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八四四章 兩全其美

熊貓書庫    三國第一強兵
🔊點這里聽書

  黑山軍易幟,算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只是張燕性格執拗,如今黑山軍的實力也比歷史上要強很多,所以還是要下點功夫來說服。

  王羽想著反正勸一個也是勸,兩個一起勸也不耽誤什么,于是干脆把主動前來的高干也召了來。

  他還想過親自走一趟西三郡,以表示誠意,增強說服力,卻被諸葛亮勸阻了。雖說張燕不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誰知道面對青州略有些咄咄逼人的勸降,張燕會做出什么反應?

  要知道,近年來,往來于邯鄲城的時節可是一點都不少,人心難測,以黑山軍的重要性,根本就不值得冒這個風險。

  王羽想想也是,這才將會面地點設在了接近魏、安平兩郡交界的陽平亭,以飲宴的名義邀請河北最后的兩股獨立勢力的首腦來商談。

  亭中的石桌上擺滿了酒菜,王羽酒量普通,另外兩人滿心憂慮,心思根本沒放在酒菜上,酒宴進行了小半個時辰,桌上的東西基本還是原樣。

  王羽說是要講道理,卻沒急著說話,而是將筷子拿了起來。高干本也是屏息凝氣的靜聽,見狀也是一愣,剛才說的煞有其事的,可現在這模樣…莫非還要先墊墊肚子,才好講道理么?

  王羽當然不會那么無聊,他只是將筷子當做道具而已。只見他將筷子一分為二,舉起其中一支,緩聲說道:“中原素有‘士農工商’之說,管子他老人家的原話是: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后人穿鑿附會,硬是將其做了個排行,看似有理,實則可笑…”

  管子是記錄春秋名相管仲言行事跡的書籍,做為春秋五霸齊桓公的首要輔佐者,管仲當然是個很了不起的人。諸葛亮未出茅廬之前,都時常以管仲自詡。后世的儒家更是對其追捧得很,可見其人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士農工商的這個概念,正是出于管子。后世的說法普遍認為,這句話是對社會上最主要的四個行業的排行,但結合全句來看,管仲的本意未必就是如此,所謂石民,其實就是柱石之名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說。士農工商乃是國家柱石。

  考慮到管仲的治政風格,特別是大名鼎鼎的興齊三策,王羽認為,這句話很可能是被歪曲了。他當然沒興趣做學術研討,只是想拿這句話來引起話題罷了。

  “士者,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功德于言,澤被后世。聽起來很偉大,其實很虛,和社會繁榮程度的關聯不大,暫且不論。歷代君主皆重農而抑工商,卻不知這三者乃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民以食為天,溫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農人耕耘勞作,收獲糧食,才能讓人不至于被餓死。故而重農沒錯。如果農耕不力,收獲的糧食不足,勢必饑民四起。天下動亂,故所謂無農不穩。”

  “但要滿足溫飽,光有糧食是不夠的,還要建起房屋,制作衣袍,方能御寒。如果單靠一家一戶獨立操持,也就是所謂的男耕女織,看似很美好,實際上卻會使社會陷入停滯,也沒辦法真正滿足人們所有的,更無法抵御天災之類的傷害。”

  “所以要有專門的工匠,從耕作中脫離出來,專門磨練技藝,大量制作各種各樣的用具出來,使得勞作更加省力,生活更加便利,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而商人的作用是互通有無,沒辦法獨立存在,只有得到了農人耕種出的糧食,工匠制作出的用具,交易往來自然無從提起,所以,本將以為,管子這句話的意思不是三個行業的重要性有高下,而是順序本身就有先后。”

  王羽的這番話和主流觀點是有偏差的,但張燕讀過的書不多,只要邏輯沒錯,接受起來倒也不難。他點點頭,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將軍的意思是,光是農和商還不夠,青州的繁榮是因為農工商并重?”

