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撫屬于京官,所以治下并無定員官員,一般的官員都有左右手,比如知府下頭有同知,有推官,縣令之下有縣丞,有主簿,有典吏,可是巡撫卻是不同,巡撫只有幕僚。
也就是說,你想辦事,是沒有官吏給你差遣的,你必須自己去招募。
不過這一點,對徐謙來說十分簡單,很快,這巡撫衙門里的幾個幕僚便誕生了。
分管學政的不是別人,正是王艮。
現在的王艮,實在已經沒有必要再通過報紙去宣傳王學,因為明報的編撰里頭,幾乎都已經被他發展成了下線,除非明報全部大洗牌,否則絕不可能洗清王學明報的烙印,再加上王學已在這里就地扎根,已演化成了一場風尚,因而王艮早就萌生退意,而現在,徐謙聘他入幕,他也沒有拒絕,毫不猶豫的上了船。
浙江現在已經成了王學的根據地,因而這里的學務,幾乎已經改頭換面,打著的固然是理學旗號,可是其實學的卻是王學,王學深入人心,那么要管學務,必須得請一個王學德高望重之人出來主持,徐謙需要王艮為首的王學在學務上給予鼎力支持,而王艮也很上道,借著這個幕僚的身份,繼續經營他的王學。
二人屬于相互抱團取暖的心思。
而分管軍政的,自然就是周泰了,現在皇家學堂就在杭州城辟地操練,軍政當然要用自己的子弟兵,這些人都是徐謙的底牌和骨干。有他們撐著,軍政方面不成問題。
刑獄的幕僚叫張誠,民政的幕僚叫朱濤,這二人。都是恩師謝遷舉薦,既然是恩師舉薦,徐謙手上又沒有什么好人選,自然也放心用著。謝恩可是做過宰輔的人,眼光還是有的,這二人也都算是老練的人物,只是時運不濟,名落孫山而已。
還有一個管錢糧,此人卻非是臺面上的人物,而是如意坊那邊抽調的人,在如意坊做過一任掌柜,叫牛金。顯然在幕僚隊伍里。和其他幾位有點格格不入。
人手大致是差不多了。戲臺子自然也搭了起來,新官上任,帶著幕友們到了這巡撫衙門。巡撫衙門倒是頗為氣派,因為在弘治年間。各省才漸漸設立巡撫,到了正德年間,巡撫才勉強算是正式官職,既然要長期駐留,那么肯定是要尋個地方,于是在正德十三年的時候,第一任正兒八經的巡撫老爺便將駐地設在了這里,這里位于熱鬧的通江橋,據說在宋時人稱紫極宮,后來南宋滅亡,宮殿被改為三皇廟,最后寺廟撤除,又成了巡撫衙門。
這里,是杭州的中心,巡撫衙門占地也大,很是氣派,雕梁畫棟,長廊下還有彩釉和金漆,不過徐謙在琢磨,這是不是從前廟里的和尚弄上去的,衙門里刷金漆,實在有暴發戶之嫌。
后院早就修葺的干干凈凈了,官不修衙,這是因為修了也是便宜給下一任,按照這時代的進度,要修個氣派點的衙門三五年都只能算是小成,十年下來屁都看不見人就得滾蛋,還修個什么修?只是不修外,卻不代表不裝飾一下后院,后院是官員和幕友們的休憩之所,徐某人相當長一段時間要在這里下榻,所以,里頭的陳設倒是很有幾分江南精致之美。
當然,身為巡撫大人,物質畢竟是身外之物,到了他這個級別的官員,物質享受只是很小一部分,最重要的,還是感受權利的快感。
此時巡撫衙門正式運轉,到了下午的時候,杭州城里的大人們就都乖乖來了,這些老爺別看在別人眼里光鮮,可是到了這巡撫衙門里頭,就只有站著說話的份。
徐謙高高坐在案首,居高臨下看著分列兩旁的各衙官員,見他們都是一副小心翼翼,一個個膽戰心驚,專侯自己指示。
這種感覺,實在過于美好。
這便是權利的好處,看你不順眼,一腳將你踹飛,你還得爬過來,笑嘻嘻的說一聲大人神腿,下官受教。看你順眼,一個念頭,夸獎你幾句,也足以讓你樂呵個好幾天。
徐謙咳嗽一聲。
在這里,只有徐謙才有咳嗽的權利,而他這一咳嗽,大家像是接受到了某種信號一般,僵化的臉立即變得溫和起來,一個個帶著微笑,仿佛都在說,巡撫大人咳嗽的好,很是活躍了氣氛,給大家伙兒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然后…徐謙低頭喝茶,喝過了茶,他微微一笑,這如沐春風的笑容,比任何傾城美人的微笑都要讓人酥軟,因為大家一看到他笑,頓時緊張的神經,一下子松弛起來。
徐謙伸出手的關節,輕輕的磕了磕案牘,終于開始說話了:“本官蒙受圣恩,忝為浙江巡撫,說起來本官年紀…”
一說到年紀,立即有人打了雞血一般,杭州知府江峰立即跳出來,義正言辭道:“甘羅尚可拜相,大人雖然年輕,可是以大人功德,屈尊巡撫已是…”
一股撲面而來的馬屁氣息將徐謙暈的七葷八素,差點沒讓徐謙直接飛升到九霄云外。
徐謙連忙打斷他:“罷了,此事休要再提,本官現在既然主政浙江,這新官上任,不免要先燒把火,這火如何燒呢,雖然朝廷早有定制,不過舊法畢竟也有失漏之處,我等為官,上為朝廷,下為百姓,因此,必須推陳出新,方才不枉為官一場。”
眾人聽的云里霧里,不過新官上任,難免都要說幾句慷慨激昂的話,大家倒是沉得住氣,都在暗中揣測著徐謙的話。須知大家都是聰明人,往往新上司隨口幾句話,大致就可以猜測出新官的性子出來,因此大家現在都在猜測,這位新任巡撫,又是什么性子?
