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三四五 馬蹄帶得淮河水(二)

熊貓書庫    金鱗開
🔊點這里聽書

  ———————————————祝大家天天好心情!—————————————

  “最近讀了些書,”廖興不等吳偉業回答,繼續道:“忘了是哪里的故事,說鄭國大夫子產病了…”

  “《左傳》,昭公二十年。”吳偉業臉色更黑了,直接將廖興打入了不學無術之列。

  “大約是吧。”廖興沒考據的癖好,隨口道:“到底是榜眼郎,你既然早就知道,為何到了為政上就不明白了呢?”

  《左傳昭公二十年》: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因為火的爆烈特性,百姓見了都會畏懼,所以玩火死的人少。水卻是柔柔弱弱,清涼可人,百姓在水中嬉戲,不知畏懼,所以溺死的人就多。

  子產身為鄭國執政,被孔子認為是古代賢者一般的人物。他所治理的鄭國疆域,也就是今日的河南開封府和懷慶府的小部分,正因此廖興才會知道子產。

  與吳偉業不同,廖興從未接受過治民以寬的思想熏染,所以他覺得子產說得有道理,便以此行事,選擇用烈火治民,而非懷柔。

  吳偉業搖頭道:“子產固然是古之仁人,可惜他生在孔圣之前,故而不知仁德教化,不明仁者愛人的道理,仍舊是偏于法術家歧途。”

  廖興這回真是被氣笑了,道:“我倒不知孔子為政有何被稱道處。多說無益,梅村兄且自思量。不過以我耳聞,似乎懷慶也并不是懷柔而治。”他一口氣喝完了羊湯,掏出兩張糧票壓在碗下。也懶得讓人打出官牌鳴鑼開道,徑自帶著人往城里去了。

  吳偉業回到轎子里,越想越氣,連話都說不出了,還是忠伯讓人先將轎子抬進城去。

  進了城門,百姓臉上方才看得到些許笑容。雖然人流量還是不多。遠不能與萬歷時候的盛世相比,但在河南這片飽經戰亂的土地上,能有這般秩序已經極其不易了。

  所有趕赴洛陽的官員都被安排在了德昌王府。德昌王府是朱由崧襲封福王之前的郡王府。他是福王庶長子,如今正在南直逃難。因為親王郡王不得擅離封地,朱由崧也不敢貿然回來,生怕撞在皇太子刀口上。

  現在宗親之中已經傳遍了,這位皇太子對宗藩的態度不善,至今得他青眼的只有東垣郡王朱常潔。晉王系和魯王、衡王倒是也得到了庇護,但付出的代價實在讓人肉痛。

  因為早就定好了會期。所以諸位知府到達的日子也都比較集中。

  這些人基本都是東宮系文吏,在山東當過縣令知府,此時調任河南,也算是將好鋼用在刀刃上。按照東宮體系的行政方式,一切都交給了列表和規章,只要是中人之姿,逐項打勾銷項便能完成任務,無非冇就是效率高低的差別而已。

  實際上能夠被選出來為政一方的。也都不僅僅是中人之姿。

  侯方域所轄的歸德府是河南最東面的府,又因為大雪封路耽誤了路程。比吳梅村晚了三日方才趕到洛陽,總算是沒有耽誤會期。他一到洛陽就想約廖興、吳偉業小聚。三人轄地相近,若是彼此時常溝通,施政上也能方便許多。

  誰知他一來就發現,吳偉業已經與廖興近乎翻臉,只是礙于同僚情面方才沒有公然爭吵。

  若只是與廖興有些間隙。侯方域還有信心調和,然而吳偉業這回卻像是吃了銃藥一般,跟河南一省的知府都格格不入。

  河南一共八府一州九個太守,吳偉業竟然能夠得罪其中六個。除去他本人和后來的侯方域,只有河南知府桑開第因為有從賊的經歷。夾著尾巴做人,與世無爭,所以暫時沒看出有什么間隙。

  “到底是怎么回事?”侯方域在大會前夕,終于找了個機會與吳偉業兩人在屋里小酌,相談。

  吳偉業頗為郁悶,道:“這些人哪里是讀過圣賢書的?各個都是商韓之徒!”