  “可以這么說…”王羽稍稍松了口氣。

  現在儒家還沒形成絕對壟斷的地位,如蔡邕等那些飽學鴻儒并不迂腐,而且他們見識廣博,探討問題的時候往往舉一反三,很是省力。最麻煩的反而是那種似懂非懂的半吊子,因為懂的少,他們會死死抓住自己所知的知識或理念,根本說不通道理。

  從西三郡之前的治政當中可以看出,張燕就有這個傾向。

  張燕的治政理念,完全就是照搬大漢朝從前那一套,唯一的區別就是略有些死板的平均主義。如果張燕也是個抱殘守缺的,那今天能不能勸服對方,王羽就沒什么信心了,現在看來,道理還是能說得通的。

  “不過,就算西三郡同樣三業并重,繁榮程度也應該是比不上青州的。”

  “那又是何緣故?”張燕眉頭一皺,但表現得還算耐心。

  “一來青州占了先機,把河北至淮泗一帶數得著的工匠都網羅到了一起,西三郡現在再想奮起直追,這個過程肯定是比較漫長的。二來三業并重說起來容易,其中的牽扯卻千頭萬緒,稍微把握不好,那就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了。”

  “張燕愚魯之人也,還望將軍明言以解惑。”張燕聽得似懂非懂,神情卻非常認真,用不著別人教,他也知道這是個難得的機會,青州繁華無雙,研究的人何止車載斗量,但至今也沒聽說誰了解得比較透徹,始作俑者的王羽當面講解,這種機會可說是千載難逢。

  “就像是這筷子一樣,沒有農工,商業便是無根之萍,這是傳統的理念,沒有商人,徹底的農業也是一潭死水,飛燕兄對此應該有些心得…其實,沒有欣欣向榮的工業。商業同樣繁榮不起來,正如現在青州向外輸出的商品,利潤最大的是什么,還不是成本不值一錢的紙?”

  王羽將兩根筷子分開,又隨手從張燕面前拿了一根,然后將三根筷子彼此相倚的靠在一起,像是堆起了一堆篝火一般。

  “任何有偏重的經濟模式。都像是單一的筷子,立不起來,也沒辦法向外延伸,我稱之為單線模式,是畸形的,無論如何維護,也沒辦法達到真正的繁榮興盛。就算是某兩個行業并重的模式,雖然能平地而起,但終究不夠穩固。只有三業并重,彼此促進而不妨礙,方有長治久安之效。”

  王羽將筷子架穩,看向張燕,悠然問道:“飛燕兄有造福于民的心愿,也有踏踏實實學習的心性和決心。但飛燕兄可知如何把握三業之間的尺度嗎?”

  張燕默然。

  他一個草根出身的教徒,讀的書有限,見識也有限。也就是這兩年執掌西三郡,才算是對治政有了些概念,更是直到最近,才對商人有了改觀,哪里答得出這么超前的命題?

  “如果飛燕兄直接照搬你理解的青州模式,大力在轄內鼓勵商業,很可能會形成人人趨利,囤積居奇,土地兼并的局面出來。因為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同樣也是對工業沒有概念。所以商人們賺了錢,只會將目光投向土地,豪強兼并土地是用強的。商人兼并土地是用買的,方式不同,但結果卻沒什么不一樣…”

  王羽給張燕描繪的場景并非杜撰而來,遠的近的,兩千年的歷史中,有太多可以借鑒的例子了。哪怕是到了二十世紀,一個國家從抑制商業陡然轉變到另一個極端,帶來的后果是何等的驚人,王羽可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切身體會,描述起來自然也很形象。

  從某種角度來說,張燕在西三郡的治政方式,的確和王羽所經歷過的有些神似。

  “這,這…”眼下中秋將近,河北的天氣已經有些微涼,在河畔的涼亭中,河風習習吹過,溫度很是宜人。但張燕的頭上、臉上卻都是汗水,一方面是思考累的,在頭腦中推演出一部分結果之后,他又被嚇得不輕。

  王羽的話雖然都是推測,但從邏輯上來說,是完全有可能的。從前的執政者抑制商人,一方面是因為商人不安分,另一方面,還不就是認為商人趨利無德,會影響世風嗎?

