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704章 歐洲共同體

熊貓書庫    唯我獨裁
🔊點這里聽書

  ww.x.om隨著華約和北約兩個新的軍事集團的成立,中華帝國同德聯之間的戰爭悄然拉開。

  只不過,不同于以往真刀真槍的“熱戰”,雙方都因為知道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而保持了克制,因此改為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對抗,在文化上的侵略,在軍事上的軍備競賽等手段進行沒有硝煙的戰爭。

  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在聽取內閣大臣宋教仁提交的國情咨文時正式將兩大陣營的對抗定義為“冷戰”。

  隨著蘇聯政權的滅亡和沙俄從新掌權,全世界又恢復了一個社會形態時代。在政治上,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集團再無類似《產國際》等協定的借口了。蘇聯滅亡后,中華帝方也總算松口氣了。蘇聯曾經的短暫崛起一度被認為會在經濟和軍事上超過中華帝國,有這樣一個鄰國,中華帝國自然睡立不安。盡管蘇聯被沙俄重新取代,但沙俄一直都是中華帝國的手下敗將,所以中華帝方也沒那么緊張了。

  不過,沙俄倒向德聯卻是中華帝國所沒有意料到的事情。這顯然跟中德密約有著很大的關聯。

  希特勒是個非常有政治頭腦的天才。隨著德聯的成立,希特勒加緊了拉攏歐美各國的步伐。

  希特勒輪番出訪法國、英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丹麥等國,鼓吹西方人應該團結起來對抗東方世界。他宣傳東方人已經主導世界十幾個世紀了,好不容易西方人在十八世紀以后奪回了世界主導權。但如今世界主導權又被東方人拿回去了。西方人不能被東方人奴役,西方人應該團結起來。爭取東西方真正的平等。

  希特勒的演講極富有挑動性。他指責中華帝國為首的東方世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是挑起戰爭的罪魁禍首,西方世界的內戰,經濟遭到巨大損失,西方人死傷慘重,而中華帝國卻大發戰爭財。希特勒甚至公開了中華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同時向雙方陣營出口戰略物資、軍火的證據,他甚至狡辯稱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是為了驅逐西方世界里崇洋媚外的政權,恢復西方主導世界。此舉在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此時,歐美西方世界剛剛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摧殘。經濟損失巨大,人員傷亡慘重,歐美各國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希特勒的鼓動令西方人對中華帝國代表的東方世界體系產生了巨大的仇恨。一系列反對中華帝國殖民侵略西方世界的抗議和游戲此起彼伏,令中華帝國在歐美西方世界的負面影響力急劇擴大。

  希特勒從政治上將歐美西方人在二戰中的心靈創傷和仇恨轉嫁給了中華帝國,德國從戰犯一下子變成了救世主,可以說是一場漂亮的勝利。但希特勒并未就此罷手。面對中華帝國為了穩定歐美,加強對西方世界經濟控制的“帝王計劃”,希特勒出臺了所謂的“歐洲共同體”經濟一體化反制計劃。

  盡管歐洲忌憚曾經的紅色蘇聯,但卻對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大為羨慕,表現在蘇聯通過計劃經濟體制迅速結束了沙俄時代的經濟落后局面,并創造了蘇聯經濟的神話。蘇聯計劃經濟跟中華帝國的經濟模式有十分相似之處。此時歐美各國的經濟被戰爭嚴重摧殘,急需要快速恢復,所以希特勒適時提出的歐洲共同體經濟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采取計劃經濟體制。

  由于中華帝國的帝王經濟援助計劃附加條件很多,實際上是為了幫助中華帝國占領歐美市場。很多歐美國家本意上是不情愿的。希特勒為了拉攏他們,提出歐洲共同體內部實現自由貿易。取消彼此間的關稅壁壘,產業資本互助等措施。這樣一來。很多歐美國家就沒有必要花費高額代價去接受中華帝國的帝王經濟援助計劃了。

  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丹麥等國家在中德之間產生了動搖,他們暫停批準帝王經濟援助計劃,但也不敢輕易得罪中華帝國而去參加歐洲共同體經濟復興計劃。

  為此,希特勒也改變了侵略方式,放棄直接軍事占領歐洲的硬手段,改為軟實力控制歐洲的辦法。德國再次出招,陸續跟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等國簽署了永久和平條約,保證德軍和德聯軍隊不會再入侵歐洲國家。

