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三零八章 大戰在即

熊貓書庫    三國第一強兵
🔊點這里聽書

  (起點正版鏈接)

  相信大家都有號的,推薦每天都會刷,鱸州魚碼字不容易,多多支持。

  在田豐到來之前,王羽和賈詡就商量著推測了一下袁紹的策略,得出了大致的結論,這才展開了針對張頜的那場情報戰。

  雖然是推論,但以王羽對袁紹的了解,和賈詡的謀略,結論應該不會出錯,再經過熟悉冀州內部情況的田豐的推敲,和事實相去也就不遠了。

  在場的都是心腹,王羽也沒什么避諱,慨嘆道:“確如元皓所料,袁紹沒有拘泥于構筑宏大的包圍圈,四面合擊,而是來了一手釜底抽薪,這招實是揚長避短的妙著,大得四兩撥千斤的精髓啊。”

  田豐并不居功,臉上的神情顯得相當復雜,他搖搖頭,嘆道:“沮公與被重新啟用了。”

  他這話說的沒頭沒腦,但王羽卻一下就領會了他的意思。

  袁紹身上多少帶了些世家做派,他喜歡宏大的場面和聲勢,能造出十分勢,他就絕對不會只搞八分,搞到十二分才合他的心意。

  以他對王羽的積怨之深,肯定恨不得重現當日群雄討董的盛況,把天下能拉上的諸侯都拉上,四面八方的圍攻上來,給王羽也來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這才能抒發出胸中那口惡氣。

  但沮授的風格卻全然不同。此君雖然也會虛張聲勢,但他的布置在虛中往往有實,虛只是為了迷惑敵人,掩護真正的殺招所在,而不是純粹嚇唬人,自欺欺人的以為能把敵人嚇死。

  王羽的判斷,是基于袁紹主持局面。

  而田豐認為。經歷了慘敗之后,袁紹一定會重新想起沮授的好處,委以重任,哪怕沮授說的都是逆耳之言,他也會忍著。

  這就是袁紹的長處,他在識人用人方面很拿手,歷史上之所以因此而敗,并非因為他眼光有問題,純粹是權術學多了,官僚化的惡果罷了。

  官僚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做人比做事重要,但能做事的人,往往做人都比較差,一如沮授、田豐,再如麹義、張頜。

  王羽被先知先覺所蒙蔽,但田豐卻看得很清楚。

  袁紹窩在渤海、河內的時候,很有禮賢下士,重視人才的風范,所以田豐才愿意追隨。然而。等到入主冀州成了定局,袁紹的世家脾氣才發作。變得高高在上,不肯聽諫言了。

  這個模式,同樣可以代入到界橋之戰,龍湊之戰前后。

  界橋之前,公孫瓚來勢洶洶,白馬義從名震天下,袁紹自然不敢大意,把手下最有本事的一群人全部調上了陣,成功的摧毀了白馬義從。大有反敗為勝的架勢。

  雖然最后被王羽攪了全勝之局,但戰略目的畢竟是達到了,公孫瓚失去了先前的勢頭,只要穩扎穩打,不難解決對方。

  結果,局勢一轉好,袁紹就故態萌生了。于是沮授被撤換,這才有了龍湊之戰。

  出于對王羽的忌憚,袁紹不敢讓心腹如淳于瓊這種人領軍,勉強提拔了兩邊不靠的麹義為主帥。但為了制衡。他又把淳于瓊等人塞了過去制衡麹義,不肯讓麹義指揮張頜的部隊。

  龍湊大捷,固然是王羽的奇謀奏了效,但未嘗不是袁紹自己攪亂了陣腳的緣故。如果張頜、麹義密切配合,這一戰可能還是會敗,但未必會敗得這么慘。

  總而言之,龍湊之敗給了袁紹當頭一棒,依照慣例,他肯定會重新反省,放下面子和權術,將能做事的那批人重新任用起來。

  現在,王羽面對的對手,不再是只會賣弄陰謀的袁紹,而是智謀、軍略無一不通,作風務實的沮授了,這可是個不容忽視的強敵!

  依照王羽的推斷,袁紹能拉攏到的幫手主要是:幽州的劉虞,兗州的曹操、劉岱,河內的張楊,并州的高干,此外還有些無法確定的,暫且不論。

  袁紹可能采取當初討董的策略,令劉虞南下,曹操、劉岱渡河北上,他自己則與高干、張楊合兵一處,先趁其不備,解決掉不請自來的張燕,然后三路大軍合圍,共討王羽。

  劉虞名義上是公孫瓚的老大,又是久負盛名的漢室宗親,朝廷重臣,公孫瓚未必敢和此人撕破臉動手。從袁紹的角度來考慮,運氣好的話,說不定能兵不血刃的解決掉公孫瓚。解決不掉也沒什么,反正劉虞來了,王羽、公孫瓚就得分兵抵擋,起到的作用是一樣的。

  當然,王羽自己肯定不會采用這樣的計劃,和討董一樣,這種分進合擊的計劃看似氣勢洶洶。實際上,受限于通訊手段和私心,各路兵馬根本無法協調,根本不可能達到分進合擊的效果,遠比不上讓各路諸侯各自發揮。