  自己從傳統模式突然轉變為重商模式,又有青州這個例子擺在那里,搞不好西三郡的風氣真的會急轉直下,一發不可收拾。

  人人趨利的國度,怎么可能是塊讓人安居樂業的樂土?

  “本將治政數載,看似風光不盡,實則也是戰戰兢兢,不敢稍有懈怠,如履薄冰一般。古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本將今日方才有所體會啊。”王羽這句話說的也是頗有感觸,治政比打仗可是復雜多了。

  “不知將軍是如何居中協調,掌控局面的呢?”張燕的感觸也不比王羽少多少,特別是有青州這個鄰居,就算他自己無心旁顧,耳根子也難得清凈,壓力比王羽可大多了。

  “以稅政來調節,以幣制來黏合,這筷子架就更加穩定了…”

  自古以來的仁人志士所倡導的輕徭薄賦,其實并不適合商業繁榮起來的社會,因為稅收是最好的經濟調控工具,一下子把稅壓得極低,執政者就沒有戰略回旋的空間了。

  同樣重要的是金融制度,王羽現在只能將其簡稱為幣制,即便是只有貨幣一種金融工具,這里面的學問也是相當大的。曹操召集幕僚研究了那么久,始終不得要領,就是因為這里面有些理念過于超前,也只有青州這種破而后立的諸侯國才有條件實施。

  西三郡也具備了相應的條件,可張燕對治政的理解能力卻比曹操差了不止一兩籌,雖然王羽毫無保留的當面解釋,可他還是聽得云里霧里,只覺高深莫測,很厲害的樣子。

  聽到這時,張燕也明白了,王羽毫無保留的講解,打的無非就是想讓自己知難而退的主意。自己的堅持,只是因為要將太平道的理念貫徹到底,而太平道最終極的目標是要建立人間樂土,開創新天地。

  結果現在這么一聽,原來開創新天地不是有理想。有決心就可以的,這是一個技術含量相當高的命題,自己似乎搞不定。

  怎么辦?只能退位讓賢唄。不然不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才怪呢。

  可他不甘心啊!

  王羽或是有宿慧,或是得了高人傳授,亦或家學淵源,起點比自己高得多,但畢竟是個梟雄人物。各項與百姓福祉攸關的政令,在他眼中都是工具,那些高深莫測的理論中透露出來的,盡是居高臨下的冰冷味道。

  就算王羽的本事再大,見識再高,沒有一心為民的心思也是枉然啊。在軍政方面,張燕都甘拜下風了,但若說就此納首稱臣,他還是有些遲疑。

  高干在一旁冷眼旁觀。對王羽這番治政理論也是嘆為觀止。當今之世,英才眾多,有資格立言于世者不知凡幾,但真正對社會百業看得最為透徹,或者說解釋得最為清楚的,還真就非王羽莫屬。青州繁華無雙,卻非僥幸。

  不過話說回來,王羽這番理論再怎么高明。效果卻也有限。

  張燕不是很有城府的人,高干世家子出身,察言觀色,見微知著的本領相當了得,看了張燕神情,哪還不知對方心中猶豫?

  袁紹入主冀州之初,與黑山軍也很是見過幾仗,高干對張燕的性情還是有些了解的。做為堅持的時間最長,規模也最大的黃巾余部,張燕是個相當有主見的人。否則他早就死在官兵的圍剿或內部的火并當中了。

  王羽想要純以言語動之,恐怕很難。而平北策什么的,對張燕也不會有任何吸引力。

  平北策主要的適用范疇還是有雄心或是野心的諸侯。有信心以弓馬開辟一片新天地,取代匈奴、鮮卑成為北疆霸主。

  張燕更樂于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算明知不如王羽,手下人才也不足用,他又豈會輕易放棄?說白了,不放棄,他還能繼續執掌權柄,貫徹理念,放棄了,在英才濟濟的青州,他哪有脫穎而出,施展抱負的機會?

