實際艸作水平差得遠呢。這就是我們一直頭疼的‘會而不精’,這可不是三兩天就能提高的,沒有十幾年出不來。

  我們一用這個法子,立刻把效率提了上去,外國人說我們搞‘人海戰術’,我們偏偏就是搞人海戰術!我們不迷信德國曰本的單人單機全程裝配,走自己的路,你看,我們現在的機床不是已經出口德國曰本了嗎?”

  關總說到這里,充滿自豪的看著車間內忙碌的工人師傅們。

  小強一聽大呼過癮,心說這次可是取到真經了,連忙道:“關總,你再給我細細說一下這個分序裝配的法子,我那邊的廠子建起來,也好推廣。”

  關總道:“很多人以為,機床裝配和流水線作業不同,需要一個師傅從頭干到底才能保證精度。事實上,經過沈機多年摸索,這里面有大大的潛力可挖。只要前一個環節完成之后,所有數據參數都有記錄,并且有專人負責驗收,下一個工序開始前再有精密的測量工序,就能實現分序裝配。這個生產方法我們會無償的交給你們的,曹總你放心吧。”

  小強連身稱謝。

  關總像一個前輩一樣語重心長的傳經解惑道:“你可千萬別迷信德曰全自動流水線不可戰勝的神話,只要你的人力資源豐富,生產方式科學合理,打敗他們是沒問題的。

  幾千年,一家國內的電池生產企業想從曰本引進一條充電電池組裝流水線,曰本人要價2000萬美金,可是這家企業根本拿不出這么多錢,即使拿出來了,生產成本還是要高于曰本人的電池廠,今后的維修和配件供應也要受制于曰本人。

  最后這家企業發現,如果應用分序裝配,就能把之前機器自動進行的復雜裝配過程分解成多道人工完成的工序,如此一來,這個全自動流水線就沒什么了不起了。于是他們把所有的自動環節全部用人工代替,只用了少量高級工人,其余簡單工序都交給農民工。

  最后,這家企業自己采購組裝的整個生產線只花了500萬美金,創造了大量就業,還把那家曰本的自動化生產線提供商打得徹底沒了市場,一年后就停產,退出中國市場了。”

  小強聽罷,大呼過癮,說道:“關總你說得對,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咱們這樣的人口大國,如果不能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優勢,反而迷信西方式生產模式,那就等于棄長取短!某些國營大廠一味的從曰本進口全自動生產線,結果生產同等檔次的普通民用轎車,要比比亞迪那種大量采用人工的廠子出來的貴兩倍!”

  關總笑道:“看來你明白這個道理了,有些東西貓膩太多,咱們實在是沒法說,姑且看著吧,有些蛀蟲早晚要遭報應!”

  參觀完沈機的恒溫精密制造車間,小強確實被那種先進的管理和科技手段震驚了,和1950的殘破黑臟的工廠環境相比,這里可以說是圣地了。

  “1950要達到這個水平,最快究竟要多少年?”小強心里一點把握都沒有…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