  隨著德國跟法國、意大利、荷蘭等國陸續簽署了永久和平條約,并提出愿意在歐洲共同體內分享技術經驗等一系列誘惑條件,法國、意大利、荷蘭等國陸續放棄中華帝國的經濟援助,改為加入歐洲共同體。

  當然,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其實想獲得德國的核方面技術,他們都見識了核武器的威力和震懾力,也想自己發展。希特勒正因為看穿他們的這方面想法,所以才會拋出誘餌來誘惑他們。事實上,就算中華帝國不跟德國簽署核不擴散條約,德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也不會輕易將核技術泄露給其他國家的。希特勒只是想先套住法、意等國家,挫敗中華帝國的帝王計劃,根本就沒打算給他們核技術。

  希特勒在歐洲大陸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中華帝國在一開始面對希特勒的西方世界論攻勢下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中華帝國便采取了猛烈的反擊。

  希特勒在美洲大陸的宣傳攻勢遭到中華帝國的扼殺,中南美洲國家難以獲得歐洲共同體的實惠好處,反而深受中華帝國的環太平洋經濟圈的影響,因此放棄德聯的誘惑。北美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樣如此,他們加入帝王經濟援助計劃并且是華約的成員國。

  而美利堅解體后的十三個國家,在中華帝國的高壓下,取締一切游行示威活動和政黨社團,同時跟中華帝國簽署經濟援助協議并成為華約組織成員國。

  在歐洲,中華帝國已經無法阻止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等加入歐洲共同體了,畢竟在經濟利益面前,德國比中華帝國在歐洲更有優勢。同時,在德國控制法國的時間里,對法國的影響極深。如果說普法戰爭后法國仇視德國,到了一戰結束,法國的這種仇視已經大幅度減弱了,二戰期間法國更是放棄了抵抗德國,到了二戰后法國則徹底不想跟德國成為仇敵了,所以法國選擇加入德聯成為歐洲共同體一員。意大利、荷蘭、比利時、挪威等國在經濟上更依賴德聯,地緣政治迫使他們加入歐洲共同體。

  而英國則不同。在經濟上英國從來不依賴歐洲大陸,更是德國、法國的傳統競爭對手。作為島國,以海外貿易為主的英國更需要同中華帝國建立穩定的海上貿易。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都是中華帝國的鐵桿盟友,深受中華帝國的經濟和軍事影響。

  英國沒有像法、意等國退出華約而加入北約,英國繼續留在大中華共榮圈內,作為西歐國家中唯一一個華約組織的成員國。

  造成英國這種格局選擇的主要原因其實還是因為英國一直不被歐洲大陸所接受,幾個世紀以來都被宗教、經濟和政治所排斥在外,根本不被看做是歐洲國家。

  英國能夠堅定的支持中華帝國,中華帝國也不能虧待了他。由于西歐主要大國都拒絕了中華帝國的經濟援助,因此更多的資金用來支援英國進行戰后重建。同時,中華帝國為首的華約將德聯為首的北約視為敵人,英國的戰略位置就極為重要了,成為中華帝國在北大西洋的一顆重要的戰略據點。

  因此,中華帝國除了向英國提供數百億龍幣的經濟援助之外,更是在英國駐扎了二十萬精銳部隊。而英國亦是積極配合,有中華帝國的駐軍,又有中華帝國的核保護傘,丘吉爾干脆進行大規模裁軍,只保留了1.2萬陸軍,1.3萬空軍和2.6萬海軍兵力。英國從此進入了極低的軍費開支時代,這對英國快速回復經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英國這樣財政不被軍費所拖累。

  在東歐,隨著徳盟的東擴,希臘、塞爾維亞等國也陸續加入。為了確保在東歐的利益,中華帝國緊急召見了土耳其駐華大使。經過數輪談判,土耳其在獲得中華帝國300億龍幣的無息援助貸款后,加入華約,成為中華帝國遏制德聯進入中東石油區的重要屏障。并且再次將德聯黑海艦隊堵在黑海內,使其無法進入地中海。

  同時,中華帝國也把阿什共和國拉入了華約,成為中華帝國南北夾擊沙俄的重要戰略支撐點。

  在北歐,中華帝國雖然失去了挪威這個遏制德國進入北冰洋的戰略支撐點,但還有冰島在手,配合中華帝國在北疆東部和阿拉斯加的北極戰區司令部,能夠繼續對德聯進行戰略封鎖。

  不過,為了狠狠的打擊德聯歐共體經濟,中華帝國內閣制定了一份石油戰爭計劃,希望借助石油來打擊德聯歐共體經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