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在歐洲蠢蠢欲動,而日本人也在亞洲著急著想要刷刷存在感。看到陳鋒所部忙于同蘇聯作戰,再加上這段時間陳鋒刻意誘導,中國國內的諸多報紙雜志在報道陳鋒所部與蘇聯之間的戰爭時雖然大唱贊歌。
但是卻毫不忌諱地報道了第八戰區歷次戰役的“損失”,一向觀察細微的日本人稍稍一統計,驚訝地發現,在這半個多月的戰爭中,陳鋒所部至少損失了15萬左右的兵力,幾乎與蘇聯人達到了1:1.5.
得到這個消息之后,日本人那叫一個欣喜若狂。日軍大本營一致認為,陳鋒所部現在已經陷入了蒙古戰爭的泥潭,暫時無法脫身,這正是大日本帝國一雪前恥的最好機會。為了不影響陳鋒所部以及蘇聯這兩個勁敵的興趣,日本人并不打算在北方動手,他們將戰場放在了華中。
其實很長時間以來日軍大本營都很糾結,自從他們侵占廣州、武漢后,由于戰線過長,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財政經濟陷入困境;日本國內反戰厭戰情緒開始滋長,統治階級內部因“速戰速決”戰略的破產和對外政策的分歧而爭吵不休;更由于中國人民堅持抗戰,使其稱霸世界的戰略受到極大影響,處處呈現被動的局面。
他們想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尤其是當德國在歐洲縱橫捭闔的時候,日本人也向坐一趟順風車。看到東南亞那么多的無主之地,日本人心動了。但是想要南下收取那些熟透了的果實,中國戰場必須安穩,中國人絕對不能跳出來搗亂,不然大日本帝國可就麻煩了。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調整其侵華方針。
為了適應南下戰略,日軍在軍事戰略上做了相應調整。第一,放棄速戰速決戰略,準備長期作戰。第二。明確規定軍事行動要服務于政略和謀略工作。
第三,為減少消耗而限制戰爭規模和強度。在作戰范圍上,“如無重大必要不企圖擴大占領地區”,“力戒擴大缺乏準備的戰線”;在兵力上“為準備今后國際形勢的轉變,要在各方面減少駐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戰形式上“進行小接觸”,只是在“敵人集中兵力來攻擊時。及時予以反擊,消耗其戰斗力”。第四,把軍事打擊的重心移向對付其后方的抗日游擊戰。
經日軍大本營商討決定,立即著手調整對國民政府的打擊戰略。其總體構想是:確保和穩定占領區,使之成為“大東亞戰爭”的總兵站基地,對國民政府繼續施加軍事壓力。削弱其抗戰力量,并以政略和謀略相結合,摧毀其繼續抗戰的企圖,然后利用“大東亞戰爭”的成果,促使國民政府屈服,實現侵略意圖。
為打擊國民政府的抗戰意志,消滅中國第9戰區部隊的主力。日軍中國派遣軍第十一軍集中第6、第33、第101、第106師團及3個旅團約10萬兵力,在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下,采取奔襲攻擊的方針,發動了“湘贛會戰”,進攻長沙,長沙會戰爆發。
為打破日軍戰略企圖,中國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6個軍30多個師約40萬人的兵力,采取逐次抵抗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在長沙附近消滅進攻的日軍。
1940年6月14日,日軍第106師團由贛北奉新向會埠的中國守軍第19集團軍第60軍發起進攻;以第101師團一部向高安中國軍隊第32軍與第58軍進行牽制性攻擊。
中國守軍未抵抗住日軍的進攻。陣地被突破,第60軍和第58軍分別向宜豐、凌江口等地轉移;第32軍轉移至錦江右岸之灰埠、袁浦之線。
18日,日軍攻占上富、村前街、斜橋等,并向高安猛攻。
19日,守軍經激戰后放棄高安。退守石鼓嶺和石腦圩西南高地,阻日軍西犯。21日,第32軍向高安反攻,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戰;22日,克復高安、高城,進占馬形山、趙家山之線。第74軍進占斜橋、南山何。日軍第101師團由高安向東北方向及五橋何退卻。第106師團主力由奉新向西進犯,突破守軍第183師和第15師陣地,24日,占領橫街、甘坊,并繼續西進。25日,中國軍隊調集幾個師兵力向甘坊一帶之日軍反擊,與其展開激戰。