徐謙繼續道:“本官思來想去,這第一把火,就在糧賦上做做文章。”
眾人一聽,紛紛愕然,糧賦?莫非是因為這位徐大人眼看浙江的糧賦年年遞減,因此才打算攤派苛捐雜稅?這浙江的糧賦本就夠重,若是加派,那可不是玩的,擁有土地最大的人是誰?自然是鄉紳地主,這些人惹急了,可不是好玩的,保不準,要鬧出抗稅的大事。
其中有個官員見徐謙說出這番話,非但沒有憂心忡忡,反而眉梢兒露出喜色,此人乃是巡按周昌,巡按和巡撫一樣,都屬于京官性質,都屬于都察院,不過大家都只是掛職在都察院而已,比如這巡按,不對任何人負責,便是巡撫,他也未必放在眼里,他有奏書專奏之權,直接向宮里和內閣負責,在這浙江,想彈劾誰就彈劾誰,想罵誰就罵誰。
這位周巡按,卻是曉得京師里頭許多人對這新任巡撫不懷好意,反正他也不受徐謙節制,可以特立獨行,雖然表面上和徐謙客氣,可是心里頭,卻一直想挑徐謙的錯出來,只要挑了毛病,陳報上去,這便是大功一件,將來的前程,自然是不必說了。
原以為這新巡撫剛剛上任,想來定會老成,不會鬧出什么聳人聽聞的事,可是誰知,徐謙剛剛上任,居然就想加征糧賦,這可不是小事,只要稍稍鬧出點事來,周昌就有許多的文章可做。
誰曉得徐謙下一句道:“大家都知道,朝廷對浙江的糧賦一向嚴苛,別的地方是十抽一成,可是這浙江,卻是足足高了一倍,以至許多百姓苦不堪言,本官的意思,往后對種糧的糧戶,稅賦統統減為三十抽一,若只是攤下來五畝一丁的農戶,俱都免賦,諸位以為如何?”
原以為徐謙要加稅,誰曉得居然減稅,而且這減的也實在厲害,從十抽一變成了三十抽一,若是家中人均不過五畝的人,還進行免稅。
這…絕對算是破天荒的事,大明朝從太祖以降,只聽說過苛捐雜稅越來越多的規矩,卻從未聽說過,還有減稅一說。而且這也減的太狠,等于是說,所有種糧的人家,幾乎不必向朝廷繳納糧稅。
若是不繳稅,糧食從哪里來?稅又從哪里來?還有那金花銀,又從哪里來?
這新任巡撫大人,簡直是瘋了。
布政使趙明覺得茲事體大,立即站出來,道:“大人,不可啊,若是如此,則今年征糧怕是連三十萬擔都不能保障,往年都是近百萬擔糧食入京,今日若是如此,不但朝廷要責怪,怕是…”
徐謙壓壓手,道:“諸位且聽本官說,本官免糧稅,卻又要加征桑稅,往后呢,誰家用土地種植桑樹的,則改為十抽四的稅法,用蠶絲折銀上稅,如此一來,即可抑制毫無節制的種桑,另一方面,用種桑盈余補種糧不足,豈不是好?”
所有人又呆住了…
因為這個所謂的方案,看上去似乎很合理,可是現實來說,簡直就是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