  很顯然,沮授接手后,調整了策略,不再寄希望于劉虞大舉南下,而是挑動劉虞在幽州生事,借以牽制公孫瓚。

  幽州是公孫瓚的根本,失了幽州,冀州未下,公孫瓚就會被晾在中間了,他不得不回救。少了強悍的幽州鐵騎,王羽就只能孤軍奮戰了,自然容易對付得多。

  所以才有了公孫瓚的這封信。

  公孫瓚也很無奈,但他也沒辦法,王羽同樣不能強留。失去了幽州,公孫瓚就算不是一路諸侯了,而是一支流浪軍,和劉備成了同類。

  那種日子有多窘迫,看看現在的呂布就知道了。

  呂布的并州軍也是邊軍出身,戰斗力非常強悍。呂布占據了洛陽后,四面開戰,大仗小仗打了幾十處,幾乎每場都占了上風,可他就是不敢防守一搏,與某個諸侯拼命。

  為什么?就是因為遠離并州,沒有足夠的兵源補充。并州邊軍那種強兵不是隨便就能訓練出來的,胡亂找些兵源來補充,只會降低戰斗力。

  既然死一個少一個,他哪里敢大打出手?只能以擊退對方為目的,見好就收,慢慢訓練新兵,尋找破局的機會。

  公孫瓚和呂布差不多,有幽州在,他可以從彪悍的邊民中尋找新兵源,彌補損失,離了幽州。就算給他占了冀州的幾個郡國,也是得不償失。

  沒有強悍的騎兵,公孫瓚的軍略還不如田楷和劉備呢。

  所以,公孫瓚不得不回援。

  同樣是牽制兵力,沮授的做法,比袁紹就高明了不少。既能起到牽制效果,也比較容易說服劉虞。后者身份顯赫,可不是隨便就能指派的,就算只是牽制公孫瓚,袁紹也少不得付出相應的代價,才能令得劉虞心動。如果要讓劉虞大舉南下,代價只怕要更大。

  這些都是推測,不過卻是建立在翔實情報的基礎上做出的推論,所以王羽等人用很認真的態度在探討推敲。

  “好在伯珪兄有義氣,把法式兄和玄德公的步卒留給我調度,不然就更麻煩了。”王羽苦笑道。

  “那有什么用?”太史慈撇撇嘴,曬然道:“那些步卒人數雖然還挺多,但戰力就…欺負欺負郡兵還行,面對袁紹的聯軍主力,當輔兵都不夠格。”

  青州的文武,對王羽的精兵政策都很贊同。負責內政的文官肯定支持,兵少,消耗的就少,可以利用更多的資源進行內政建設。

  當然,文官們后來就發現了,除了人力資源確實節省了之外,其他資源并沒節省多少。精兵,可不是說說的,青州正規軍雖少,但每個士卒身上花費的資源,能頂普通諸侯的三五個,比郡兵高出五倍以上!

  別的不說,單說近期的紙甲。

  青州上下曾經寄予厚望的新紙財源,現在全都穿在騎兵身上了,糜竺主持的工坊全力開工,將將才能滿足前線的需要。不但新紙在徐州的銷售已經徹底癱瘓,連書院的供應都出現了緊缺。蔡琰難得在家書中發了次嬌嗔,為的就是這事兒。

  這只是原材料,再考慮到為此調集的數千工匠,長途運輸的上萬輔兵…要不是秋收后,前線的軍隊可以因糧于敵,單是這筆巨大的開銷,就夠王羽喝一壺的。

  要不怎么說呢,戰爭這種勾當,在到達戰場前,拼的是經濟,到達戰場后,才輪到名將們粉墨登場,指揮調度,沖鋒陷陣。

  太史慈不會考慮這些東西,他只是單純為了自家軍隊的戰斗力而自豪,并因此而傲視群雄罷了。在他看來,幽州的騎兵就是龍,步卒就是蟲,前者損失一個,他都心疼,后者白送他都不要。

  “話也不能這么說。”王羽淡淡一笑,道:“子義,你知道么,世上有智將、有勇將,各有所長,但在這兩者之上,還有名將。我認為,名將的首要特征,就是不拘泥于常規,什么兵到了他手上,都能發揮出相應的作用來,所以才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一說。”

  “哦?”田豐眉頭一挑,饒有興致的問道:“原來這句話還有這么個解釋,細思之,果然也有道理,主公博聞強記,豐佩服。”

  賈詡轉過頭,翻了個白眼:元皓兄什么都好,就是太實誠了,主公杜撰古人之言,又不是由今日始,很明顯他又在忽悠了,子義向來沒心沒肺,被忽悠了也就罷了,元皓兄你咋也當了真呢?

  要知道,漢初那時候,能拉出個兵上陣就是好的,誰有閑工夫把兵種分的這么細,搞得這么專精化啊?

  徐晃卻在王羽的話里聽出了另一重意思,沉聲問道:“主公,破局之計,從何而出?”

  王羽嘴角一挑,露出了個信心十足的微笑:“很簡單,想想當日徐公卿是怎么對付曹操、孫堅的,咱們這次就怎么對付袁紹!”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