與此同時,日軍主力第6師團及奈良支隊強渡新墻河,向新墻河北岸守軍第15集團軍第52軍發起進攻。守軍頑強抵抗5晝夜,于22日晚,被迫退至河南岸。
23日拂曉,日軍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強渡新墻河南進;上村支隊在汨羅江口附近營田登陸,對第15集團軍形成夾擊之勢;第33師團由麥市南下,企圖消滅湘北中國軍隊。第15集團軍依據新墻河、汨羅江陣地抗擊日軍,予日軍以重創后,于24日撤至汨羅江南岸。
在長沙會戰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日本國內就不久前實施的新政策進行了總結,并且就南下作戰首次進行了秘密討論。
事實上,日本所謂的新政策不過是急轉直下的歐洲戰局的產物。當時不只是大本營,整個日本朝野所關心的都是德國何時在英國本土登陸的問題。假如由于德國在英國本土登陸而使事態發展到大英帝國崩潰的地步,世界的政治和經濟領域必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日本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觀。
這正是一舉解決南方問題的大好時機,大本營方面在新政策方針中特別強調,大日本帝國完成各項準備工作的時間應以1940年8月末為目標,就是暗示了大本營陸海軍部的這種打算。
日軍大本營陸海軍部認為,即令德國不在英國本土登陸,德國的勝利也是毫無疑問的,這勢必導致世界勢力范圍的變革,因而也是日本南進的機會。
本來,日本的全部或部分石油、橡膠、特殊鋼原料、鐵礬土、皮革、棉花、羊毛、麻類、油脂等重要戰略物資必須依靠從美英及其勢力范圍內進口。另外,堪稱工業基礎的工作母機,實際上也大部分不得不仰賴于美國。于是,取得南方資源以擺脫經濟上對美英的依賴,鞏固自給自足的態勢,便被看作是自存自衛上必不可少的要求。
基于以上原因,日軍大本營開始著手南方作戰的研究。根據新政策的決定,陸海軍面臨著許多重要問題。除加強日德意軸心問題、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問題、加強同泰國的友好關系問題和香港作戰的準備等問題外,當時討論最為熱烈的是對南方作戰的研究與準備的問題。
新政策決定,對于南方,根據情況可以使用武力,而且估計到戰爭的對手可能要涉及到英國。既然已經決定了這樣的國策,統帥部當然要對戰爭計劃及作戰計劃進行研究和準備。
這對于一向只顧對華作戰和防御蘇聯的陸軍來說,是個根本性的大轉變。針對陸軍的南守北進論,海軍的傳統政策是主張北守南進論。在整個中國事變期間,海軍對華南方面寄予特別強烈的關心就是它的表現。
于是,陸軍統帥部開始了對南方地區用兵要地的實地調查、軍事情報的搜集和作戰計劃的研究等頂工作。把戰爭對手確定為荷蘭一國,還是確定為有著不可分關系的英荷兩國,是個重大問題。當時陸海軍統帥部之間,雖然共同對作戰計劃一再進行了研究,但無論是陸軍或海軍都還很少認真考慮到以美國為戰爭對手。
然而,歐洲戰局并沒有象預期的那樣取得進展,德國在英國本土登陸的希望淡薄下去了。扮演南方作戰主角的海軍,隨著獲得了充裕的考慮時間,那種對行使武力需要重新做慎重考慮的論調又抬起頭來了。
6月28日,大本營海軍部幕僚向陸軍部幕僚提交了一份關于解釋《適應世界形勢演變的時局處理綱要》的備忘錄,要求統一思想。不過,關于陸海軍南方作戰的準備工作,還沒有超出主要是搜集情報和在桌面上研究作戰計劃的范圍,日軍統帥部還有很多必須要做的工作而沒有做。
日軍大本營還有什么事情沒有做?不是別的,就是找盟友這件事。要知道一旦準備南下,那么日本就等于同整個環太平洋國家一級歐美列強為敵,可以說日本要以一國之力橫挑小半個世界。
這可是件危險活兒,單單一個日本根本就完成不了,況且現在日本國內的情況他們自己比誰都清楚,一個中國戰場就差一點將日本拖垮,要是在開辟一個或者幾個戰場的話,如果不能速戰速決,那么日本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甚至于可能因此而被滅國。所以日本需要盟友,一個或者幾個強大而又可靠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