  高干倒沒有幸災樂禍的意思,但都是被逼無奈投降的,多少有點同仇敵愾,看熱鬧的心思。反正并州是肯定保不住了,也沒有死保的必要,張燕堅持得越徹底,等下他和王羽的談判就越有利,可以多討要些優惠條件。

  “飛燕兄的心情,本將也理解,辛苦打下的基業,就這么拱手讓出,讓渡的一方還是從前幫過的盟友,怎么想,都有種所托非人,被恩將仇報了的感覺…”

  王羽這話說的很直,張燕自然不敢怠慢,連忙起身抱拳道:“將軍言重了!張燕雖愚魯之人,但豈會如此不分輕重?”

  “言則無忌,”王羽擺擺手,一臉的輕松寫意:“既然邀飛燕兄來這陽平亭,就是為了開誠布公的把話說個清楚。坦白說,中原大戰迫在眉睫,無論出于何種考慮,河北軍政合一也是必行之策,攘外必先安內,這話雖未必全然妥當,但道理終究是不錯的。”

  “…將軍說的是。”張燕臉色變幻,最后還是黯然嘆息,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換了他自己,也不敢在大戰當前時,放任身后有一股轄外的勢力在,這不是信任與否的問題,而是戰略上無法回避的問題。

  王羽點點頭,突然話鋒一轉,道:“不過,你我之間,也未必只有用實力說話這最后的辦法,在發出邀請之前,本將苦思良久,思得一法,或可圓滿解決這個困局…”

  “啊?”張燕大為意外,高干看過來的眼神中也盡是震驚。怎么看,這都是個解不開的死結,最后也只能是青州強壓,張燕屈服,怎么可能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面對兩人詫異的眼神,王羽云淡風輕的一笑:“首先,飛燕兄要的是治政的權力,想要貫徹太平道的理念,而非爭雄天下,這應該沒錯吧?”

  “正是。”

  王羽拍拍手,灑然笑道:“那就很簡單了,只要單獨保留飛燕兄在西三郡的治政權,將軍隊裁汰掉,豈不就是兩全其美?”

  “這…”張燕有點跟不上王羽的思路了。沒有兵了,還能算是諸侯嗎?

  “不客氣的說,如果青州軍三面圍攻,黑山軍能抵御否?”

  “不能。”張燕老老實實的回答道:“別說三面圍攻,只要驃騎六軍分一軍入境,黑山軍就難以招架了,若來的是羽林、泰山、疾風這三支大軍團,覆滅只在頃刻之間。”

  “飛燕兄過謙了。”王羽搖搖頭,黑山軍可沒這么弱,不過兩邊的實力對比確實是強弱懸殊,只要說明白了這個問題,后面的話就好說了:“西三郡對青州的潛在威脅,其實就是來自于軍隊,只要沒有了軍隊,保留西三郡做為特區又有何妨?”

  “…”被王羽繞了一圈,張燕也有點反應過來了。仔細想想,雖然匪夷所思,但這還真是個辦法。

  反正現在黑山軍也確實打不過青州軍,能維持獨立的局面,只是靠著盟友的身份和王羽的道義,如果對方悍然翻臉,自己最好的出路也只有回太行山打游擊了。既然如此,為何不能相信對方的承諾,將西三郡變成這所謂的特區呢?

  王羽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條件:“黑山軍的將士可以聽憑自愿,或者經過整編后加入驃騎六軍序列,也可以退役。西三郡的政務全由特區官衙自行擬定,只要繼續尊奉漢室,不在轄內設立針對性的關卡,聽憑內外商賈、民眾自由通行即可…”

  “茲體事大,將軍且容燕思之…”

  張燕陷入了沉思,王羽毫不耽擱的轉向了高干,直接丟了一副輿圖過去,干脆利落的說道:“元才這邊更簡單,直接在輿圖上挑個地方吧。以往的恩怨一筆勾銷,至少本將不會追著你們不放,筑城的耗費由我青州出,規矩也簡單,只要不和其他諸侯爭斗,誰打下來的土地,就是誰的。諸侯之間的爭端,自有中原出面調解,嗯,差不多就是這樣了,再有什么,以后慢慢補充便是。”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