  侯方域想起自己盜用過吳偉業的文章,一直心中忐忑,兼具慚愧,不忍心看他被排擠出去,勸道:“梅村啊,所謂亂世用重典。如今我等牧臣難道真來得及長養百姓?能夠安靖地方就已經不容易了。”

  “哼!安靖地方就只有殺人么?”吳偉業不服道:“廖興竟然還以子產論政之寬猛來與我詭辯。他分明就是個酷吏!”

  侯方域無奈苦笑,耐下性子道:“殺人固然不合仁義之道,然而酷吏也有酷吏的用處。那些地方豪族,有時候真是讓人氣得牙癢。”

  “你在歸德也是殺出來的安靖?”吳偉業不悅道。

  “那倒沒有。”侯方域有些得意道:“我侯氏終究是歸德土著,鄉梓總要給些情面。家父如今又出任兩省總督,那些豪族就算不將我放在眼里,也絕不敢暗里動手腳。”

  吳偉業頗為羨慕,嘆聲道:“何日我若能回蘇州為政,定然不會用上那些下三濫的手段。”

  侯方域也多少聽說了吳偉業在懷慶的做法,這也是他被人詬病的一個原因。

  在侯方域看來,吳偉業真是不夠聰明。羊肉都吃了,偏偏頂著一身騷,說些不合時宜的怪話。就算你心底里真的過意不去,日后略略放寬一線也就是了,何必一定要行出于眾呢?

  “手段姑且不論,”侯方域道,“你說他們行商韓之事,這本身就很不妥。若是讓言官們知道了,參你一本,你說得清么?”

  “我說得句句是實,參我什么?”

  “各府縣官員用的都是殿下頒行的工作綱領,所作所為在文本上看絕無擅自妄行之處。你說他們是商韓之徒,置殿下于何地?”侯方域雖然沒釋褐,但一直跟在侯恂身邊,官場見識卻是要比當慣了清貴的吳偉業老成許多。

  吳偉業轉念一想,倒的確如此,若是有人攀誣,還真是能套個詆毀國本的罪過。

  就算全天下都知道皇太子不信奉儒教,也不能明說。一旦皇帝家都不信儒了,這對儒教的打擊得有多大?大明還是儒教的天下,即便衛道士們能接受非君之論,但絕不能容忍有人破壞儒教的聲望地位。

  終于,吳偉業垂下頭,道:“多謝朝宗開導,我卻是有些過了。”

  “殿下受業于諸位大儒,絕不會聽商韓之輩邪說。”侯方域索性更加點透道:“以我之見,殿下只是略偏于荀卿之說罷了。”

  世人說到法家,一向是商韓并舉,其實兩者并不相同。

  商鞅是秉承李悝一脈,講究定名止分,用法律約束世人的生產活動。如同天道設定四季,萬物各行其道,不越規矩。這其實是從道家中脫胎出來的思想。

  韓非被后人稱為法家的集大成者,卻是大儒荀況的弟子。他的思想看似與商鞅相類,卻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他強調的是由“禮”而“法”,名實相副。

  雖然韓非也寫下了《解老》、《喻老》兩篇,認為國君應當無為,而法條則必須無所不為,被后人稱為“道法家”。實際上,他只是借用了李悝、商鞅的立法手段,核心仍舊是為了達成儒家圣王“敦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的理想。

  儒源于冇道,采以法;法源于道,成于儒。三家互補互存三千年來,已經脈絡糾纏,只有皓首窮經,專研元典的大學者才能將之理清分明。這已經是哲學家的層面了。

  世人不可能各個都是哲學家,甚至對這些完全沒有興趣,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生活是否安穩。所以事實如何完全沒有深究的必要,只有站穩立場才是王道。

  侯方域見吳偉業總算有了悔意,暗松了一口氣,一樁心事算是解開了。

本文字由閃神屠版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